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Ⅰ 未曾預料的紀念
蘇群:《籃球先鋒報》總編輯。曾在《中國體育報》、《體壇周報》等媒體工作,采訪過多屆NBA總決賽和全明星賽以及奧運會等大型賽事,并在CCTV-5等媒體解說籃球,著有《NBA寶典》、《絕版喬丹》、《英語中的NBA王國》、《永遠的飛人》等書。
麥迪可能至今也無法對自己的中國之行下定義,如果他足夠了解的話,現(xiàn)在可能正在CBA的球場上打球。
如何總結麥迪不到半年的CBA生涯,本身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像一個多棱鏡,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有的是暖色,有的是冷色。從麥迪身上看到哪種顏色,取決于你處于什么樣的角度,哪一種立場。
麥迪自己也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他甚至比局外人更不明白自己的處境。
來青島之前,麥迪只到中國參加過一些規(guī)模不大、級別不高的商業(yè)活動。那些商業(yè)活動的主辦方,甚至也不太了解籃球圈,麥迪到一些城市,報道不多。但有一點給麥迪留下很深的印象,無論到哪里,總有很多麥迷圍著他,其熱鬧程度超過了美國,當然,NBA全明星周末除外。
所以,麥迪到CBA打球之前,對這個聯(lián)賽一無所知。甚至在離開的時候,他也只留下一些零碎的感性認識。比如,他終于知道CBA其實并不好打,旅行之艱苦超過了最初的想像,每個客場都像全明星賽——其實,這樣的比賽只限于麥迪自己參加的客場。
不知道他的經(jīng)紀人團隊是怎樣面對全世界盛傳的“遍地黃金”的中國市場,總之,一切都顯得模糊不清,看上去很亮的一團在前面,伸手一抓全是虛空。NBA的運動員圈子里,流傳著各種各樣到中國能掙大錢的故事,因為故事的主角是一些他認識的球員甚至隊友,一切顯得那樣真切。但對麥迪來說,這樣的故事差不多相當于哥倫布聽說東方國度遍地黃金,然后下決心駕船出海。
如果不是那些癡狂的麥蜜,麥迪在中國很可能遍體鱗傷,那是指他的自尊心。麥蜜們抱團并且勇敢,他們像一層厚厚的保護衣,任何時候麥迪受到網(wǎng)絡上的攻擊,他們都會挺身而出,以龐大的規(guī)模出動保護自己的偶像。麥蜜們的行動,有時候甚至讓一些媒體記者也下筆謹慎,生怕一不留神被網(wǎng)絡口水淹沒。通過身邊的朋友,麥迪知道自己在中國有這樣一批死忠的球迷,為此,他到美國仍然念念不忘,因為在美國就沒有這樣令他自豪的氛圍。
NBA球星在中國,像麥迪這樣沒有經(jīng)過人為宣傳便達到人氣頂峰的巨星為數(shù)寥寥,從喬丹往下數(shù),直接就到科比和艾弗森,和他們兩人相比,麥迪參加的季后賽最少。以“80后”為主體的麥迪球迷和他一起經(jīng)歷了從奧蘭多魔術隊到休斯敦火箭隊的青春時光,他們視麥迪為自己的青春寄托。他們直接把麥迪參加的CBA客場變?yōu)辂湹系闹鲌觯袝r候令主隊教練和球員都不得不嘆服,反而在青島,因為他露臉的場數(shù)多,諾大的國信體育館并不會場場坐滿。
教練看麥迪,是一個角度。對手看麥迪,是另一個角度。媒體看麥迪,又是一個角度。還原在中國的一個真實的麥迪,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幾乎每天看他訓練和比賽杜金城是年輕記者當中相當勤奮的一個,這部《特雷西·麥克格雷迪:轉身Ⅱ》也是中國并不茂盛的體育文學中難得的一本紀實作品,需要大量的采訪作積累。
麥迪本人看了這部書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換一個角度看別人寫自己,本來就很有意思,或許他會發(fā)現(xiàn)很多他未曾體會的細節(jié),或許他會后悔沒有到中國再打一個賽季。短短的幾個月,職業(yè)生涯末年交出25分7籃板5助攻的平均數(shù)據(jù),他可能會很自得,但青島隊只勝8場球的墊底成績,又會讓他很茫然—現(xiàn)實和自我太割裂了,就像他在NBA的整個職業(yè)生涯一樣。
由于太不了解中國,兩個文化又有如此大差異,麥迪甚至沒有好好享受一下他在這里的盛名。離開中國之前,CBA邀請他去打全明星賽,但他拒絕了,匆匆地回到美國。對他來說,可能只是多一場球迷山呼海嘯的比賽罷了,但那是在廣州的NBA級別的球館,那里會不會讓他重溫NBA全明星賽舊夢,從而勾起再打一年的欲望呢?如果再打一年的話,他對這里的了解一定會增加很多。
馬布里在CBA如魚得水,那是因為待了好幾年,他終于可以像魚那樣在水里用腮呼吸了。而在中國和CBA,麥迪就像一條魚躺在沙灘上。幸虧那些癡心的麥蜜,讓他堅持到能重回海洋。在圣安東尼奧馬刺隊,總決賽輸給邁阿密熱火之后,麥迪職業(yè)生涯最后一個愿望落空了,籃球場對他再也沒有吸引力。
中國之行對于麥迪,就像一段小小的插曲,或許只有他晚年回想起來,才體會得到其中的甘甜。而這本書,就算他的一個未曾預料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