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制造的政治泡沫
一、明朝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
先秦時期,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大體上屬于《山海經》水平,或借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詩來形容,“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誠然,甲骨文中有舟字,而且商代有了像樣的造船技術,據殷商史專家研究,“商時河中已有船隊”。戰(zhàn)國時在沿海一帶,有海上漁業(yè)活動,以及運送軍隊,從蘇州下海,可抵山東,從浙東下海,可至淮上。但先秦時期中國沒有海外貿易活動。
漢代史籍證明,早在西漢武帝時,中國船隊從廣州灣出發(fā),經中國南部海域,航抵南洋各國。《漢書·地理志》論南粵地理形勢,述及從徐聞、合浦等地,船行五月到都元國;繼續(xù)航行,到諶離國、甘都盧國、黃支國;最遠可抵已程不國。大體上,這是從今天的廣州灣沿岸港口至印度半島南部之航路。但上述地名,今人至今仍不能全部考訂出其確切位置。當時的貿易是為皇家服務的。官方用黃金、雜繒向海外買回珍珠、琉璃及各種奇珍異石。至唐代,海上貿易有了長足發(fā)展,設有市舶使專司其職。但唐代文獻,對其司職情形,并無明確記載,從宋代史料看來,市舶使主要是征收進出口稅,并查禁違礙物品,管理香料等官方專賣品。市舶使是海外貿易興盛的化身。我國商船已能遠航到阿曼灣和波斯灣一帶。宋代,西北地區(qū)很不安定,少數民族割據政權與宋朝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zhàn)爭不斷,傳統(tǒng)的通往西域的陸路交通線嚴重受阻,使宋朝政府不得不更加重視海外交通。北宋滅亡,南宋政權地近大海,海外貿易繁盛一時,市舶稅收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經費困乏,一切倚辦海舶”。元朝建立后,依靠其雷霆萬鈞的大帝國聲威,使波斯灣地區(qū)大部分成為元朝的宗藩之國——伊利汗國的領土。因此,至該地貿易,遠比過去方便。元代后期汪大淵著《島夷志略》,乃親身隨商船游歷東西洋的記錄,內有地名200多個,最遠處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的憎拔羅(桑給巴爾)等地。事實上,后來隨鄭和下西洋的費信所著《星槎勝覽》,“半采汪大淵《島夷志略》之文”。馬歡的《瀛涯勝覽》也多次引用《島夷志略》。甚至“記錄鄭和航行所歷地名最詳之《鄭和航圖》,有許多已見于《島夷志略》和其他元代史料”。還須指出的是,早在60多年前,童書業(yè)先生已注意到,“元世祖亦嘗屢遣使下南洋矣”,并列舉世祖至元八年、十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三年遣使至緬甸、占城等“海外諸番國”。顯然,唐宋以來的航海經驗,特別是元代的航海成就,其中包括多次下南洋,為鄭和“七下西洋”奠定了基礎。但是,上述這些海外貿易活動,都是以皇權為主宰的官方貿易,是為皇家及貴族服務的。在政治上,是為了擴大“天子”的影響,“羈縻”海外諸國;在經濟上,采購奇珍異寶,滿足統(tǒng)治集團日益膨脹的奢侈消費欲。因此,當時的國人,從上到下,沒有、也不可能有海權觀念。嚴禁私人下海貿易的國策,總體上并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