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高度繁榮的時期,名家輩出,形成群星閃耀的燦爛局面,產(chǎn)生了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白居易等幾十位名家。他們把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推向高峰,如日中天,令后代詩人再也無法逾越。清康熙時編《全唐詩》,錄詩五萬首,令后學者望詩興嘆。于是,選本疊出。然而在多種選本中,還是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大。它成書于乾隆二十八年(1673)。蘅塘退士姓孫名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乾隆十六年進士?!短圃娙偈住防^承了“詩三百”的傳統(tǒng),選入七十五位唐代詩人和兩位無名氏的三百多首詩,“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入選。比較而言,李白、杜甫、王維的作品選得最多,而其他作者的優(yōu)秀作品也入選其中,集中體現(xiàn)了這個版本所選詩歌的分量適中、選目廣泛且具代表性的特點。所以,它風行海內(nèi),歷久而不衰。本書故特選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的選本為底本來作注釋和解析。
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選本,原有陳婉俊在孫洙簡單評點的基礎上作過補注,對我們理解原詩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這種補注是用古文寫的,一般只注字、詞和典故的出處,使古文修養(yǎng)薄弱的讀者難以理解和欣賞。本書在各家注釋的基礎上也作了簡單的注釋。對那些難以理解的詩句,在大意上作了注釋,力求淺顯易懂。對典故的來源大多不注出處。作注遵循簡單明了的原則,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
為使初學者接受我國古代優(yōu)秀詩歌的熏陶,培養(yǎng)藝術鑒賞力,對每首詩作了淺近的分析。在分析時,對作者的第一首詩,做了作者介紹。對每首詩側(cè)重于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力求達到“奇文共欣賞”的目的。
《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寄寓著詩人們憂國憂民的情懷,對山川田園的熱戀,對純潔愛情的追求,對崇高理想的向往,對古代英雄的崇拜,對丑惡現(xiàn)實的抨擊。這一切,引起人們美好的感受和聯(lián)想。當讀者在人生的征途中受到挫折,深感失意,生活艱難時,古人在詩中流露出來的修養(yǎng)、性情、胸襟、懷抱,我相信會對讀者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給予莫大的幫助。王維、孟浩然逃避現(xiàn)實的生活態(tài)度雖不可取,而他們在困境中與山川白云同一,與一草一木為友的藝術境界的追求,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超脫感。特別是劉禹錫長期被貶,憑著一種曠達的情懷,走完了自己漫長的人生道路,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思想和文學藝術遺產(chǎn),鼓舞后人在困境中也能豁達大度地奮進。這本小書,若能引起讀者美好的感受和聯(lián)想,便是它在文化上最大的價值,也是作者的希望。
限于學識水平,謬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管又清
一九九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