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如果你想采蜜,不要踢翻蜂巢”

人性的弱點 作者:[美] 戴爾·卡耐基 著;李晨曦 譯


1.“如果你想采蜜,不要踢翻蜂巢”

紐約城有史以來最激動人心的追捕逃犯事件在1931年5月7日達到了高潮。經(jīng)過幾個星期的搜查之后,綽號“雙槍”的罪犯克羅利——一個煙酒不沾的殺手——終于在西端大街他情婦的公寓里落網(wǎng)了。

一百五十名警察和偵探包圍了克羅利隱蔽的頂樓。他們把屋頂鑿開小洞,試圖用催淚瓦斯把這個“警察殺手”熏出來。然后他們在周圍的建筑物里架起了機關槍。此后一個多小時中,紐約市這個美麗的居民區(qū)槍聲不斷,混合著手槍開火的聲音和機關槍“嗒—嗒—嗒—”的響聲。克羅利蜷縮在厚墊軟椅的后面,不停地朝警察開槍。上萬名興奮的市民在街道兩旁目睹了這一幕。這是紐約市前所未有過的場面。

克羅利被抓獲后,警察局局長E.P.馬魯尼宣稱這個“雙槍”克羅利是個亡命之徒,是紐約歷史上最危險的罪犯之一。這位局長說:“他嗜殺成性,哪怕一根羽毛掉在地上,他都會殺人?!?/p>

但是“雙槍”克羅利如何評價他自己呢?答案可以在一封信里找到。當警察向他的公寓開火時,他正在給“相關人士”寫信,傷口流出的鮮血在信紙上留下深紅的印記。在信上,克羅利這樣寫道:“在我的外衣下面是一顆疲倦?yún)s善良的心——它不會傷害任何人?!?/p>

就在此前不久,克羅利和女友在長島的一條鄉(xiāng)村公路上接吻。突然,一名警察走向他們的汽車并要求:“讓我看看你的駕照。”

克羅利一言不發(fā),拔出手槍一陣猛射。氣息奄奄的警官倒下了??肆_利跳下汽車,搶走了警官的左輪手槍,朝地上的尸體又射出了一顆子彈。這樣一個殺人犯,卻自認為有著一顆“疲憊”“善良”“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心。

克羅利被判決在電椅上結束生命。當他走進紐約州新新監(jiān)獄的行刑室時,他說的是“我殺了人所以罪有應得”嗎?不,他說:“這是我捍衛(wèi)自己的代價?!?/p>

這個故事的關鍵是,“雙槍”克羅利連一句自責的話都沒有。在罪犯中,這只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吧?如果你是這么認為的,請聽聽下面的故事。

“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歲月都致力于為人們帶來快樂,幫助他們度過愉快的時光,而我所得到的全部東西卻是虐待,我成了被獵取的對象。”

這番話出自阿爾·卡彭之口。是的,他就是美國臭名昭著的人民公敵——這個最險惡的團伙頭目在芝加哥被槍決了。卡彭沒有譴責過自己。事實上,他把自己看做是公眾的恩人——一個不被欣賞、總被誤解的捐助者。

達奇·舒爾茨也是一樣,他在尼維克吃了另一歹徒的槍子而垮臺。這個被稱為紐約最聲名狼藉的“老鼠”之一的達奇·舒爾茨,在接受報紙訪問時居然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一個公眾慈善家。而且,他真的這么認為。

我曾經(jīng)和劉易斯·勞斯就這個問題通過幾次信,非常有趣。勞斯在前面提到的紐約州大名鼎鼎的關押重罪犯人的新新監(jiān)獄當了多年的監(jiān)獄長。他認為:

“新新監(jiān)獄里沒有幾個犯人把自己當成壞蛋。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人,所以,他們會為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的辯解。他們會告訴你為什么他們不得不撬開保險柜或扣動扳機。不管是否合乎邏輯、合乎情理或者事出有因,大部分人都力圖證明他們反社會的行為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其結果是,他們固執(zhí)地相信自己根本不應該被關進監(jiān)獄?!?/p>

如果連阿爾·卡彭、“雙槍”克羅利、達奇·舒爾茨和那些身陷監(jiān)獄高墻中的亡命之徒,都不為自己的罪行自責的話,我們還能指望平常接觸的普通人自覺地承認錯誤嗎?

約翰·沃納梅克以自己的名字創(chuàng)建了連鎖商場,他曾坦言:“責備別人是愚蠢的,早在三十年前我就明白這個道理了。上帝并沒有合理地分配每個人的天賦,但是我不會為此自尋煩惱,因為我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突破的限制已經(jīng)夠多了?!?/p>

沃納梅克醒悟得很早,而我在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不斷地犯錯、碰壁,此后才漸漸懂得了一個事實:不管錯誤有多嚴重,一百個人里有九十九個不會檢討自己的行為。

批評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因為它通常把對方推到了自衛(wèi)和極力辯白的境地。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它會傷害別人的自尊,破壞他對自身價值的判斷,甚至招致怨恨。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那些因為表現(xiàn)好而得到獎勵的動物比那些表現(xiàn)差而挨罰的,學習的速度更快,并能將學會的技能更有效地保持下去。近期的研究表明,這個結論也適用于人類。批評也許會起一時的作用,卻無法長久地改變別人,還常常引起他們的不滿。

另一位杰出的心理學家漢斯·塞爾耶也說:“我們懼怕批評,就像我們渴望贊揚一樣?!?/p>

批評所造成的怨恨會使雇員們士氣受挫,讓家庭成員和朋友們情緒低落,而且,它仍然無法使事情有一點轉機。

俄克拉荷馬州伊尼德的喬治·B.約翰遜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xié)調員,他的一項工作職責就是監(jiān)督工地上干活的工人戴安全帽。他說,他只要一發(fā)現(xiàn)有人沒戴安全帽,就會走過去用不容爭辯的語氣命令他們遵守規(guī)定。其結果常常是工人們悶悶不樂地戴上帽子,只等他看不見了,就馬上摘掉。

他決定嘗試另一種方式。下一次他看見有工人沒戴安全帽時,他會詢問是不是安全帽戴著不舒服或是不合適。然后,他用令人愉快的語調提醒對方,安全帽是為保護他們免受傷害而設計的,并暗示戴安全帽是工作的需要。于是,遵章守紀的人增多了,也沒有人抱怨或者鬧情緒了。

翻開歷史厚厚的篇章,你會發(fā)現(xiàn)由批評而結怨的例子有上千個。比如說,西奧多·羅斯福和塔夫脫總統(tǒng)之間反目成仇的那次著名的爭論——這次爭論導致共和黨的分裂,將伍德羅·威爾遜送進了白宮,由此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迅速回顧一下這個事件。西奧多·羅斯福1908年離開白宮時,他是支持塔夫脫當選下一任總統(tǒng)的。隨后,西奧多·羅斯福動身去非洲打獵,等他返回時,卻大發(fā)雷霆。他公開抨擊塔夫脫的保守,并試圖將自己總統(tǒng)的任期延長到第三屆,組建進步黨。這些舉措幾乎使共和黨土崩瓦解。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和共和黨只獲得了兩個州的勝利——佛蒙特州和猶他州。這是共和黨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西奧多·羅斯福抨擊塔夫脫,但是塔夫托總統(tǒng)自責了嗎?當然沒有。他眼含淚水地說:“我已經(jīng)竭盡全力了。我看不出我做錯了什么?!?/p>

羅斯福和塔夫脫兩人誰對誰錯?坦白地說,我不知道,也不感興趣。關鍵是我想證明西奧多·羅斯福的批評并沒有使塔夫脫認識到他的錯誤。相反,塔夫脫拼命為自己開脫,甚至含淚重申:“我看不出我做錯了什么。”

再來看看提波特多姆石油丑聞。20世紀20年代,這件事震驚了全美國!報紙憤慨地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美國此前從沒發(fā)生過這樣的事。這個丑聞的真相是這樣的。艾伯特·弗爾是美國第29屆總統(tǒng)哈丁內(nèi)閣中的內(nèi)政部長。他接受政府的委托,處理埃爾科山和提波特多姆的石油儲備租賃權的問題——這些石油儲備是為保證海軍未來之需而特意保留的。弗爾授意公開競標了么?不。他把這個肥得流油的合同痛快地交給了他的朋友愛德華·杜海尼。那么杜海尼做了什么呢?他美其名曰“借”給了弗爾十萬美元。然后,弗爾不容分說地命令美國艦隊進入該區(qū)域,趕走了靠近埃爾科山采油的其他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在槍支和刺刀的威脅下被趕出油田,他們只好沖進法院——由此揭開了這樁石油丑聞的內(nèi)幕。丑惡交易是如此的卑鄙無恥,遭到了全國上下一致的唾棄,以至于哈丁政權應聲垮臺,共和黨遭受了重創(chuàng),艾伯特·弗爾也被送進了牢房。

弗爾被世人痛斥——沒有幾個人像他這樣受到詬病。他悔悟了嗎?從來沒有。多年以后,赫伯特·胡佛在一次公共講演中把哈丁總統(tǒng)的死因歸結為心理焦慮,因為一個朋友背叛了他。當弗爾夫人聽到這一說法時,她猛地從椅子上跳下來,揮拳哭喊道:“什么?弗爾背叛了哈?。坎?!我的丈夫從來沒有背叛過任何人。即使整幢屋子里都裝滿了黃金,也休想讓我的丈夫犯錯。他才是遭到背叛的人,這才是他慘死并落得罵名的原因。”

看!這就是人的本性,做錯了事卻只會責怪別人,不想想自己。所以,在我們明天批評某人之前,先想想阿爾·卡彭、“雙槍”克羅利和艾伯特·弗爾這些人。讓我們記?。号u就像家養(yǎng)的鴿子,它們總會回到家里來。我們要明白,我們糾正和指責的人很可能會為自己辯白,并回敬我們同樣的指責?;蛘撸袼蛎撓壬菢诱f:“我看不出我做錯了什么?!?/p>

1865年4月15日早晨,在福特劇院正對面的廉租房里,亞伯拉罕·林肯躺在臥室中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他在福特劇院遭到了約翰·布斯的刺殺。此刻,他高高的身軀只能順著床的對角線方向才能伸展開,這張松垂的床對他來說太小了。床頭的墻上掛著一幅羅莎·邦荷爾的名畫《馬市》的廉價復制品。一盞煤氣燈發(fā)出昏沉沉的黃光。

面對此情此景,戰(zhàn)爭部長斯坦頓說:“這里躺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領導人。”

林肯成功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秘密是什么?我研究林肯的生平有十年的時間,其中的三年用來撰寫和修改一本名為《林肯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的書。我相信,我已竭盡所能地對林肯的個性和家庭生活做了詳細而徹底的研究,尤其是對他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進行了深入探究。林肯喜歡批評人么?哦,是的。他年輕時住在印第安納州的皮金克里克山谷,在那兒他不僅批評別人,而且還寫信、作詩來諷刺別人,并把這些信散落在鄉(xiāng)村小路旁,以確保人們能發(fā)現(xiàn)。其中一封信激起的怨恨之火差點兒毀掉了他的一生。

當林肯在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當見習律師時,他在報紙上公開寫信抨擊對手。不過,有一次他做得比以往過分了。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個政客詹姆斯·希爾德斯自負好斗。這次他寫了封匿名信,在斯普林菲爾德雜志上發(fā)表后,鎮(zhèn)上一片嘩然。敏感驕傲的希爾德斯自然被氣炸了。他查出信的作者之后,立刻躍馬追趕林肯,向他提出要決一死戰(zhàn)。林肯并不想動武,他一向反對決斗,但是為了捍衛(wèi)榮譽他不得不接受了挑戰(zhàn)。決斗當天,他和希爾德斯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塊沙洲上見面,準備一決生死。不過,在最后關頭,這場決斗被及時阻止了。

在林肯的一生中,這次經(jīng)歷成了最可怕的事件,給他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課,教會他如何藝術地處理人際關系。此后,他再也不寫羞辱別人的信了,他也不再取笑別人了。而且從那時起,林肯幾乎沒有為任何事情而批評過任何人。

時光荏苒。到了美國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林肯任命了一位新將軍去統(tǒng)帥波托馬克河駐軍,可是無論他換上誰——麥克萊倫、蒲柏、伯恩塞德、胡克、米德——結果都是悲慘的失利,令林肯陷入了絕境。有一半的國民毫不留情地責怪這些將軍的無能,但是林肯“誰也不怨恨,照樣寬容待人”,心態(tài)平和。他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就是:“你對別人不說三道四,別人就不會對你妄加評論?!?/p>

當林肯夫人和周圍其他人嚴厲地譴責南方叛亂分子時,林肯回答:“不要指責他們,如果換了是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我們也會叛亂的?!焙推渌艘粯?,林肯自然也有不少批評別人的機會。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1863年7月的前三天,蓋茨堡戰(zhàn)役打響了。7月4日晚上,李將軍開始向南方潰退,此時烏云密布,暴雨狂瀉。當李將軍和殘部到達波托馬克河時,他看到暴雨引發(fā)洪水泛濫,面前這條河已經(jīng)無法通過。前有水擋,后有追兵,李將軍成了甕中之鱉,無法逃脫。林肯得悉這一情況,知道遇到了一個天賜良機——一個抓獲李將軍、迅速結束戰(zhàn)爭的好機會。林肯激情澎湃地命令米德將軍不要召開軍事會議,只要立即攻打李將軍就行了。林肯電傳了他的命令,還不放心,又專門派信使告訴米德將軍要行動迅速。

然而米德將軍是怎么做的呢?恰恰相反,他違背了林肯的命令,召集了一個軍事會議,他猶豫不決,貽誤時機,還發(fā)電報為自己的上述行為找理由。他拒絕正面進攻李將軍。最終,洪水退去,李將軍帶著他的部隊渡過波托馬克河逃走了。

林肯狂怒?!斑@意味著什么?”他朝兒子羅伯特喊道,“上帝呀!這意味著什么?我們已經(jīng)把他們置于股掌之中,勝利唾手可得。然而,我的命令、我的行動卻不能使軍隊前進一步。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將軍幾乎都能打敗李將軍。如果換了是我在那兒,我會親自抓獲他?!?/p>

林肯失望極了,他坐下給米德將軍寫信。請記住,如今的林肯已經(jīng)不同以往,寫信的措詞總是極其保守和克制。所以,這封寫于1863年的信可以算得上是他最嚴厲的一次批評了。

我親愛的將軍:

我相信,你一定不希望看到李將軍能得以逃脫,這對我們來說是多么不幸的事呀。他曾在我們的股掌之中,如果抓住他,再加上我們最近所取得的勝利,戰(zhàn)爭將得以結束。而現(xiàn)在,戰(zhàn)爭還不知道要持續(xù)多久呢。如果你不能在上周一擊敗李將軍的話,你怎么可能在河的南岸凱旋而歸呢?我已經(jīng)沒有理由指望你再有什么作為了。這個對你來說千載難逢的機會稍縱即逝,我為此深表遺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