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梅子
中篇小說《寺內》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開始連載于《星島晚報》,至同年三月二日刊完。十多年后,作者將它與其他十三篇精選作品,交臺灣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出版單行本,《寺內》成了命名篇。出版者在書前(關于作者)的簡介里,贊美書中“每一篇都有新穎的題材與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風格別具,創(chuàng)新意圖顯明,為中國現(xiàn)代小說發(fā)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作品”,慧眼洞察了此書的非凡價值。集子里的十四篇杰作,此后不少屢進作者自選集,有些更入選各地的文學選粹、辭典、精讀文庫或語文、文學教材。
作家本人說過:“我寫過一些不是詩的詩”,“我喜歡將想象力當作跳板跳入另一個思維空間去尋找影子和足跡,用不是詩的詩重編故事,使黑白變成彩色”。又云:“詩體小說是用詩的形式寫成的小說,我寫《寺內》用小說的形式寫詩?!?sup>細閱本書,讀者當會具體欣賞到作家藝術創(chuàng)造的苦心孤詣,以及香港現(xiàn)代小說已然達致的美妙境界。為了讓內地熱愛文學的讀者更方便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作者商定重新出版這部經(jīng)典作品集。
這次新版的中、短篇集《寺內》,篇目、分輯和排序,悉照臺灣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一九七七年一月初版本,但作品正文卻盡可能優(yōu)選作者后來的修訂本。這些字數(shù)參差的修訂并非同時進行和完成,而是各篇每次在不同場合再現(xiàn)時,作者分別親為之。編者這樣做,出于以下兩點考慮:我國現(xiàn)代卓有成就的作家無不珍視自己的心血結晶,認為“精益求精,力求更好”責無旁貸,劉先生也沒有例外,趁《寺內》再版,我們應彰顯他這一精神;作家筆耕不輟、創(chuàng)意泉涌,在追求真美善過程中也時見若有神助,為給矢志“繼承前賢、光大文學”的后秀提供創(chuàng)作借鏡和研究資料,趁《寺內》再版,我們應貫徹這一初衷。而在甄定文本之際,由于主客觀原因引致的缺失,尚望各方不吝指教,先此敬申由衷謝忱。至于臺灣幼獅一九七七年一月初版本,擬另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將付梓的多卷本《劉以鬯文集》中。
除此之外,編者還改正了一些手民之誤,并增加必要的注釋及作者手跡照、相片,在小說正文后附錄四篇評論的全文或節(jié)錄。其中有些評論的相關作品引文可能摘自臺灣幼獅初版本,在目下這個本子里經(jīng)作者刪去了或改寫了,有興趣比照閱讀、探討得失的讀者,敬請參見上述多卷本《劉以鬯文集》。關于《寺內》的評論探討文章,多年來散見各種報刊,尚待有心人細加搜編成冊。編者僅將此著問世起十三年間已見及的部分評研心得列此,如果有人告訴我:舉隅存例有助于讀者的深入閱讀和欣賞,并繼續(xù)鼓勵更多的鉆研者,那么,我的回答會是:有什么比這更教人欣慰莫名呢!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二日初稿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定稿于香港
- 此單行本分兩輯。上輯包括十一篇短篇,1975年5月刊于《四季》。據(jù)報載同名長篇濃縮成短篇的《對倒》被視為中篇,和《寺內》及《蟑螂》共三篇中篇,合為下輯。
- 見劉以鬯《我寫過一些不是詩的詩》,香港《大公報·文學版》,200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