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納蘭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清朝著名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
納蘭性德出生在一個天潢貴胄的家族中,父親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quán)臣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后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滿洲正黃旗,是清初滿族八大姓氏里最顯赫、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性德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文武兼修??滴跏?1671),十七歲的性德入國子監(jiān),為太學生,后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nèi)閣學士徐乾學。次年,十八歲的性德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滴跏?,十九歲的性德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但因病錯過殿試。三年后,性德在康熙十五年(1676)春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后授三等侍衛(wèi),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滴醵哪?1685),因寒疾與世長辭,時年三十一歲。
納蘭性德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存世作品頗豐:包括《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jīng)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今流傳最廣的是其詞。
納蘭性德在二十四歲時,將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cè)帽集》,后因參透世事,將其更名為《飲水詞》,再后有人在他原有詞作的基礎上增遺補缺,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
《納蘭詞》收錄了納蘭性德的詞作中最精華的篇章,尤其是他的悼亡詞,詞中表露的傷悼情懷是充盈于整部《納蘭詞》的情感基調(diào)。
納蘭性德的悼亡詞中很多是對亡妻的傷悼。性德與原配妻子盧氏感情極好,而盧氏只與性德共同生活了短短三年便撒手人寰,這成為性德心中永遠的痛,每逢清明、七夕、中秋、重陽、亡婦的忌日與生辰,以及亡婦題照、一場虛夢……無不觸動他的情思。于是無盡的思念便化作了一首首悼亡詞,情深意苦,哀感動人。
悼念亡妻之余,性德也痛悼自身的命運。他滿腹經(jīng)綸,而冷酷的現(xiàn)實、慘淡的人生終于“喚千古英雄夢醒”,使他發(fā)出了“不是人間富貴花”的喟嘆。他厭惡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厭惡漂泊天涯飽嘗羈旅行役之苦,厭惡侍衛(wèi)生活桎梏他的自由和個性,壓抑他的思想和感情,但他無力掙脫那個“天已早,安排就”的處境,理想破滅的失落感使他黯然神傷,詞作中流露的凄婉之音,悼亡之悲,讓人痛徹心扉。
納蘭詞中有近六十首邊塞詞,這些詞可以說在宋詞之外別開生面,在藝術(shù)風格方面獨具一格。作為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性德曾多次隨從康熙到塞北和關(guān)外去巡視,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既描寫了邊塞壯觀雄闊的景物,又渲染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既有對古今興亡、英雄已逝的慨嘆,又有對征人凄苦、壯志難酬的細膩刻畫。其中蘊含著的興亡之感和羈旅愁懷,景凄情真,既表達了他感傷孤獨和無奈幽涼的情緒,又道出了他獨特的生命體驗。
納蘭詞中還包括一些詠物詞,這些詞中所詠的花鳥、樹木、風云、月露等自然風物,既不濃艷也不富貴,但在清幽的環(huán)境中別有情趣和格調(diào)。性德也通過這些吟詠寄寓了自己別樣的情懷,反映了他“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與凄涼”的個性氣質(zhì)。
流傳至今的《納蘭詞》可以說是納蘭性德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本書收錄詞作348首,在每首原文后附以注釋和譯文,以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詞意,從而走進納蘭性德的情感世界,領略《納蘭詞》中的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