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

魯迅著作分類全編:人之歷史 作者:魯迅


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

謹按西國國徽,由來甚久,其勾萌在個人,而曼衍以賅一國。昔者希臘武人,蒙盾赴戰(zhàn),自擇所好,作繪于盾,以示區(qū)別。降至羅馬,相承不絕。迨十字軍興,聚列國之士而成師,懼其雜糅不可辨析,則各以一隊長官之盾徽為識,由此張大,用于一家,更進而用于一族,更進而用于一國。故權輿之象,率為名氏,表個人也;或為十字,重宗教也。及為國徽,亦依史實,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復作袞冕旗幟之屬,以為藻飾。雖有新造之國,初制徽識,每不能出其環(huán)中,蓋文獻限之矣。今中華民國,已定嘉禾為國徽,而圖象簡質,宜求輔佐,俾足以方駕他徽,無慮樸素。惟歷史殊特,異乎歐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應遠據前史,更立新圖,碻有本柢,庶幾有當。考諸載籍,源之古者,莫如龍。然已橫受抵排,不容作繪。更思其次,則有十二章。上見于《書》,其源亦遠。漢唐以來,說經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yǎng)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今即從其說,相度其宜,會合錯綜,擬為中華民國徽識。作繪之法,為嘉禾在于中,是為中心。嘉禾之狀,取諸漢“五瑞圖”石刻。干者,所以擬盾也。干后為黼,上綴粉米。黼上為日,其下為山。然因山作真形,慮無所置,則結縷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際。黼之左右,為龍與華蟲,各持宗彝。龍復有火麗其身,月屬于角。華蟲則其咮銜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為,皆所以求合度而圖調和。國徽大體,似已略具。(如下圖)復作五穗嘉禾簡徽一枚,(圖略)于不求繁縟時用之。又曲線式雙穗嘉禾簡徽一枚,(圖略)于箋紙之屬用之。倘更得深于繪事者,別施采色,令其象更美且優(yōu),則庶幾可以表華國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案元圖龍及華蟲尾皆內向,作曲袌式,后經國務院會議,外交部主改為尾向外張如今圖。

題注:

本篇與國徽圖最初發(fā)表于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文牘錄要”欄,未署名。初未收集。魯迅日記1912年8月28日載:“與稻孫、季巿擬國徽告成,以交范總長?!眹請D系錢稻孫所繪,說明書由魯迅撰寫。當時的教育總長是范源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