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共和國文人的代表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號尚武,原名郭開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樂山。無產階級文化戰(zhàn)士,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曾赴日本留學。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中。五四時期以詩歌歌頌人民革命,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北伐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政治部主任。同年加入共產黨。后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回國,組織和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箲?zhàn)勝利后,積極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和發(fā)動內戰(zhàn)的陰謀。1949年當選全國文聯(lián)主席,并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時代的號角——《女神》
1919年,對于中國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國內革命運動反帝反封建的狂風暴雨,給這個身處異域、渴求祖國新生的愛國青年學生以極大的鼓舞,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從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進入到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火山爆發(fā)期。詩集《女神》就是他這個時期的主要成果。

《女神》分三輯,共包括57篇作品。其中除少數(shù)幾篇是五四運動以前寫的外,大部分都是五四運動到1921年5月的作品。1920年1月20日所作的長詩《鳳凰涅槃》是其代表作。在這首長詩中,郭沫若借鳳凰在除夕將近時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的神話故事,象征在新舊社會交替之中,新中國的誕生。
《女神》很快就找到了千百萬與詩人的“振動數(shù)相同”、“燃燒點相等”的人,點燃了他們胸中革命的火焰。郭沫若為詩壇豎起了一座豐碑,“《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正是這永生的女神,撥彈著時代的琴弦,鳴奏出雄渾遒勁的樂章,激勵著我們的民族掀翻舊世界的筵席,沖決一切羅網(wǎng),向著“至高的理想”挺進!
詩集《女神》不僅引導“五四”青年們走上戰(zhàn)斗,而且引導其中不少人走上了文學的道路。我國新文學史上的許多著名詩人和作家,如冰心、巴金、曹禺、劉白羽、田間等,都受過《女神》的哺育。
又逢投筆請纓時
1926年7月,在大革命洪流的激蕩下,郭沫若參加了著名的北伐戰(zhàn)爭。北伐中,他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秘書長、副主任、代理主任等職務,經歷了由出征、高潮到失敗的全過程。

1949年7月,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今北京)召開,毛澤東同周揚(左二)、沈雁冰(左三)、郭沫若(左四)在主席臺上
1927年8月1日,身處九江的郭沫若參加了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政治部主任。起義失敗后,他遭到蔣介石追殺,曾以“三萬元賞格”被通緝。于是,無奈中的郭沫若于1928年2月再次東渡日本,開始了他10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日本期間,郭沫若重新拾起自己的筆,開始做起了考釋甲骨文、研究歷史的工作,并完成了一系列小說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

郭沫若在書房中
1937年7月,郭沫若幾經輾轉,安全回到了上海,并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當中。1938年國共合作,恢復了北伐時期的政治部,部下設第一、第二、第三廳,郭沫若任第三廳廳長,主管宣傳工作。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三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廣泛地團結了國統(tǒng)區(qū)大批愛國的進步文化人士,為發(fā)展和壯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三廳組織了若干個抗戰(zhàn)演出隊、抗敵宣傳隊、電影放映隊和孩子劇團。
1938年3月27日,以郭沫若為首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簡稱文協(xié))在武漢成立,標志著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成。
從1941年12月到1943年3月,他改寫了劇本《棠棣之花》,連續(xù)寫下了《屈原》、《虎符》、《筑》、《孔雀膽》、《南冠草》5部歷史劇,用古人比今人,將“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古代生活中,取材歷史,但是又體現(xiàn)出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時代主題。由于這些劇本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深刻的歷史真實性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因此成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郭沫若舊居博物館正門
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前列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在昆明制造了一二?一慘案。次年2月10日,較場口慘案發(fā)生,民主和平的希望岌岌可危。7月,國民黨特務又先后暗殺了民盟成員、著名民主戰(zhàn)士李公樸、聞一多。郭沫若在憤怒之余,寫下了《悼聞一多》、《讓李公樸永遠抱著一個孩子》等悼文,聲討反動派的血腥罪行。
1947年是反動派氣焰最囂張、在國統(tǒng)區(qū)大搞白色恐怖的一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反攻的關鍵時期。為了迎接新的戰(zhàn)斗,郭沫若幫助《文匯報》進行全面改革,先后創(chuàng)辦《新思潮》、《新文藝》、《新社會》、《新經濟》、《新教育》、《新科學》6個周刊,并任總顧問兼兩個周刊的編輯,以他為首,集結了一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這在《文匯報》的歷史上堪稱一時之盛。
1948年,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基本已成定局。郭沫若在一次演講中激動地說:新中國在東方噴薄欲出了,建設新中國的神圣職責落在年輕人的肩上。同學們!希望你們愛祖國,愛學習,學知識,練本領,為偉大的祖國貢獻力量。冬天來了,難道春天還會遠嗎?讓我們舉起雙臂,歡呼新中國的春天的來臨吧!
中共中央廣泛邀請各界愛國民主人士赴解放區(qū)共商開國大業(yè)。郭沫若于1948年11月23日離開香港北上。
1949年6~9月,郭沫若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籌備工作日夜操勞。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會上,郭沫若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0月1日,他光榮地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為之奮斗畢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1954年9月15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開始了他全新的政治生涯。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