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喂貓的老人

上街 作者:夏佑至 著


喂貓的老人

貓值得多說幾句。作為寵物,它們能和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有些養(yǎng)貓的人抱怨這種關系還不夠緊密,理由是狗更溫順,更樂于服從人類的指令。但服從并不是親密的必要條件。叛逆期的孩子會找一切機會頂撞父母,當他們成年了,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仍然是世界上最緊密的關系。

對貓的偏見反映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存在許多迷惑不解的地方。距離并不妨礙社會關系的演化,反而會讓社會演化變得更加復雜。文明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處理個體、家庭、族群和國家之間的距離。通過調整距離來適應不斷變化的關系,是社會能夠維系的根本原因。有一個例子能從反面證明這一點。為了達成對社會的控制,極權主義政府無一例外地要求個體無條件服從指令,并把對國家的服從置于所有社會關系之上。這摧毀了多樣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模式,讓人們無所適從,陷入麻木或極度不安的境地。

在人和貓的關系中,極權主義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狗很容易和人類建立起特定的互動模式,直到分擔人類的某些工作,但貓幾乎不聽任何指令。盡管它能夠識別指令的含義,但通常拒絕服從。無論是習性還是情感,貓都和人類保持著遙遠的距離。因此,出于尋求慰藉去養(yǎng)貓,往往導致進退兩難的境地。貓的生活習慣與公寓建筑格格不入,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有些貓出走后還會回來,有些反復出走,只是把公寓作為多個棲息地中的一個,還有一些一去不回,就此成為流浪貓,留給人類短暫卻巨大的感情創(chuàng)傷。

生活在野外的貓或城市里的流浪貓,會結成松散的群體共同生活,在繁殖期為獲得交配權而爭斗。據(jù)說它們也有領地意識,因此可能會發(fā)展出臨時的等級關系。但生活在一個大致相同的區(qū)域里的貓,并沒有明確的血緣或親緣關系。貓沒有固定配偶,小貓很快就會離開母親。還沒有斷奶,它們就開始頻頻外出探尋世界,到某一天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回來。就在這時候,人類介入了它們的生活。

我生活的小區(qū)里,貓過著一種介于野生和寵物之間的生活。平常,它們在花園的灌木叢或小樹林里出沒,因為穿越廣場、道路和草坪等看上去很傻的行為進行激烈的打斗。打斗和獲取食物并沒有關系,因為有人定期在固定的地方投食。一到投食時間,貓會提前出現(xiàn)在投食地點,它們因此形成了進食群體。這些群體是如何構成的?貓群之間和群體內部關系,對我來說是個謎。

定期喂貓的大多是中老年女性,有一些體型佝僂,顯示出曾經營養(yǎng)不良或從事過繁重體力勞動的跡象。這和整天無所事事、食物充足的貓群懶洋洋的體態(tài)形成了鮮明對比。投食的人來去匆匆,同時為好幾個貓群投食。除了投食這件事本身,她們和貓群或貓群中那些惹人喜愛的個體,并沒有發(fā)展出更親密的關系。我一直在猜想她們投食的動機:對貓的喜愛,更廣泛的同情心,還是宗教信仰的內在要求?不管是哪種動機,我相信,投食使她們和貓群形成了某種互惠關系。這種關系不存在人類與寵物那種一對一的、難以解脫的義務,因此只能決定于一種更高和更抽象的人性需求。給貓群投食所得到的回報是不確定的,某種程度上必須通過想象和自我肯定來填補。在這種關系里,貓就像一個節(jié)拍器,人通過適應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我想不出還有什么比這種關系更能彰顯人性和人性的復雜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