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說“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史”,這話不過分。
而說到農耕史,歷代“農桑筆記”之類的史料文字當然是重要的線索,但人們眼前更多“物化的活史料”往往會被忽略——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農具。
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農耕史,其實是農人一鍬、一鋤刨出來的,是用犁耙耕出來的。
農民的“鋤鐮犁刀鍬鏟耙”,就是他們手腳、肩腿的延伸,是他們智慧的著力點。甚至可以說,農具就是農民身心的一部分,是人與自然“相互博弈之后的相互饋贈”。
我們今天吃到的面包、面條、饅頭,都是面粉、米粉制成的,但將稻米麥粒加工成粉,幾千年前卻讓人費神費勁。開始人們只能用石頭將谷物壓碎,后來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這可能就是最早的糧食加工了。
春秋魯班發(fā)明了石磨:兩塊堅硬圓石上,鑿些密密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谷物磨成粉了。杵臼的上下運動成了磨的旋轉運動,杵臼的間歇工作成了連續(xù)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中國農具的發(fā)展,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的木石制農具、奴隸社會的青銅農具和封建社會的鐵制農具三階段。
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由挖掘植物根部的尖木棍發(fā)展來的。尖木棍下端安一橫木,便可以用腳踩,使之容易入土,這便是“單尖耒”,后來又衍生出“雙尖耒”。又在這基礎上改進為扁平的寬刃,這就發(fā)明了“鏟”、“鍬”、“耜”、“鋤”。
收割谷物的“鐮”,是受動物尖利牙齒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造的。先是殼鐮,而后是石鐮、青銅鐮、鐵鐮,并發(fā)明了“鋸齒鐮”。在商代,鐮被綁在竹桿上,成了進攻的兵器,到了宋代則成了專門對付馬腿的鉤?!般^鐮槍”成了岳家軍打敗金兵“連環(huán)騎兵”的專用兵器。
比青銅還要堅韌鋒利價廉的鐵出現(xiàn)后,很快,鐵制農具代替了石器、木器、青銅器農具。
唐朝出現(xiàn)了操作靈便的曲轅犁,它特別適用于我們南方的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低洼水田,為大面積種植水稻奠定了基礎。而耙的發(fā)明,使水田泥土破地更碎,打得更糊,有利于農民插秧落谷。
唐朝人很聰明,他們還發(fā)明了腳踏的和牛轉的水車,解決了水田提水灌溉的難題。明清以后,又發(fā)明了風車,繼人力、畜力、水力之后,又用上了風力,這在中國的農具史和能源使用上是個突破。
加之風扇車的出現(xiàn),利用鼓動的空氣,分清不同籽粒,扇去谷糠,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精耕細作體系,極大提高了生產力。
中華民族是聰明智慧的民族,中華農耕文化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走在世界的前列。據資料記載,耕翻的犁耙,比歐洲早了二千五百多年;收割的鐮、勾,比歐洲早了二千多年;灌水的鏈斗水車,比歐洲早一千六百多年;農產品加工的石磨、風車比世界早一千五百多年……早在七千年前,我國就有了水稻,比日本早四千四百多年;早在五千多年,我們的祖先就知道植桑、養(yǎng)蠶、繅絲;公元前五百年,絲織品就出口到古羅馬帝國,被歐洲貴族稱為“軟黃金”……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了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富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
雖已進入機械化、電器化時代,但在鄉(xiāng)村仍保留著一些石磨。磨面粉、磨芝麻、磨豆腐,居家主婦們都知道“小磨麻油”就是比機械加工的香。
而鄉(xiāng)村仍在使用的農具,又何止石磨?許多地方的農耕中,還能偶見犁、耙、碌碡、風車、水車、扁擔、锨、糞桶、農船等等舊式農具。這些都是農耕社會生產力組成的重要部分,是農耕文化的“活化石”。
為了讓人們記住這些“活化石”,我特選一些常見農具、用具,作一小傳,使大家能夠“管中見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