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三 薺菜 春在溪頭薺菜花

野草離離:角落中的綠色詩篇(自然感悟叢書) 作者:王辰 著;張瑜 繪


其三 薺菜 春在溪頭薺菜花

薺菜生而濟濟,故以薺名。其葉盤桓于地,或裂如羽,或僅作齒狀凹缺,莖生葉叢間,小花雪白如碎米亂瓊,皆四出,落而為果,三角狀倒生。薺之味美,春日最鮮,真菜中甘甜者也,美可澤人,故比諸君子。

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

山村小徑春意闌珊,枝頭款款新綠,四野點點春花,辛棄疾漫步其間,低首不語,眉宇之間卻凝結著揮之不去的心事。曾經縱橫沙場的辛棄疾,因主張北伐金兵,收復故土,一雪靖康之恥,為南宋當權宵小所不容,尋個緣由,將他貶黜離京。閑居村野的辛棄疾雖是難得放下肩頭重擔,卻無心享受這綿綿無期的假日,在他心里頭,還有家國天下的夙愿未償。無限苦楚,難以明言,辛棄疾乃作一首描繪村居景致的《鷓鴣天·代人賦》詞:“陌上柔桑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薄@一詞作名為“代人賦”,后人卻以為,這里原本就埋藏了辛棄疾自身想要表明的心思:城中桃李雖則艷麗,卻愁風雨摧殘,仿佛紅極一時、大權獨攬的宵小之徒,禁不得疾風楚雨的侵襲;而志存高遠的君子,縱使流落山村野麓,亦不能改其初衷。

這首詞的尾句,又有一傳世版本曰:“春在溪頭野薺花?!睋Q作“野”字,更可反襯城中桃李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畏首畏尾,但卻失了詞句欲言又止的意境。因為這薺菜花,自先秦時起,便用來指代君子,無有野與不野之分?!对娊洝ぺL·谷風》有言:“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薄颂幯詶墜D追憶往昔:與夫同處,雖苦無怨,縱使味苦之荼,下咽亦甘之如薺;反是如今被夫拋棄之苦,勝荼百倍。荼,野菜中味苦者也;薺,菜中味甘甜者也。于是“荼薺”這一對滋味截然相反的野菜,便被文人用來比喻小人與君子,《離騷》中“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茝幽而獨芳”之句,即用來暗喻君子難以與小人相容。借了古意,辛棄疾自比薺菜花,當是謙謙君子,守正持節(jié),北地光復、炎宋再興的重任,如同綿延的春意,也落在這一株薺菜花的肩上。未將皇城中的鼠輩徑直比作苦荼,總算是辛棄疾也留了好大情面了。

春來薺美忽忘歸

以薺菜寄托志向,實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安史之亂時,著名宦官高力士隨唐玄宗入蜀避難,后太子登基,是為唐肅宗,平亂后尊玄宗為太上皇,然則實權終究旁落。高力士卻始終追隨玄宗左右,忠心不二。彼時宦官李輔國當權,上媚天子,下欺百官,甚至矯詔欲行大事,以將太上皇去除,虧得高力士竭力回護,方才保得玄宗性命。李輔國自是視高力士作眼中釘,便設計誣陷他欲意謀反,流放至巫州偏遠之地。彼時高力士已年逾七旬,身在僻壤,苦度光陰,忽見春日山間薺菜極盛——倘使在京城,這薺菜早已被山民采擷一空,拿到集市上販賣了。詢問土人,乃知此處全無食薺之習俗,高力士感于此事,作詩嘆曰:“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痹娋湟运j菜自比,縱然遠離帝京,年老勢微,忠于玄宗之心卻無半點差別。

高力士詩中所言,兩京食薺成風,這亦是民間自古流傳而來的。既是堪稱菜中最美味者,自然無有棄而不食之理。古人將薺菜或腌制為菹,或作菜羹,別有清香,與他菜皆不相同。因著薺菜唯有春日才可吃到,待花開后,莖葉則老而難咀,不堪采食,故而每逢食薺時節(jié),眾人往往趨之若鶩。陸游大約算是薺菜的特別擁躉,作有食薺詩數(shù)篇,其一曰:“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傳夸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時得瓠肥?!彼j菜之貴,貴在須于春日荒野之間挖將而出,其葉細小,數(shù)片不足以充唇齒,因而耗時費力可知。陸游又一首《食薺》言道:“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壓蒪絲。挑根擇葉無虛日,直到開花如雪時。”這則是田間采擷薺菜之狀,務須趕在花開之前將莖葉采下。

然而薺菜又極廉價,平原曠野之間,不必播種,春日自會生發(fā),高官貴胄雖將之視作鮮美野味,民間土人卻也享用得起。宋人陶谷于《清異錄》中記曰:“俗號虀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碧~即薺菜是也,無分貧賤,人人皆可食用。民間傳有“三月三,薺菜當靈單”之說,醫(yī)家稱薺菜有明目之效,亦利五臟,故而可作靈丹。更兼慣于肉食者,多食薺菜可清腸胃,因此薺菜又有別稱喚作“凈腸草”。

薰風洲渚薺花繁

于京城中一家滬上風味的小館子里頭,我恰好耳聞了一段關于薺菜的閑談——母女對坐,女孩子約莫八九歲模樣,望著碗中的薺菜鮮肉餛飩,問道:“薺菜到底是什么菜?。俊薄熬褪且环N菜?!蹦赣H答?!澳菫槭裁唇兴j菜???”“就起了這個名字,哪有那么多為什么。”母親微慍道。女孩子識趣地停止了發(fā)問,乖乖吃將起來,一時間小館子里頭悄無人聲,因了剛剛的對話聲分外響亮,想是人們大都聽到了,靜默的食客們怕是暗自揣度起這個問題的答案。成年人往往用粗暴遮掩自己的無知,孩子的好奇心便如此這般漸漸消磨殆盡,淪為平庸,歲齒漸長,混入人流,恍若豬狗?!@問題,亦是我兒時所疑惑的,雖是二十年后才得以解答,但問題自身卻并非詰難,而是確然有跡可循。

圖說:早春時節(jié),薺菜由葉叢之中抽出花莛,初生時較短,花也僅開幾朵[左圖],小花白色,花瓣4枚[中圖]。待到春末,薺菜則早已濟濟成群,花序高而搖曳,也可見三角形的果實[右圖]。

李時珍稱,“薺生濟濟,故謂之薺”——薺菜因其春日叢生,眾多而繁盛,如同濟濟一堂之狀,乃得其名。王安石詩言“薰風洲渚薺花繁”,此薺花盛開之狀,茂密之態(tài),可見一斑。夏緯瑛于《植物名釋札記》中,又作別樣解釋:薺意通“齏”,古意以細切為齏,“薺菜小草,其苗葉多缺裂,薺菜之為名,大概是取其植物小而細碎之義”。雖未定論,亦可作一說,況且古時薺菜又作“虀”,與細碎齏粉之意略通。

明人王磐所著《野菜譜》中,有薺菜之詩:“薺菜兒,年年有,采之一二遺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來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開三月三?”在我兒時,采擷薺菜委實是這般模樣。分明將溝邊土坡上的嫩芽挖掘一空,豈料過得十余日,竟星星點點開出細小的白花。那些開花的肥碩薺菜,是如何躲過這一群手持小鏟的孩子們瘋狂洗劫的呢?如今想來,那種一邊玩耍一邊挖菜的行徑,于長輩看來,沒有人在意孩子們究竟采了多少野菜回來,成群結隊揮舞著小鏟子興致盎然地一去大半日,將這當作游戲就好,無須擔心,亦無須刻意看護,大約也好過如今的孩子們抱著智能手機委頓在家中整日足不出戶吧。

不知炎夏晝天長

然而在七八年前,我是十分為挖掘薺菜而憤恨來著。驚蟄時節(jié),我去江南名城公干,得了閑暇,便奔向山腳下的公園——因那里多植了各色花木,我是想去隨意拍照的,卻恰好遇到春日挖菜大軍。其中多是老年人,他們一手持鐵鏟,一手拎塑料口袋,躬身垂首,雙膝半彎,目光炯然,神情凝重,恍若漫步于沙灘上尋覓螺蚌的長腳鸻鷸。薺菜自是主要搜尋對象,兼以挖掘其他幾種野菜。最令我驚嘆的,是他們竟將整個公園草坪劃分出了勢力范圍,何處至何處乃此人領地,他人若是逾界,先遭冷眼凝視,繼而惡語相向。起初我并未在意來著,在某塊領地上頭逗留,為枝頭的春花拍照片,忽然感到身后熱辣尖酸的目光,里面帶著濃烈而幽怨的惡意。那次經歷之后,我曾竭力大肆嚎叫,宣稱城市中的野菜不挖為妙——土壤空氣與水均遭污染,所生植物亦難以獨善其身,所以不吃也罷。當然難以直言的是,見著被老人們掃蕩過的草坪,間或有新鮮泥土裸露,不可食的野花草們也或受挖掘連累,或遭踩踏,我是見了這一片狼藉,故而反感之意滿溢。

如今我已無意評判關乎采摘野菜的是非,倘使真?zhèn)€能夠采之一二,遺之八九,不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那也就足矣了。況且在我幼時,說是采挖薺菜,實則倒有一半挖回來的是名為“獨行菜”的野草。獨行菜之苗與薺菜頗相似,但其草略含辛辣味,根莖尤甚,不若薺菜清香,民間俗呼之為“辣根兒”。稀里糊涂地采將回來,也往往混雜一些吃下了肚,而這獨行菜則是種更加頑強的野草,房前屋后,處處有之,之于薺菜,多少有些李代桃僵之意。

倒是除卻口腹之欲,薺菜亦有別樣樂趣。北宋贊寧《物類相感志》中稱:“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檠上,則蚊蟲飛蛾不敢近?!惫识j菜又有別名叫作“護生草”,可護眾生,釋家取其莖作挑燈杖,可辟蚊蛾。我是猜想過來著,大約薺菜之中含著什么物質,經火焚燒,蚊蛾不喜,所以遠遠趨避。古人點燈,火焰誘昆蟲來訪,如今則換作電燈,于是我始終也未能嘗試薺菜這一特效。每每入夏,蚊蟲飛舞,薺菜早已種子盡落,植株枯萎不見,有時春日里還曾惦念著收集一點薺菜,嘗試驅蟲法門,但這一計劃卻每年都無疾而終。直至三年之前的盛夏,我在青藏高原的小鎮(zhèn)子里見了薺菜——高原苦寒,薺菜生得極晚,故而夏至仍存,然而那一次又僅見了一株,終究舍不得采來,嘗試驅蟲效用,只不無憐惜地凝望一番罷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