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中國脊梁: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中的工程師 作者:程瑛等著


前言

這本書,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時我們對于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領域的一系列報道。

國之重器,事關命脈。在這個領域默默付出的人們,當得起“國家工程師”之名。他們專注的,是代表國家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國重器;他們的事業(yè),撐起國民經濟的脊梁。

自1949年以來,“引進、吸收、消化”一直是中國工業(yè)技術進步的關鍵詞,一切艱辛,無不是為了將世界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帶到中國,落地、生根、發(fā)芽。這種發(fā)展模式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60年中國發(fā)展的縮影。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人必須走上真正的自我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之路。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給我們講的故事是:2009年,徐工集團參加德國最好的工程機械展時,主任設計師以上工程師全部被拒簽。此前3年,世界最大工程機械和礦山設備廠家,把王民從進廠參觀的名單中劃掉。

作為中國動車最早的合作者,法國人為中國工程師制訂的學習計劃中,卻不包括關鍵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tǒng)。

在北車集團長客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常振臣的力爭之下,得到的是3000多頁的意大利語邏輯圖。7位中國工程師拿著中意辭典,用時8個月,終于摸清了動車的控制邏輯。

另一個故事發(fā)生在山東煙臺,濟南二機床曾與德國企業(yè)合作了兩條大型沖壓生產線。到2002年建設第三條時,對方拒絕與中國人合作。

在濟南二機床的努力之下,沖壓技術成為中國汽車四大工藝中率先實現自主化的項目。

趙春玲,第一種可能進入全球商用市場的中國飛機ARJ21的副總設計師,自2009年開始就為拿到西方國家的“飛行許可”而努力。

她的深切感受是:落后國家賣東西,先進國家賣標準。發(fā)達國家會用標準將后來者拒之門外。

至于可能改變90萬名井下采煤工人命運的綜合采煤自動化系統(tǒng)關鍵部件,在研發(fā)成功后,從未提供技術幫助的外國合作者卻趕來要求利益,甚至想挖走技術人員。

積幾代人之力,“買圖紙”已經無法滿足中國人對于發(fā)展的愿景。因為他們已經走到了必須自己創(chuàng)造圖紙的時候。

“比如二重集團建造的世界最大鍛壓機,沒有這個東西,中國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先進戰(zhàn)斗機?!倍丶瘓F副總工程師陳曉慈這樣說。

雖然依舊謙虛謹慎,但今天中國的工程師們,已經不可能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多數時候總以“學生”的形象出現。

2009年,中國裝備制造總產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

創(chuàng)新驅動,中國領導人這樣定義未來之路。

重大裝備制造項目處于這一邏輯鏈的起點——它必須并且只能以密集的創(chuàng)新累積而成;同時,它也是根基,是實體經濟擺脫資源依賴、實現飛躍奇跡的國家柱石。

對于一個曾因工業(yè)化落后于人而被深深刺痛的大國,裝備制造業(yè)不僅是經濟引擎,更是強國夢的寄托。那種種滋味復雜的期望,隨著國家工程師們不畏高遠、不辭精微的努力,烙印在小至微米、大到4000噸的“中國創(chuàng)造”之上。

創(chuàng)新需要更多信任。

我們所拜訪的國家工程師們,人生軌跡高度相似:趕上了恢復高考,在“科學的春天”里激情澎湃,熬過重工業(yè)和大國企的困頓低潮,21世紀之后黃金時代豁然鋪展。

他們是第一代由中國自己的工業(yè)傳承所培養(yǎng)起來的工程師。

自西方歸國者,幫助新中國告別“一窮二白”;“留蘇一代”,讓中國制造業(yè)跬步積累;今天,新一代“國家工程師”,如何實現“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標準”,將中國的發(fā)展帶入嶄新平臺?

21世紀以來,進入工業(yè)化中期階段后,擺脫資源消耗的舊有模式,推進“新型工業(yè)化”,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任務,而重大技術裝備無疑是創(chuàng)新驅動的示范、牽引力量。

國家工程師們,必須承擔“再創(chuàng)新”的國家任務。

困難依然存在。

25年前王民去德國企業(yè)學習,德國老工程師很熱情:“你們用攝像機全錄制下來也行?!钡竺孢€跟了一句:“反正你們再怎么學,也永遠做不到?!?/p>

王民說,德國人之所以毫無保留,是因為他們覺得那是小學生看研究生的作業(yè)。

而現在,徐工已經可以和包括這家企業(yè)在內的國際巨頭并肩而行。“登頂珠峰前的最后幾百米,用五到十年,咬咬牙就過去了?!蓖趺裾f。

不過,對于創(chuàng)新的堅定之心,需要獲得更多信任,需要感染更多的人。

攻克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的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曾在項目論證會上舌戰(zhàn)群儒,因為不少專家對于國產化的能力不放心,認為風險太大。

還有特高壓,制造其關鍵設備的西電集團副總工程師宓傳龍遭遇的是:出現的問題是由日本生產的配套產品造成的,業(yè)主單位的專家卻不相信。

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yè)來說,基礎零部件掣肘突出,需要國家基礎工業(yè)的整體進步。

如領導中國精密臥式機床研發(fā)的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雁所說,國內基礎配套系統(tǒng)如軸承、鋼材等,仍不能讓他們放心。

在已經能夠建造第七代半潛式鉆井平臺的煙臺中集來福士,因國產高強度不銹鋼螺栓質量不過關,為等待進口螺栓耽誤了幾十天。

煙臺中集來福士技術助理、總監(jiān)楊忠華說,高端產品70%左右的零部件需要進口,而一旦零部件自主化,每一次都會帶來國際市場20%的價格下調。

不過,創(chuàng)造者的腳步停不下來,特別是在這個“彎道超車”的時刻。

工程師們還希望,像西方同行那樣,“輸出智慧和設計,包括標準和體系”。

他們也會提起當年的校園記憶:宣傳畫上工程師戴著安全帽,胳膊下夾著一摞圖紙,匆匆走向車間。

“現在我也是這個樣子,真的很好?!睘橹袊蛟焓澜缱畲?000噸級起重機的女工程師孫麗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