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書是2012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現(xiàn)狀與未來:檔案典藏機構與近代人物研討會”的論文匯集,這次會議是由復旦大學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研究室聯(lián)合主辦的,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兼胡佛檔案館代理館長布萊迪(David Brady)教授與復旦大學中外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姜義華教授先后發(fā)表了主題演講。在六場學術報告中,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北京、重慶、上海和臺北的近三十名學者進行了專題發(fā)表,介紹了海內外知名檔案機構、圖書館及私人收藏的諸多近代中外知名人物檔案資料的分布、整理及其研究成果。收入本書的24篇文稿,均征得有關作者的同意,并進行了修訂。
此外,與會發(fā)表的報告還有《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介紹:以圖像文件與畫報檔為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牛津大學圖書館中國收藏:近代傳教士》(英國牛津大學聶洪萍)、《輪船招商局及其創(chuàng)辦人的檔案和資料介紹》(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黎志剛)等,由于種種原因,上述報告未能收入本文集,特向有關學者的專程參會和發(fā)言,再次表示衷心感謝!
此外,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郭岱君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員、南京大學歷史系陳謙平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陳立文教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馬振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王立誠教授應邀擔任了各場報告會及討論的主持人;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秦量先生出席開幕式并致詞,在此一并表示謝忱。
在研討會的發(fā)言與討論中,與會學者聚焦于海外檔案文獻的探索與利用、國內檔案機構的進一步開放和規(guī)范化管理、國內外檔案館和研究機構的合作與共享、檔案文獻的數(shù)字化、多形態(tài)史料的解讀等問題。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有必要調動和整合政府、高校、民間等多方面的力量,建立起高水平、大容量、多方位的檔案信息交流平臺,以高效便捷的檔案利用模式引領,推進中國近代史特別是近代人物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我們衷心希望,這本會議文集的出版能夠使有關主張和建議得到各方的關注和支持。
吳景平
2013年6月于復旦大學光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