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罷學歸國

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 作者:范泓著


第六章 罷學歸國

袁世凱與日本簽下的所謂“二十一條”,其中共五號(項),第一號就是“山東問題”?!岸粭l”始終遭到中國國內(nèi)各界人士強烈反對。日本政府惟恐在一次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之一,在不久的“巴黎和會”上突然臨時變卦,于是在1918年9月24日,委派外務(wù)大臣后藤新平秘密照會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提議膠濟鐵路歸中日合辦經(jīng)營,即所謂《山東問題換文》(日方稱《山東善后協(xié)定》),“鐵路巡警本部及樞要驛并巡警養(yǎng)成所內(nèi)須聘用日本人”(照會中第四條),并欲以兩千萬日元貸款,以濟北京政府之急,試圖簽下“濟順”(濟南至順德)和“高徐”(高密至徐州)兩條鐵路借日款修建的合同。

在這份秘密合同中,不僅寫明日本應在山東省內(nèi)繼承德國過去所享有的全部權(quán)利,還包括膠濟鐵路的交換條文。根據(jù)這份密約,不僅使日本完全取代德國的權(quán)利,甚至還超出德國的舊有權(quán)利。北京政府急于籌軍費,以鞏固加強自己的實力,指示駐日公使章宗祥秘密復照后藤新平,對日本政府這一提議表示“欣然同意”。這是日本政府繼向中國政府逼簽“二十一條”之后,以其政治貸款試圖控制北京政府的同時,打著“共同防御俄國革命”的幌子,與北京政府秘密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中的一部分。段祺瑞與日本政府的這一秘密交易,事先被泄露出來,激起在日中國留學生的不滿和抗議,這一歷史事件,史稱“拒約運動”。

據(jù)雷震本人回憶,北京政府意欲簽下“秘密合同”的消息,在中國留學生中不脛而走,“立刻現(xiàn)出極度悲觀的騷動和不安”。曾琦(后為中國青年黨領(lǐng)袖,也是雷震好友之一)發(fā)起的“留日學生罷學歸國”行動,以及組織的“救國團”,得到眾多留日學生的響應,“此時無論是官費生抑或自費生,又無論是已經(jīng)入學或正準備入學的學生,都不能安心讀書,猶如滔天大禍快要臨頭似的。其悲慟的心情,正如喪考妣。大家不僅在私下談?wù)?,見面就問到事情發(fā)展到了什么地步,而且三三五五,到處集會,商討應付辦法。這樣或明或暗、半公半私的醞釀了兩個多星期之后,留日學生總會乃召集全體留學生大會,決議‘罷學歸國’,要求留日學生全體即日回國,以后不再留在日本讀書,表示要與日本斷絕文化的關(guān)系,以抗議日本的無理勒索”。

這一段記述,可見此事在當年留日學生內(nèi)心所帶來的極大震蕩,以及民族主義情緒適時發(fā)酵的真實一面。雷震置身其中,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他不僅將一年多來添置的書籍、桌椅、和服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統(tǒng)統(tǒng)賣掉,還發(fā)誓再也不愿在日本這個蠻橫無理的國家讀書。這次“罷學歸國”行動,就雷震個人而言,與當年在湖州自發(fā)地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活動有所不同,因為幕后策劃者,仍是“中華革命黨”東京支部,雷震當時“像發(fā)了狂的瘋子一樣,只想到如何完成我擔負的任務(wù),每日到各處宿舍找同學們談話,傳達留學生總會的意旨(黨部未公開露面),好像多能回國一人,我就多一份光榮似的,我對國家就多一份功勞似的”。

作為一次有組織、有策劃的“罷學歸國”行動,不免蒙上一層人為的政治陰影,在當時,并非人人都自愿“罷學回國”。當時青年周恩來也在日本,他卻主張在日本就地組織某些反抗行動,可見有分歧或不同意見。不過,在一種普遍的激奮情緒之下,如若有人反對罷學或不愿歸國, 即會遭到某些激進者的“賣國賊”之辱罵,甚至還有“挨揍”的危險。一些學生甚至組織起“鐵血團”、“歸國隊”、“糾察組”等臨時性團體,在主體上以溫和方式勸導中國留學生回國,其中亦不乏脅迫之舉。

雷震決定回國前,去見當年的業(yè)師劉式玉。劉玉式見他執(zhí)意要放棄即將到來的考試,再三勸說“不必這樣興奮的自暴自棄,要冷靜些考慮考慮自己的前程,以免將來后悔莫及”。劉式玉是一位忠厚的大哥,當年與雷震等人結(jié)伴而來,在湖州城內(nèi)出發(fā)前,陳氏一再拜托他好好照料和看管雷震,以免不慎而誤入歧途。劉式玉盡自己的責任,好言相勸,無奈雷震在沖動之下而不知自抑,對劉式玉所說,大不謂然,甚至放言“年輕人應重信義,中途退縮,乃莫大之恥”!

1918年5月,雷震等人從東京乘夜車至神戶,轉(zhuǎn)乘“八幡丸”號輪船于下旬抵達上海。在虹口、匯山碼頭,分別受到先期返國留日學生的歡迎。雷震下榻在一個名為“振興”的小旅館,這是湖州人開辦的一家旅店。店老板十分熱情,尤其對日本歸來的同鄉(xiāng)店客,有所照顧,房價折扣優(yōu)惠。雷震當天就去已遷至上海辦公的留日學生總會報到,他以為回國之后,就可以投入到蓬勃興起的“反日救國”運動中去。

事實上,此次“罷學歸國”行動并不順利,北京段祺瑞政府根本不理睬留日學生歸國團提出的“拒約要求”。據(jù)1918年6月11日《民國日報》報道,段祺瑞接見留日學生代表,在會見時,“歸國團”團長王兆榮及代表團成員“聞其剛愎自用之言,乃知廢約之無望”。段祺瑞政府還接連發(fā)出訓令,要求歸國學生一律于6月中旬返日復課,并以開除學籍相威脅。如此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使雷震深感一腔熱血,無地可灑,“一切與在日本的想象相去甚遠”。

“歸國團”第一批成員抵滬不久,創(chuàng)辦了一份《救國日報》,作為反對簽訂中日軍事協(xié)定的輿論陣地(1920年秋,在經(jīng)濟、政治雙重壓力之下,《救國日報》被迫???。雷震擔任發(fā)行之職,負責報紙的推銷工作。雷震本來就對上海社會不熟悉,更不懂報紙營銷,雖然干得十分賣力,卻不見效果,最后不得不感嘆道:“其他又無投效之事可做,真是‘盲人瞎騎馬,夜半臨深池’,簡直不曉得今后要怎么辦才好?!?sup>

“罷學歸國”學生的所有費用,均由個人自己承擔。除了路費等開銷之外,加上平日里的日常生活之需,雷震在日本變賣生活用品的錢款已所剩無幾,不僅旅館欠賬不能支付,最后連坐車子錢也沒有了。萬般無奈之下,雷震只好給母親陳氏寫了一封信。

陳氏做夢也沒有想到此時雷震竟然不在日本,而是已回國多時,在上海灘上賣什么報紙,且受困于小旅館之中。在此之前,雷震曾給她發(fā)來一函,述說自己正在發(fā)憤努力,將在這一年夏天投考第一高等學校特別預科,語氣中透著十足的信心。可眼下的情形,與所說竟是兩回事,陳氏不禁傷心至極。母親畢竟是母親,陳氏讓三兒用國帶上一百五十銀元,前往上海去尋找雷震,并傳達自己的意思,無論如何,必須回家一趟。從弟弟的口氣中,雷震深知母親的失望,不免悔意頓生。就這樣,雷震隨三弟回到了長興鄉(xiāng)下,度過了一段極為難堪而又失落的時光。雷震無法向前來探望的親朋至友解釋此次返國的真實原因;而當時,在政府與一般百姓眼中,民黨、國民黨、革命黨均為“亂黨”。就在前一年,雷震在湖州就讀時的好友韓裕峰從滬上返鄉(xiāng),被誣為“亂黨”分子,竟被湖州鎮(zhèn)守使王桂林槍決。陳氏對此心有余悸,對誰也不敢吐露實情。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兩星期之后,雷震在與友人一次相聚的酒席上,發(fā)現(xiàn)湖州鎮(zhèn)守使署的兩名暗探正在門外監(jiān)視。他們不知從何處得知雷震此次回國,乃因反對“膠濟鐵路密約”,參加罷學行動,疑與亂黨有關(guān),只是一時無真憑實據(jù),無法下手。未幾,發(fā)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雷震堂兄子才與湖州鎮(zhèn)守使署密探朱阿二為一名土娼式女子爭風吃醋打架被拘,被誣為“亂黨嫌疑分子,拒捕行兇”。根據(jù)他的口供,湖州鎮(zhèn)守使署確認雷震是反對北京政府、罷學回國的激進分子,立即派出若干密探前去捉人。

這一天,雷震正好前往表叔丁鶴人家中做客,所幸不在。陳氏面對湖州密探的盤問,鎮(zhèn)定自若,一再聲稱雷震前幾日就去了上海,此時或已回到日本。陳氏并解釋說雷震此次返鄉(xiāng),不過是暑期例行省親而已,與罷學無任何關(guān)系。陳氏一邊與密探周旋,一邊暗中差人通知雷震,讓他速往附近親戚家中暫避。夜半時分,雷震來到一位親戚家中,當親戚問明真相,十分害怕。將雷震藏匿在后閣樓上,連大小便都不讓他下來。彼時容留亂黨分子在家,輕則受到處罰,重則株連九族。雷震在后閣樓上待了兩天,實在不堪忍受,差人通知母親說要離開這里,陳氏只好同意雷震前往蘇州吳縣渡村鎮(zhèn)姑夫那里再避一些時日。

吳縣渡村鎮(zhèn)距蘇州城約六十華里??拷赐ド剑瑥奶K州前往乘木船一日即可到達。姑夫沈文卿在小溪口種過雷家的田,光緒三十一年遷至渡村鎮(zhèn),與雷震已有十三年沒有見過面。雷震的突然到來,沈文卿不免感到詫異,卻也料到其中必有原委。沈文卿并沒有深問,而是濃酒醇茶以待,二人相與笑樂。雷震在沈文卿家大約住了半月,又應遠門親戚敖云翹先生之邀前往蘇州小住。雷震有一遠房侄女嫁給敖先生之子為妻,平添了一門親戚關(guān)系。敖先生家居蘇州城內(nèi),得此之便,一生喜山樂水的雷震盡情游覽各處名勝,許多景點不止去了一次。他還將“天堂”中的蘇杭作了一次生動的比較:杭州西子湖邊,風景秀麗,山水明媚,引人入勝,處處生機盎然;蘇州名勝古跡,處處可見衰頹老舊的模樣,一如大家庭門道敗落之氣象,與《紅樓夢》后半部中的大觀園毫無二致。盡管如此,蘇州人聲鼎沸的茶樓仍給雷震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蘇州這段期間,約摸有兩個月,雨天無處可游則常至茶樓品茗,分享蘇州人的樂趣。敖親家最喜歡上茶館,幾乎天天非去不可。他到的那些地方,可以碰上舊雨新知,談天說地,打聽消息;而我可以到茶館看看報紙,了解內(nèi)外大事。蘇州茶館之大而且多,在中國則是鼎鼎有名的。蘇州人上茶館,似乎等于每日經(jīng)常工作之一。早晨起來跑到茶館找朋友聊天。泡上了一碗茶可以過上一天,隨到隨吃,走時關(guān)照一聲,堂倌自會收留,用不著另外花錢。所以茶館也者,乃是蘇州人交際應酬、呼朋會友、商場交易和消閑休息的場所。就是游覽名勝古跡,也還離不開吃茶一事,不論虎丘或留園,隨地都設(shè)有茶樓、茶亭,高檔的或簡單的,游客游畢一地時,必定坐下來吃茶休息。這確比喝汽水有味道得多。

在一種悠閑而又頗為失落的心境中,雷震似乎忘記了自己是湖州鎮(zhèn)守使署欲以捉拿的“亂黨嫌疑犯”。但在夜靜更深時,他還是想到了母親的某種擔憂和失望,雖然也知道,母親并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什么,但此次輕率“罷學返國”無異于一種荒棄學業(yè)、浪擲光陰的幼稚行為。當年,家中谷賤傷農(nóng),收入卑微,母親為了讓自己出國留學不惜舉債度日,不知耗盡多少心血。想到這里,雷震決定給母親寫信,說想返回日本繼續(xù)求讀,“此番前去一定可以考上官費學?!保栀M用已不會太多,請母親趕緊籌措,并由此下了決心,“今后不再盲目參加學生救國運動,必須好好的多念一點書,求一點有用的知識,俾使他日可以自立于社會,以免依賴社會或貽害社會……國者人之聚,個人如能自立,也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地方。而一個人必須具備有淵博的知識,和高遠的學問,而后才能自立,才能有所貢獻。蓋讀書求知即所以救國,尤其是在科學昌明的時代,‘知識即權(quán)力’……”

有了這一番切身感悟,雷震對以后的政治活動,抱以疏離的態(tài)度,對他而言,這很現(xiàn)實。這一年12月,陳氏將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變作川資和學費,然后攜帶錢款、衣物、書籍等,與雷震從蘇州一同趕往上海。雷震再次赴日本留學,中國學生“特別預科”考試早與他擦肩而過,只能等待來年7月的又一次考試。近半年的從事“政治活動”,原先預習的許多功課多有丟失,必須從頭至尾再溫習一遍,“每晚常常讀到夜半更深,甚至次晨一二時左右就寢,早晨不到六時又起床,每晚僅睡四五個鐘頭。這樣繼續(xù)準備了四個多月,不料在入學考試之前一個月,忽然頭部劇痛,眼睛昏花,彎腰時眼中發(fā)黑,星火迸發(fā),口中干燥無味”,就是在這種緊張、自律開快車的苦讀中,困擾雷震一生的失眠癥由此而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