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馬關的光景

李鴻章·袁世凱(套裝共2冊) 作者:[日] 岡本隆司 著


序言

馬關的光景

狙擊

1895年3月24日傍晚,天還未黑下來,馬關的外濱町響起了槍聲。開槍的人是一個名叫小山豐太郎的26歲青年,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于右翼活動家一類的人物。狙擊的對象是清朝全權(quán)大使——李鴻章。他剛在春帆樓開完會,正在返回引接寺住處的途中。

僥幸的是,李鴻章的左臉雖然中彈,卻保住了性命。經(jīng)侍醫(yī)和軍醫(yī)包扎后,還來不及取出子彈,他又忙著和日本繼續(xù)談判。4月17日,條約簽署,李鴻章完成了使命。

這一年,李鴻章虛歲73歲,就算在實現(xiàn)了長壽的今天,也稱得上是高齡。而且,這位老人還千里迢迢從中國東渡到日本。日本是他有生以來出訪的第一個國家,還險些受害丟了性命。哪怕他立即回國,也無可厚非。他卻不為所動,繼續(xù)在異國停留,直到完成使命,可見他康健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實在令人嘆服。

010-01

馬關會議圖(圣德紀念繪畫館所藏)

“不像古稀之年的老翁,狀貌魁偉,言語爽快。”這是一同參加會議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對李鴻章的第一印象。古稀之年奉命自異域千里而來,連日會見毫不見疲困,足稱老當益壯之氣概也。陸奧的語氣中滿是羨慕,這大概是陸奧自己抱病在身的緣故吧。

戰(zhàn)爭的核心人物們

李鴻章和陸奧召開這場會議,正是為了前一年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停戰(zhàn)議和。然而,對于這個赫赫有名的歷史事件,我們究竟又知道多少呢?

日本打了勝仗,這一點無人不曉。核心人物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以及二人的舉措也已經(jīng)廣為人知。盡管如此,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緊緊相扣的陸奧外交,對其真相,最近人們有了不同的看法。擊潰大國、打了勝仗的外交榮耀,被譽為剃刀大臣、辣腕外相的陸奧宗光,原來只不過是被理想化了的虛像,這一點也得到證實。不僅僅是陸奧,時任首相、全權(quán)負責馬關會議的伊藤博文,雖說程度上有所差異,但大家對他也和以前的理解有所不同。

就連日本國內(nèi),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事情,那么,對方的清朝,我們又能夠了解多少呢?例如,對于面前這位精力絕倫的老翁李鴻章,陸奧宗光接著寫道:

與其說他豪邁多才、具有非凡的決斷力,不如說他伶俐機智,具備擅長看穿事情的利害得失而毅然決定取舍的才能。而他平時接待外人時,不同于一般清國人事事拘于禮節(jié)而左顧右盼,總是放蕩不羈、暢所欲言、直截了當,見過他的歐美外國人無不稱贊他乃世間少有一大人物。畢竟他容貌魁偉、言行奇特,往往讓世人心生敬畏之心,卻也產(chǎn)生了與其對壘相向、有一點可乘之機就會加以打擊排斥的一介強敵。

陸奧的言中之意是,眼前這位被稱為“世間少有一大人物”的李鴻章,其實稍有些華而不實。憑借“容貌魁偉”“言行奇特”而震懾對方的李鴻章,實際上不過是擅長用“伶俐”與“機智”這些小聰明而已。所以他也會樹敵,而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取勝的日本也不例外。

很銳利的評價。也許對陸奧本人來說,打了勝仗終于迎來了有利局面,才有了發(fā)言的機會,借此來平衡自卑的心理。因此,陸奧個人的觀點和感想,并不用去理會。問題是其他人,或者說是,后世的日本人。

事實上,知道李鴻章其人的日本人,他們的平均理解水平和印象,并不比陸奧的評論高出多少。他們和陸奧一樣,也許都有對失敗者的輕蔑心理吧!與同一時代“世間少有一大人物”的評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日本人對李鴻章的關心程度并不高,或者干脆說,幾乎是沒有。

仔細想想,日本人對中國的認識大有偏頗。就拿歷史上的人物來說吧,知道諸葛孔明,卻沒聽過李鴻章的現(xiàn)代日本人想必為數(shù)不少吧!而且,這種偏頗即使在專門的學術(shù)領域也不例外。內(nèi)藤湖南、植村清二等著名的史家都寫過諸葛亮的傳記。可是李鴻章如何呢?至少在戰(zhàn)后,沒有人寫過他。然而,要說哪一個人物與日本人直接有關,對如今的日本也造成了巨大影響,李鴻章卻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情況真讓人感到無奈。

對人物的理解

那么,小山豐太郎究竟為何要狙擊李鴻章呢?日本當時的輿論,對敵國的代表李鴻章傾向于譴責與誹謗?;蛟S小山也將李鴻章視為戰(zhàn)爭的元兇,必欲除之而后快。雖然真相尚不明確,倘若果真如此,即便他再懷抱憂國之情,也未免想法過于單純,導致如此草率的決定和粗暴的行為。

然而,從史實經(jīng)過的本質(zhì)來看,正因為小山的想法如此單純,其對錯才一目了然。如果有人要問,李鴻章是不是導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人物,那么小山給出的答案也沒有錯誤。關于這一點,陸奧宗光的看法也完全一致,他寫道:

日清紛爭這次是因朝鮮問題引起的,李鴻章本人乃主謀者。他集功過于一身,斷無異議。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世界史和東亞史的分水嶺,是現(xiàn)代社會的出發(fā)點之一。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前和之后的歷史,無論是東亞還是全世界,都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模樣。李鴻章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作為清朝的代表,在現(xiàn)場見證了這一轉(zhuǎn)換。還不僅僅是見證,倘若小山、陸奧的觀點正確的話,那么可以說包括親身東渡日本在內(nèi),這場轉(zhuǎn)換是他一手準備的。毫無疑問,這是一名精神肉體都無比強健的使者。且不論是否稱得上是“世間少有一大人物”,起碼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政治家。

對這樣一位大人物,當然會褒貶不一??墒牵瑹o論是欣賞還是厭惡,如果只是出于印象而言,即使行為有所差異,在層次上和小山也沒什么兩樣。首先,我們對“引起日清紛爭”“集功過于一身”的李鴻章應該了解得更加詳細、更加準確,否則,即便是做出喜惡或褒貶的評價,也缺乏說服力吧!

沒有任何個體可以脫離社會而存在,因此,如果準確地追蹤歷史上的人物,便可以復原那個時代。李鴻章的生涯不僅僅和19世紀的中國歷史基本重合,即使與經(jīng)歷了20世紀的現(xiàn)代,也并不是無緣。在描寫人物和事跡的同時,折射出當時的時代和社會。以此為課題,我們來追溯他的生平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