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耕年華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看姑娘的針線活看過肩,瞧小伙子的種田本領看揚锨。

這是在農耕社會,鄉(xiāng)下人相親的兩大絕竅。

大姑娘能在剪裁衣服時,學會了過肩,說明這是位巧姐,什么針線活也難不了她。

而種田的小伙子,如果能在場頭上,手握揚锨揚場,同樣說明這是位種田的好把式,耕耖犁耙,場頭船上,什么樣的農活也拿得起來。

一個村上,上百戶農家,會得揚場的也就是七八個人,都是些巧農民,屬于拿十二分工的頂尖勞動力。

秋糧收割后,經(jīng)過脫粒、暴曬、過篩,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揚場了。

在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時,場頭堆放著一座座金燦燦的糧山。

揚場的人,手拿揚锨,站在上風頭,不緊不慢地把糧食向空中拋灑,揚锨揚起來,糧食在半空中像天女散花一樣,迎著陽光,向下撒去,真?zhèn)€是“滿天谷雨紛紛下,不盡糧流滾滾來”。根據(jù)重物先落下來、輕物后落下來的原理,籽粒和谷物的枝蔓、葉片和空癟粒在半空中就分開了,飽滿的谷粒在空中嘩嘩抖落,落在上風頭的是糧食,落在下風頭的是淘汰出局的雜物。

涼爽的風呼呼吹著,漫掃帚的人頭戴帽子,包裹頭巾,站在被揚出來的糧堆下面用掃帚一下一下地漫著,他一下一下漫掉了浮在谷物上的雜物,隨著揚锨的起起落落,他慢慢地漫出了一座金山。

同樣是一穗稻谷上結出的稻谷,經(jīng)過揚锨的考試,在風的公正裁判中,有的自信落下,有的灑淚出場。

手握揚锨的勞力,看似不緊不慢,而實際上非常費勁,完全靠腕力和巧勁,這一抬手,一揚锨的谷物被拋向高空,一條金黃色的弧線尚未落下,第二锨的谷物又拋上了高空,如此一锨接一锨,一道弧線聯(lián)著一道弧線,一時一刻也不能停頓。

人們計算了一下,一堆谷物總有上萬斤,每锨只能揚起三五斤,一個下午,揚谷手要起起落落兩三千次,按每分鐘揚五次計算,至少要連續(xù)干六七個小時。

這樣的功夫,可不是一年兩年練出來的。

更為難得的是,揚谷手既要迎風揚谷,更要能揚無風谷,這揚無風谷,揚谷手的拋物線要拋得更高,而且要拋成一個彎彎的月牙形,靠空氣的流動,形成自然的風力,將谷物和雜物分離開。這空氣的流動,就是靠拋向空中的谷物撞擊的。

麥收和秋收的揚場是鄉(xiāng)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揚谷手的舉手投足之間就是一門精彩的農藝表演。

這時,打谷場上經(jīng)常圍了許多孩子,他們也學著大人模樣,用小手抄起一把把谷物,向空中拋去,他們長大了也想當一名揚谷手,來繼承祖輩、父輩的事業(y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