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青銅大家:馬承源傳 作者:張瑤 著


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1、上海博物館的第一個觀眾

1949年,上海解放。22歲的馬承源在蘇區(qū)黨校學習后,隨解放大軍南下,回到上海。行軍途中,他也沒丟下對老物件的喜好,在地攤上淘過些古錢幣。在組織的安排下,年輕的馬承源在教育和工業(yè)部門工作過幾個年頭,先后擔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中學教育處和上海市政府教育局研究室科員、上海新華電器廠公方廠長。在教育局中教處工作期間,馬承源擔任第一大隊干部,后來在組織處負責調(diào)配全市政治教師工作。為了培養(yǎng)革命勝利后急需的政治教員,軍管會舉辦了教育研究會訓練班來培養(yǎng)政治教師。中教處的青年干部們對馬承源的印象都很好。他政策性強,工作細致,知識面寬,在課堂上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講些中國古代故事,令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

雖然對新中國滿腔熱情,充滿干勁,但就個人興趣來說,馬承源卻志不在此。他更愿投注畢生精力鉆研的,是從小就充滿濃厚興趣的古代文物。工作之余,他仍然保持著少年在寧波時一樣的習慣,常跑古董攤和古玩店。1952年12月,籌建了近兩年的上海博物館在南京西路原跑馬廳舊址正式開館。當時馬承源還在教育局工作,教育局長是戴伯韜。戴伯韜知道馬承源愛好文物。一天,他收到了上海博物館開幕的請?zhí)桶颜執(zhí)o了馬承源,說:“小馬,這個開幕式就你去吧。”馬承源非常高興,開館的那一天早早就趕到了博物館,戲劇性地成為新上博第一位觀眾。多年以后,馬承源在接受楊瀾訪談時回憶當天的情景說:“八點多一點我就到了。那時候博物館的大門開著,李亞農(nóng)站在門口。他自報姓名說他是李亞農(nóng)。他說,還沒有人來,你是第一個。結果我的第一次參觀是李亞農(nóng)陪我的。”這也是馬承源和上海博物館一生緣分的開始。

相關鏈接

戴伯韜(1907—1981),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江蘇丹陽人,1928年畢業(yè)于南京曉莊學校。1931年到上海,編輯《兒童》、《師范》、《生活教育》雜志和《兒童科學叢書》。1949年后任華東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長期致力于教育管理研究和中、小學教材建設,著有《小學教師工作手冊》、《陶行知生平及其學說》、《戴伯韜教育文選》等。

李亞農(nóng)(1906—1962),歷史學家。四川江津人。1916年跟隨兄長留學日本,就讀于日本京都大學。1949年后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主任兼華東辦事處主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負責籌建上海博物館和圖書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