第一章 農(nóng)家少年
1.14歲才跨進小學門檻
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石家莊市,如今是一個重要的鐵路樞紐站。三條鐵路在此交匯,南來北往的人群熙熙攘攘。作為河北省的省會,這里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北方大都市??墒牵?0世紀初,這里還沒有城市,只有一片廣袤的土地,一些大小不等的村落分散在這片土地上;還有無數(shù)含辛茹苦、終身勞累的農(nóng)民。那條名叫“滹沱河”的河流,晝夜不舍地由西向東流去……
在位于這后來被稱之為“石家莊市”的北邊,有一個很大的縣城——正定縣。正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三國時期這里被稱為常山郡。城中府前街南端建有一座三節(jié)木牌坊,上刻楷書“古常山郡”四個大字,白底黑字,蒼勁雄渾。蜀國名將趙云就是常山人氏,自稱“常山趙子龍”,至今在正定城南還有“趙云廟”。
出正定縣城往南走二十多里地,有一個叫做“小馬村”的村莊。小馬村的周圍有很多土堆,每一座差不多都有三層樓那么高。據(jù)說這土堆是古代做烽火臺用的。
20世紀初,這小馬村也就只有二三十戶人家。1907年的11月27日,張香桐出生在小馬村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里。他的父親張克恭幾兄弟都是老實的莊稼漢。一家大大小小十幾口人,僅靠自家的幾畝地難以糊口,還要租別人家的地種,才能勉強度日。這個地方出產(chǎn)棉花。他們家租地種的都是棉花。張克恭是幾兄弟中的老大,早早地就挑起了這個大家庭的生活重擔。
張香桐的母親叫趙婷婷,是來自城南一個貧苦農(nóng)家的女兒。張香桐的外婆說,她們家是常山趙子龍的后代。趙婷婷勤勞善良,自從嫁進張家后,勤儉持家,與全家老幼和睦相處。張克恭的幾個兄弟都很勤勞,他們與大哥一道,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全家人從不耽誤農(nóng)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墒且荒甑筋^辛苦下來卻仍然缺衣少穿,一家人還總是生活在愁吃愁穿的困境中。
出生在這樣家庭里的孩子,從小就過早地飽嘗了貧困和辛酸。在滹沱河畔這塊土地上,張香桐度過了苦難的童年。
到張香桐該讀書的年齡了,父母卻無錢供他讀書。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去枕頭鎮(zhèn)小學念書。枕頭鎮(zhèn)小學在小馬村的西邊,離小馬村不遠,是一所才開辦不久的新式學校。有時,張香桐會悄悄地跑到學校外面,偷偷地聽里面的孩子大聲讀書,他口中也會跟著他們瑯瑯的讀書聲小聲地念著。不過,每每這種時候,他的心里就會生出一種沮喪之情。于是,他又躡手躡腳地走開?;氐郊抑?,他有時也會纏著父母親說,“爹,娘,俺要念書!俺要念書!”
可是,父母卻實在無力滿足他的這個心愿。他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念書干什么?念書是不能當飯吃的,念書是不能當房子住的。他們只希望兒子能快點長大,能像個壯勞力那樣下地干農(nóng)活,為自己分擔一點生活的擔子。當然,要是兒子哪天能掙到很多的錢,為家里蓋座亮堂堂的大瓦房,那就真不知是哪一輩子修來的福氣了!
后來,張香桐的幾個叔叔不止一次地替他向他父親求過情:“大哥,俺張家祖祖輩輩都沒有讀書人,要不,俺們就咬咬牙,讓香桐去念書吧。香桐那么歡喜念書,就讓他念吧。也讓俺張家出一個讀書人!大哥,就讓香桐去吧!”
父親被弟弟們說得也有點心動了,他想來想去,終于答應讓香桐去念書了。可是一打聽,讀枕頭鎮(zhèn)小學的費用太高,學費、書費、飯費加在一塊,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家里是怎么也拿不出來的。怎么辦?父親轉(zhuǎn)念一想,那就讓香桐去讀村里的私塾吧。私塾的學費便宜,還勉強湊得出來。于是張香桐進了私塾。
私塾的條件很簡陋,在村子后街東頭的一處空宅里擺了幾條破桌椅,請了村里一個有點文化的人當老師,就開始教課了。
進村里私塾念書的孩子不多,上課也不正規(guī),學生們愿來就來,愿走就走,不點名,不考試,平時也沒有上課下課之分。學生來了就讀書,讀一陣不想讀了就可以走。念私塾雖說不要交多少錢吧,可是對于張香桐家這樣窮困的家庭來說,仍然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為窮,張香桐還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念下去。反正這種私塾又不正規(guī)。多去些日子少去些日子也是無所謂的。農(nóng)忙時,私塾還常常放假,讓孩子們在家中幫助父母干一些簡單的農(nóng)活。
張香桐沒有富人家孩子那樣的愉快和歡欣,沒有新衣裳和好吃的零食。他只有對生活艱辛的體味,只有對貧窮的無奈和辛酸??磥?,命運是要安排他當一輩子的農(nóng)民了。
太陽落了又升起。冬天去了春天又來。光陰荏苒,日子過得也真快,不經(jīng)意間時光便進入了1921年。這一年張香桐14歲,已經(jīng)長成了一個半大小伙子了??墒怯捎谌狈I養(yǎng),他的身體長得不很結(jié)實。
就在這一年,張香桐的母親不幸得了一場病,本來病情不很嚴重,可就是因為窮,沒能抓緊去看醫(yī)生,把病拖重了,最終無法再治,不幸撒手人寰。
母親的去世,讓張香桐難過極了。他覺得,天底下母親是最愛他的,母親是他最親的親人。母親不在了,這日子還有什么意思呢!他很悲傷,時時都在想念母親。白天想起來,想得連飯都吃不下。晚上躺在床上也在想,一個人躲在被窩里悄悄地哭。
看著香桐這樣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全家人心里都很不好受,特別是他父親的心里尤其難過。有時獨自一人時,他父親這條漢子也會暗暗地落下眼淚。
一天,私塾那位老師來到張香桐家中,對他父親說:“張香桐這孩子原來挺活潑的,也愛說話,現(xiàn)在成天發(fā)呆,人也瘦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可不行??!這孩子很喜歡讀書,俺們這私塾學生太少,也教不了什么,不是個正兒八經(jīng)的讀書地兒。你再怎么難,就想想法子,送張香桐去枕頭鎮(zhèn)小學讀書吧,那樣他的心情也許慢慢地會好起來的?!?/p>
父親長長地嘆了口氣,說:“唉,能到枕頭鎮(zhèn)小學去讀書當然好,只是咱這家哪掏得出那么多學費錢呀?”
在一旁的幾位叔叔都是希望香桐能念書的,他們七嘴八舌地對香桐父親說:
“大哥,我們弟兄都節(jié)省一點,今年我們的棉襖就不要做了,省下錢給香桐侄子上學去。”
“是啊,大哥,雖說幾年沒添新襖了,但俺幾個這身破棉襖不也還能再湊合一兩年的?沒事,就把錢省下來讓香桐讀書去吧!”
父親心中明白,讓香桐念書這件事不知已經(jīng)說了多少年了!可是,每次都是一想到從哪兒湊這學費就心中犯難,就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來。
這一次,父親在幾個弟弟的勸說下,再想到香桐失去母親的痛苦,也有點動心了,他心想,既然如此,這次若再不讓兒子進學校,那也太愧對兒子了。于是,父親這一次終于讓了步。父親把全家原本要換棉襖的錢省下來,又東拼西湊,找親友借了一點錢,總算勉強湊夠了學費,好不容易盼到了開學,把兒子送進了枕頭鎮(zhèn)小學。
從此,張香桐終于跨進了正規(guī)小學校的門檻,成了一個14歲的大齡小學生。
老師考慮到張香桐讀過一點私塾,有點底子,加上他讀書愿望迫切,便讓張香桐插班插到三年級,并明確要求他一定要自己努力把一、二年級的課程補起來。張香桐滿口答應了老師的要求,心中也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發(fā)奮苦讀,不辜負老師的希望。每天,雞剛叫過三遍,他就自己起床讀書了。他常常先在家中讀上一個鐘點的課文,然后再到學校去。走在路上,他口中還念念有詞地小聲背著剛才在家里背的那些課文。當他走到學校時,很多同學都還沒到哩!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問老師。老師講一遍,他如果沒聽懂的話,就又再問一遍。他也不怕別的小同學取笑,硬是一直要到把問題弄懂為止。老師也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解,回答他提的問題。老師知道他讀這個書太不容易,要在一年內(nèi)學完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課程,確實是難為他了!
慢慢地,他的心情也開朗了許多。有時,也會有一些不懂事的年紀小的同學跟他開玩笑,玩笑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取笑他年齡大了的意思。張香桐不惱不氣,也不跟他們計較,笑一笑就過去了。一段時間后,這些取笑過他的小同學,反過來都很佩服他這種寬宏大度和頑強的學習精神了。
冬天,天再冷,他也總是早早地起床,從不逃學。家境貧寒,穿不起厚棉衣,他就仍穿著平常下地幫家里干活時穿的舊棉襖湊合著去上學。雖然常常凍得手臉通紅,但他仍然堅持到學校去聽課,從不偷懶。
就這樣,張香桐在第一年里不僅補上了一、二年級的課程,還學好了三年級的課程,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前列。張香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假期里,張香桐除了復習功課外,還盡量抽時間下地幫家里干一些農(nóng)活。他明白,父親操持這家的確不容易,自己要盡力幫父親分挑一些生活的擔子才是。
轉(zhuǎn)眼又到新學年開學的時候了,張香桐給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標——還得跳著讀!他向老師談了想提前讀完后三年課程的想法。老師很支持他:“可以呀,只要你跟得上,不吃力就行。后面還有四、五、六年級的課程,你如果用兩年時間學完,那你就能提前一年畢業(yè);如能用一年就學完那更好啦,一年就畢業(yè)。你看自己的情況努力吧,學校和老師都會支持你的!”
得到老師的熱心鼓勵和學校的支持,張香桐信心百倍。他起早貪黑,發(fā)奮苦讀。除了幫家里干農(nóng)活的時間外,他把一切能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在學校里,他認真聽講,不懂就問。放學回到家中,他又抓緊分分秒秒的時間,不是算算術,就是寫作文,或者就是練字。
晚上,他又坐在小油燈下,復習當天學過的課程,預習明天老師要講的新課。常常是父親三番五次地催促他睡覺了,他才不情愿地放下書本去睡覺。第二天,他又起了個大早,捧著書在院子里背書了。
有著堅定志向和頑強毅力的張香桐,硬是憑著自己堅韌不拔的努力,用一年時間學完了四、五、六年級這三年的課程!
寒來暑往,春去冬來。兩年時光在張香桐的發(fā)奮苦讀中過去了。
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币粋€14歲才有機會跨進學校大門的農(nóng)家子弟,竟然用兩年的時間就讀完了小學六年的課程,這的確是相當不容易的!張香桐硬是全憑自己頑強的努力取得了這樣的成績!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不識幾個大字的農(nóng)民,對他的學習談不上任何幫助;家庭生活又困難,不可能給他創(chuàng)造任何一點好的學習條件;他的母親又剛剛在他14歲要跨進學校大門前因病去世。張香桐真是逆境成才,有志者事竟成呵!
張香桐用兩年時間讀完小學,在小馬村成了頭號新聞。村里人都很佩服他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枕頭鎮(zhèn)小學的很多學生除了非常佩服張香桐的執(zhí)著與刻苦外,還從張香桐身上受到極大的鼓舞,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學校的老師也常用張香桐的例子來教育和啟發(fā)后來的同學。鄉(xiāng)親們會常拿張香桐的例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張香桐!人家14歲才得進學校??!可人家怎么學的?人家能做到的,你咋就做不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