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永遠在路上
對于新聞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永遠在路上,永遠在新聞發(fā)生的第一現(xiàn)場,一定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尋找方大曾”是我職業(yè)生涯中,迄今為止最長的一個選題,十八年來,經過不斷的深入采訪、實地調查和積極推廣,失蹤了八十年的七七事變現(xiàn)場報道第一人方大曾,終于進入了當代人的視野,被公眾所知曉。它是一次關乎歷史追問的行動,也是由媒體人通過影像表達,進行的一次歷史補白和責任的書寫,對我而言,更是一次家國情懷的洗禮和追問初心的自省。
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以小方為筆名的方大曾活躍于中國新聞界與攝影界,他是中外新聞學社的重要成員,與范長江、徐盈等人同負盛名。關注民生和時局,他以筆和相機為武器,投身愛國救亡運動。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他第一時間趕赴前線,拍攝并發(fā)表了大量來自戰(zhàn)地的珍貴照片,鼓舞了士氣和斗志。在長篇通訊《盧溝橋抗戰(zhàn)記》中他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發(fā)祥地了!”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fā)出了《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后,杳無音信。
1999年,一個偶然的機緣使我知道了方大曾,此后即展開了漫長的尋找之旅。先期采訪,我一個人或火車或汽車或步行,往復行程數(shù)千公里,從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到蠡縣,去史志辦、博物館、報社查詢資料,了解情況,曾被當作假記者,也曾被拒之門外。
由于方大曾失蹤的時候只有二十五歲,盡管他在當時已經聞名長城內外,但是彗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使他在《中國攝影史》中,不僅沒有獨立的篇章,而且也沒有完整的生平,關于他的描述加起來不足一百字,新聞史中更是難覓其蹤。后經不斷的艱苦查詢和考證,他的生命輪廓逐漸豐滿,生活軌跡日益清晰。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京。原名德曾,筆名小方,祖籍無錫。中國戰(zhàn)地記者的先驅、杰出的攝影家。
1929年8月,北平市立第一中學讀書時,他在《世界畫報》上刊登《愛好攝影的小朋友們注意——少年影社征求社員宣言》,發(fā)起了中國北方第一個少年攝影社團。1930年考入中法大學經濟學系,1932年,任北平《少年先鋒》周刊編輯。
1935年,大學畢業(yè)后應聘到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少年部工作,不久,與吳寄寒、周勉之等人組建中外新聞學社,任攝影記者。同時,上海的《世界知識》《生活星期刊》聘請他任特約記者,發(fā)表了《黃河上的船夫》《冀東偽自治區(qū)寫真》《平綏路沿線》等圖文報道。
1936年轉至北平基督教青年會任干事。他熱衷民生,關注時事,陸續(xù)發(fā)表《縫窮者》(《玫瑰畫報》)、《天津海河浮尸之謎》《毒禍》《戰(zhàn)氛籠罩下之興和》《雄視察北的大碉堡》《張家口之現(xiàn)狀》(《申報》周刊)、《私貨滾滾來》《如此豐臺》《戰(zhàn)事沉寂中綏邊所見》(《良友》畫報)、《敵人威脅下的天津》(《國民》周刊)等。
1936年底到1937年初,他用四十三天的旅程,身赴前線,實地踏查,報道了著名的綏遠抗戰(zhàn)。1937年6月,參加北平攝影學會第一屆影展,他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等十五幅作品展出,廣受好評。
1937年7月10日晨,他奔赴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后第一位抵臨現(xiàn)場報道的新聞記者,拍攝了《盧溝橋事件》《保衛(wèi)盧溝橋之我二十九軍戰(zhàn)士》《日軍炮火下之宛平》等經典照片?!段覀?yōu)樽孕l(wèi)而抗戰(zhàn)》《為國捐軀》《抗戰(zhàn)圖存》等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組照《盧溝橋事變后之北平》等被英國的《倫敦新聞畫報》刊載。
1937年8月,經范長江舉薦,他成為《大公報》的戰(zhàn)地特派員,負責平漢線的報道,發(fā)表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從娘子關到雁門關》《血戰(zhàn)居庸關》等通訊。
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我在長時間的尋找中,通過史料發(fā)掘和實地考察,努力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熱愛和平與自由的生命,這個年輕人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膠片,為我們真實記錄了當年國難當頭的中國大地。如果說,最初的尋找完全是出于對人物的興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過程中,隨著了解的深入,不知不覺變成了對于一種高尚精神的認同和追隨。
方大曾永遠定格在二十五歲,他頭戴鋼盔的形象,青春帥氣,才華橫溢,樂觀向上,充滿正能量。我驚訝于他在戰(zhàn)地的高質高產,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勇往直前,越是去尋找,就越覺得關于他身上的未知還有很多,他的價值無法估量,這讓我難以停下尋找的腳步。
后來,我終于拍攝完成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2000年),出版了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2014年)。方漢奇先生評價它們“把湮沒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方大曾推到了歷史的前臺,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zhàn)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出版三年來,小方從默默無聞漸漸廣為人知,從中國記協(xié)組織召開的“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到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落成,再到“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走進國內外二十多所知名高校,他的名字被納入權威叢書《中國名記者》(人民出版社)、《中國攝影大師》(中國攝影出版社),更是走進了最新版本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出版社)。他的事跡和經歷還被引入教學和考試,并通過各種書展走進了港澳臺同胞的視界。我主編的文集《解讀方大曾》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使他散落的歷程得以重拾,新世界出版社更是積極推動多語種版本的版權輸出和譯制工作,希望把方大曾可歌可泣的中國故事講到世界去。這一系列行動和影響,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撰文稱,從紀錄片到圖書,從紀念室到公益計劃,跨越影視界、出版界、文學界、學術界的“方大曾熱”,聚合成為兼具傳播力與影響力的現(xiàn)象級話題。
方澄敏保留哥哥遺物的發(fā)現(xiàn)和整理,是促成這本《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姊妹篇寫作的動因,三年來,新史料的梳理、發(fā)掘、實地尋訪和對家人的多次深入訪問,百余張方大曾私人照片首度發(fā)現(xiàn),同學、師友的散碎回憶浮出水面,使我有機會揭開歷史的地表再次聚焦,又一次接近感知方大曾生命的溫度。
與他有過生命交集的進步教師王思華、范文瀾、阮慕韓,同學少年夏農苔、曹承憲、高云暉,生死線上的金振中,攝影啟蒙蔣漢澄,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伴隨著尋行的步履一一顯現(xiàn)。
這本書是一次再出發(fā),從方家后人提供的遺物、遺照入手,沿用《方大曾:消失與重現(xiàn)》確立的紙上紀錄片的表達方式,集合最新研究成果,以史料發(fā)掘和實地調查為基礎,融用多種視角,呈現(xiàn)尋找過程中的新線索,梳理出了方大曾的師友圈、社交圈及鮮為人知的特殊經歷,進一步豐富了他的個人世界。
一個新聞人,如果脫離了民眾和家國,不用雙腳去丈量,不用內心去感知,再炫動的畫面也是虛空的,再華美的辭藻也是蒼白的。方大曾的雙腳始終踩在大地上,無愧為時代變遷的記錄者、民眾命運的關注者。尋找方大曾的過程,是作為一名新聞人的我,職業(yè)理想不斷升華的過程。我越發(fā)深刻地體會到,真正的記錄者是嚴謹和真實的,而不是炫技和討好的,用實心、動實情、寫實跡,才能見實效。
我相信,在媒體融合的今天,這些道理仍然適用,并且更加重要。書寫和記錄歷史,現(xiàn)代技術手段只能是輔助,只有潛心求證、努力追問,借助現(xiàn)代手段進行立體表達,才能更好地與時代同頻共振,提升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
記得在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尋找方大曾》專輯拍攝現(xiàn)場,倪萍大姐問我,十幾年,從一部紀錄片到一本書,是不是意味著這件事的終結?我說,只要方大曾沒有下落,他就是我永遠的選題!
永遠在路上,作為一名新聞人,生命不息,行走不止,小方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在路上,希望《方大曾:遺落與重拾》與你同行!
(原標題:《新聞人永遠在路上》刊載于《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3日12版,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