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名句今用例說
中華古典詩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西周、戰(zhàn)國迄于明、清,“江山代有才人出”,作品浩如煙海,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芒四射的璀璨明珠,不僅對詩詞本身的繁榮與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為其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當我們漫步在絢麗多姿、姹紫嫣紅的文學藝術百花園中時,隨處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常引用一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名句,以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文章的感染力。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論文、雜談、影視劇本……古詩今用,比比皆是。有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其被引用率之高,幾乎勝過一般成語。用得好,有如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可以豐富文章的涵蘊,使作品增添詩的韻味。古詩名句今用,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
從修辭角度上看,“古詩名句今用”屬于“引用格”。引用之法,多有變化,總體來說分“明引”和“暗引”兩種。
一、明引。即給引文加上引號,有的同時交待作者和篇目,使人一看便知是引用古人詩詞名句。例如:
①“云想衣裳花想容”,多少少男少女像星星追逐陽光、蓓蕾憧憬怒放那樣追求著美的儀表,美的形體,美的風度。(摘自龔春華《青春美的斷想》)
②伴著秋蟲的鳴聲,老槐樹上一些枯黃的葉子飄落下來,鋪滿了山路,有的還掉在湖面上,隨著徐徐流動的湖水浮游開去。這時我腦子里忽然想起古代詩人唱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句子,多少傳出了一種悲涼的心境。(摘自賀青《綠葉賦》)
③我背著我的筆紙,開始一縣接一縣地走動,真所謂過起溫庭筠曾描寫過這里的生活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摘自賈平凹《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寫后》)
④俗話說:“馬上看將軍,花間看美人?!庇镁拔锖嫱腥宋?,也是常用的一種手法。唐代詩人崔護的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紅”(《題都城南莊》),那盛開的鮮艷桃花烘托姑娘的美容,以美襯美,可謂曲盡其妙。(摘自崔新民《談“烘托”》)
例①,“云想衣裳花想容”,語出唐·李白《清平詞調》。文中加上引號,雖未說明作者、出處,但一看便知是引用詩句。例②,“無邊落木蕭蕭下”,語出唐·杜甫《登高》。加了引號,并交待出是“古代詩人唱的”“句子”。例③,明確交待是“溫庭筠描寫過”,語出《商山早行》。例④,引文前交待“唐代詩人崔護的名句”,后面又用括號注明詩題。
二、暗引。既不說明出處,也不加引號,而是直接把古詩詞名句組織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
①年光似水人易老,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晃就是幾十年過去了。(摘自嵇鴻《火山口邂逅》)
②你看,不是有一股疏香冷氣嗎?我說真是梅枝疏淡瀟灑,梅花含苞欲放,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摘自金肇野《和鄧拓同志在一起的日子里》)
③對我來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并不十分困難,可是有風有雨的心境卻更合自然些。(摘自三毛《夏日煙愁·一定去海邊》)
例①“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語出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例②“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語出宋·王安石《梅花》;例③“也無風雨也無晴”,語出宋·蘇軾《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都未說明出處,也未加引號,均屬“暗引”。
在“明引”“暗引”總的范疇內,還有一些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整引。即引用原作的整句、整段、整篇。如前舉“明引”例①、例②、例④和“暗引”例③都是引一“整句”;“明引”例③和“暗引”例①、例②都是引兩“整句”(一“整聯(lián)”)。再如:
①何謂多余的東西?這就是機械模仿、東抄西湊的東西,千部一腔、千人一面、陳詞濫調的東西。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云:“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毙晾钡刂S刺了詩壇上那種因循守舊、蹈襲前人的沒出息作風。(摘自何新《有感于歌德的幾則詩話》)
②“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相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迸囵B(yǎng)年輕干部,是老干部離開第一線前后的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摘自鄭贄《應該授予他們大功勛章——記一位老干部選拔、培養(yǎng)年輕干部的事跡》)
例①,引用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十五詩中一小段整六句。例②,引用清·鄭燮《題畫竹》全詩一整篇。
(二)斷引。即只引某句中的部分語詞,不引整句。這是根據行文需要,“斷章取義”的引用法。例如:
①時代變了,價值觀念能不跟著跑么?人們都在“四海為家日”,何必盡是“蕭蕭蘆荻秋”?他揀生活可為喜悅的方面給了觀眾。(摘自黃永厚《朱修立和他的畫》)
②他要把西湖比西施,我們又何妨把這首詩來比隱與秀呢?“水光瀲滟”是秀美的模樣;“山色空蒙”是隱美的模樣;真摯高卓的情感思想就等于是西子那天成的豐姿美韻。(摘自傅庚生《文學賞鑒論叢·論文學的隱與秀》)
例①,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尾聯(lián)云:“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秉S文中斷引十字,分兩句。例②,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首聯(lián)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傅文中斷引八字,亦分兩句。
(三)拆引。即把一句或一聯(lián)古詩詞拆開來,中間嵌入若干字詞的引用法。例如:
①但是,也有的青年人不以為然,說是“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碧煲馊粽鎽z幽草,這雨就不該如此姍姍遲來。(摘自方《塞上的雨》)
②當時我理解朱總司令的中心意思是干革命要犧牲個人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內,赤條條槍林彈雨來去無牽掛。(摘自劉南昌《革命莫為官——訪李聚奎將軍》)
③文學作品要想引人入勝,就要懸念叢生,讓讀者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又為“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到喜悅,從而扣動讀者的心弦。(摘自張毓書《藏頭露尾搖心移神——小說懸念漫筆》)
例①,唐·李商隱《晚晴》云:“天意憐幽草”,方文中拆引,中間嵌入“若真”二字。例②,《紅樓夢》二十二回引清·邱圓《寄生草》云:“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劉文中拆引,中間嵌入“槍林彈雨”四字。例③,宋·陸游《游山西村》頷聯(lián)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睆埼闹胁鹨?,中間嵌入五字,分為兩句。
(四)套引。即把不同作品中的兩句套在一起作為一聯(lián)加以引用,類同“集句”。例如:
①分手的時候,露易絲伸出自己的小手讓約翰·斯諾久久地握著,末了,還悄悄地加上一句,“中國有一句古詩,‘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摘自莊維明《報價》)
②舞臺兩旁的朱漆圓柱上,貼著一副對聯(lián):“此曲只應天上有,何人不動故園情?!?/p>
光看這布置,就充滿著鄉(xiāng)思鄉(xiāng)愁、離別的情緒和氣氛,難怪六七百人的聽眾席上竟鴉雀無聲。(摘自季仲《南曲聲中》)
例①,“今朝”句語出唐·羅隱《自遣》;“莫使”句語出李白《將進酒》;例②,“此曲”句語出杜甫《贈花卿》;“何人”句語出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原句為“何人不起故園情”),均“套引”。
(五)翻引。即在保持原作基本格調的基礎上,改動數字,翻造新句,用修辭上的“仿擬格”,“引”古今用。例如:
①1977年寫成了《紅樓夢魘》,用十年時間,寫了14萬字。她自己說:“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摘自李偉《折翼的鳳凰——文壇“怪才”張愛玲》)
②他(吳佩孚)在行前聲言,今后不問軍事、政治,將以飲酒、看花終老。謝覺哉聞之,乃仿王昌齡詩寫道:“白日青天竟倒吳,炮聲送客火車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雄心在酒壺?!敝S刺可謂入木三分。(摘自蘇新《“一片雄心在酒壺”》)
例①,翻引唐·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例②,翻引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六)改引。即根據行文需要,將古詩句改動一二字后引入自己文中。與“翻引”略有不同。“翻引”是“仿擬”原句(詩)格調,別出新意,“改引”只改一二字,以適己文,原句意思基本不變,或截然相反。例如:
①“春光一刻值千金”。正當春回大地,萬木復蘇的大好時光,讓我們盡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去觀賞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吧!(摘自黃渭銘《和風送暖話春游》)
②元遺山有這樣兩句詩:“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是不正確的態(tài)度,而我們是要“勤把金針度與人”。訓練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的習慣,就正是學習漢字的“金針”之一。(摘自張壽康《中學語文課的文學教學工作》)
例①,蘇軾《春夜》曰:“春宵一刻值千金”,寫的是“夜”,故用“宵”;而黃文寫的是“春回大地”的“大好時光”,故改“宵”為“光”。例②,金·元好問(遺山)《論詩》主張“不度”(金針);而張文主張“要度”,故改“不”為“勤”,一反其意?!案囊笔怯幸舛?,與一時失記而“誤引”不同。時文中古詩今用,作者朝代、姓名、詩句文字有錯誤者,不乏其例,讀者不可不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