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
劉邦(前256—前195,一作前247—前195),字季,漢沛郡(今屬江蘇沛縣)人。曾任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起義,他起兵響應(yīng),稱沛公,與項羽共同推翻秦朝。之后又與項羽展開楚漢戰(zhàn)爭,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即皇帝位。死后稱漢高祖。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1),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2),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
【簡釋】
(1) 此句起興。象征群雄并起,楚漢相爭,漢軍風卷殘云,統(tǒng)一中國。
(2) 威加海內(nèi):指統(tǒng)治天下。
(3) 安得:怎么能夠得到。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稱帝后第七年(公元前195年),擊敗黥布,在回歸長安途中,過故鄉(xiāng)沛縣,“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fā)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唱出了這首歌。并讓兒童皆學習演唱。“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漢時,稱此歌為《三侯之章》,唐歐陽詢等編撰《藝文類聚》時,改為《大風歌》,后沿用。有人認為,這件事,即是漢樂府之開端。
全詩僅三句二十三字,從天下爭戰(zhàn)、群雄競逐的過去,寫到海內(nèi)歸一、回到故鄉(xiāng)的現(xiàn)在,又居安思危,展望四方安定、漢朝基業(yè)永固的未來。節(jié)奏鮮明,用詞質(zhì)樸,渾然一體。其意雄壯,氣度恢宏,既反映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又凝聚了作者的萬端感慨,更體現(xiàn)了作者叱咤風云、氣壯山河的氣概。宋人陳巖肖《庚溪詩話》稱:“漢高帝《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泵骱鷳?yīng)麟《詩藪》譽《大風歌》“冠絕千古”。唐詩人林寬路過沛縣時,曾作《歌風臺》詩一首:“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歌。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敝袊糯弁酢⒂⑿圩髟娬呱醵?,但能夠“神歷九霄,志陵千載”而千古傳誦不衰者,唯《大風歌》,劉邦雖不是詩壇的英雄,《大風歌》卻是英雄的詩歌。附:清袁子才《詠歌風臺詩》:“高臺擊筑記英雄,馬上歸來句亦工。一代君民酣飲后,千年魂魄故鄉(xiāng)中。青天弓箭無留影,落日河山有大風。百二十人飄散盡,滿村牧笛是歌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