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志向
特里爾中學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擁有一些出色的學者和科學家,學校教育以貫徹自由主義精神著稱。校長維登巴赫是一位有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認為必須把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成關心社會進步、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師里面也有不少崇尚自由主義思想、深深厭惡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進步人士。
12歲那年,卡爾·馬克思進入這所學校學習。
中學的學習課程范圍是廣泛的,但卡爾并不覺得吃力。他天資聰穎,領會力強,能夠輕松地掌握課程中最難懂的地方。尤其與眾不同的是,他很早就表現(xiàn)出富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質(zhì)。他學習起來非常努力,作文總是具有豐富的思想,語言犀利;他的數(shù)學學得相當好,對古代語言和法語也有濃厚興趣。當中學畢業(yè)時,他已能相當流利地閱讀和翻譯法語,也能深刻地理解用拉丁文和希臘文這些古代語言寫成的經(jīng)典作品。
特里爾中學。1830-1835年馬克思在此學習
卡爾不光在學校里受到了良好教育,在校外也幸運地得到了名師指導。在這方面,我們剛剛提到的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老威斯特華倫)對他的影響特別大。
老威斯特華倫是政府高級官員,又是貴族,但全然沒有貴族的不良習氣。他思想開明,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他能夠輕松地用希臘文、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等文字閱讀,英語講得和德語一樣流利。他對各國文學大師的作品都很熟悉,其中特別喜愛莎士比亞,能夠大段大段地用英語背誦這位名作家的劇本。老威斯特華倫以他的淵博睿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少年馬克思身上的才華。他喜愛這個聰明的孩子,常帶卡爾到城外的小山丘上去散步,給他背誦古代和近代作家的作品。也就是在這時,卡爾·馬克思開始了對莎士比亞的終生熱愛。少年馬克思真誠地把老威斯特華倫看作是自己的導師,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
那個年代的政治事件和社會變遷,也給少年馬克思留下了深刻印象。特里爾城的風氣是熱愛自由平等的,人們對普魯士王國的專制主義很不滿,經(jīng)常在各種場合發(fā)表不利于專制制度的言論,嘲笑那些昏庸的官吏;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抨擊國王本人。特里爾人的放言無忌讓柏林當局十分擔憂,國王派出的警察和密探嚴密地監(jiān)視著特里爾城市民的動向,經(jīng)常在城內(nèi)拘捕敢于抗命的自由派人士。當局還給馬克思所在的中學派去了一名副校長勒爾斯,此人是個聲名狼藉的官方鷹犬,他不學無術,但在監(jiān)視學校進步教師和學生的言行方面倒挺在行。所有這些都引起了特里爾市民的反感,年輕的卡爾對此更是憎惡之至。
卡爾還看到了社會下層的窮困。他每天上學都要走很長一段路,要穿過簡陋擁擠的窮人區(qū)。在那里,貧民們的生活和他平時見慣了的富裕文雅的“上層”生活形成強烈對照??枎е鴱碗s的心情到老威斯特華倫那里去求教:這是怎么回事呢?老威斯特華倫很難給他滿意的答復,但他卻使卡爾第一次聽說了一個名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大師圣西門。
少年時代飛一樣地過去了。1835年9月,17歲的卡爾·馬克思中學畢業(yè)。在他的畢業(yè)證書上,考試委員會所做的鑒定認為,他資質(zhì)良好,學習勤勉,各門功課都令人滿意。他的作文思想豐富,對事物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他的數(shù)學、歷史和地理也很好;他的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都相當熟練。只有物理這門課,得到的是“知識中等”的評價??荚囄瘑T會表示,希望這名學生在未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勿負重望”。
卡爾的宗教作文、德語作文和拉丁語作文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特別是他的德語作文,是由校長維登巴赫親自評閱的。維登巴赫對這篇作文十分贊賞,給予了“思想豐富、布局合理、條理分明”“相當好”的稱贊。這篇作文的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
路德維?!ゑT·威斯特華倫(1770-1842)
馬克思這篇文章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表明這位17歲的少年在啟蒙學者人道主義的影響下,已經(jīng)樹立了崇高的志向。他反對從自私自利的角度出發(fā)去選擇職業(yè),認為擇業(yè)的目標應當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認為,只有具有為人類工作的高尚信念的人才是完美的,“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
鏗鏘的語句中,洋溢著少年作者渴望為人類獻身的激情。17歲的馬克思顯然還不可能充分估計到選擇這條人生道路上的全部艱險,但他以一種義無反顧的氣概宣布了自己的決心:
馬克思的中學畢業(yè)德語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第一頁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這段話恰似這位年輕人向世界發(fā)出的宣言書。馬克思終生遵循了自己少年時代的諾言,他后來歷盡坎坷、遍嘗艱辛,但一旦選定了他所確認的“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就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迫使他放棄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