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蘇門四學士中,秦少游、黃庭堅詩詞文均擅長,各領(lǐng)風騷,以其絢爛光芒照映文壇。陳師道云:“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唐諸人不逮也?!保ā逗笊皆娫挕罚┝钊诉z憾的是,當時齊名的兩位詞手,后來黃庭堅的詞卻為詩名所掩,秦少游的詩則為詞名所掩。平心而論,秦少游詩現(xiàn)存四百馀首,不僅數(shù)量比詞多出四倍,而且內(nèi)容也較詞廣泛,在藝術(shù)上更有其特色,故值得我們重視并加以研討。
關(guān)于秦少游詩,宋朝二位大家的評介最為中肯。一是王安石,他稱秦詩“清新嫵麗,鮑謝似之”(《回蘇子瞻簡》)。一是呂本中,他稱“少游過嶺后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童蒙詩訓》)。二家之說基本上概括了秦詩的風格。就其詩體而言,清新嫵麗,以近體詩居多;嚴重高古,以古體詩為多。就其境遇而言,順境時偏于清新嫵麗,逆境時偏于嚴重高古。而后者呂本中以過嶺后為界,似未切當??v觀淮海詩,過嶺前如《春日雜興十首》、《次韻邢敦夫秋懷十首》等作,亦不乏嚴重高古。至如宋人敖陶孫評之為“如時女步春”(《臞翁詩評》)、金人元好問評之為“女郎詩”(《論詩絕句》),則只看到“嫵麗”一類。少游這種以“清新嫵麗”為主的詩歌風格,既有別于蘇軾的清新豪放,又不同于黃庭堅的生新奇崛,在北宋詩壇上別樹一幟。
秦少游所取得的詩歌成就,首先跟他多讀書、飽游歷是分不開的。少游同古人一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先說讀書。村居期間,他沉潛于經(jīng)史辭賦,“杜門謝客,頗得專意讀書”(《與蘇子由著作簡》),“杜門卻掃,日以文史自娛”(《與李樂天簡》),“墳墓去家無百里,往來仍不廢觀書”(《還自廣陵四首》),“終日掩關(guān)塵境謝,有時開卷古人游”(《睡足軒二首》)。他還曾“取經(jīng)傳子史事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精騎集序》)。即使被貶謫到嶺南,仍然“揮汗讀書不已”(《寧浦書事六首》之一)。再說游歷。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鄙儆我嘀匾暵?,“平生樂漁釣,放浪江湖間”(《艇齋》)。早年足跡遍于江浙皖及京洛,他登高懷古,游目騁懷,為此寫下了大量的紀游詩,所謂“山川覽矚之美,酬獻之娛,一皆寓之于詩”(《會稽唱和詩序》)。如“我昔東游觀禹穴,痛飲狂歌得所欲”(《送蔡子驤用蔡子駿韻》),“七年三過白洲,長與諸豪載酒游”(《霅上感懷》),“昔我游京室,交通五陵間”(《春日雜興十首》之四)等詩,集中記載了他的漫游經(jīng)歷。
少游漫長的讀書、游歷生涯,既擴大了眼界,又開拓了心胸。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保ā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正因為讀書多,所以他跟黃庭堅一樣,作詩也“無一字無來處”(《與洪甥駒父書》),以故為新。正因為游歷廣,乃能“揮毫春在手”(《次韻答米元章》),寫出的東西不同凡響。前者如《別蘇學士子瞻》,開篇“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就仿效李白“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之語,接著用“珠樹三株”、“玉海千尋”、“天上麒麟”、“河東鸑鷟”、“八磚學士”、“五馬使君”等一系列典故,非淹通文史者莫辦,而蘇軾“英偉非人力”,又非此不足以發(fā)明。他如《送喬希圣》?!额}楊康功醉道士石》、《題騕褭圖》、《寄陳季?!贰ⅰ端抉R遷》、《覿覯二弟作小室請書魯直名曰寄寂作此寄之用孫子實韻》等詩,驅(qū)遣典故,左右逢源,氣格高古,識見超卓,而英妙俠氣,時時貫注其間。后者如《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賦得深字》,少游發(fā)揮題中“深”字之義,探幽尋勝,佳句迭出,彌見才力之富健。又如《泊吳興西觀音院》、《泗洲東城晚望》、《游鑒湖》等詩,無不逐江山之勝,續(xù)鮑謝之音。
其次,跟他善于向前代作家學習是分不開的。杜甫說“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少游也不例外。他在《會稽唱和詩序》中說:“昔之業(yè)詩者,必奇探遠取,然后得名于時。”對于“奇探遠取”,少游在《韓愈論》一文中有明確闡釋。他說杜甫詩,“實積眾家之長”,如蘇武、李陵之高妙,曹植、劉楨之豪逸,陶潛、阮籍之沖澹,謝靈運、鮑照之峻潔,徐陵、庾信之藻麗。所以他的詩能“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澹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從而達到集詩歌之大成。上述漢魏六朝諸家之詩,正是少游所向往和學習的。除此之外,他“俯首刻意追風騷”(《漫郎》),更向漢魏六朝之前的《詩經(jīng)》、《楚辭》學習,又向漢魏六朝之后的唐代作家學習。他有《秋興九首》,所擬者皆唐人,有韓愈、孟郊、韋應物、李賀、李白、盧仝、杜甫、杜牧、白居易七人。他的擬古詩不拘形似,而追求神似,能“曲盡唐人之體”(洪邁《容齋隨筆》引關(guān)子東語)。與此同時,他還向當代前輩蘇軾等學習。通過取法乎上,吸收各家詩歌之長,從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形成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再次,與師友互相切磋與唱和也有一定關(guān)系。詩歌作為言志抒情工具,古人往往以詩會友,往還酬答,成為藝林雅事。南宋邵浩所編的《坡門酬唱集》,收錄了蘇軾與弟轍及門下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等人的唱和之詩,“其詩大抵同題共韻之作,比而觀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強弱,與意旨之異同”(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在淮海詩中,唱和之作占了相當?shù)臄?shù)量,與其交往的有蘇軾、蘇轍兄弟(子瞻、子由)、李常(公擇)、孫覺(莘老)、道潛(參寥)、徐積(仲車)、黃庭堅(魯直)、張耒(文潛)、李之儀(端叔)、米芾(元章)等,皆一時勝流。處此環(huán)境中,彼此切磋詩藝,賡和吟篇,無疑對詩歌創(chuàng)作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少游早歲對辭賦用力極深,故作詩也同作賦一般,“斗難、斗巧、斗新”(李廌《師友談記》)。如《次韻子由題平山堂》、《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次韻答張文潛病中見寄》等詩,就同題共韻,深化意旨,獨出心裁,于唱酬中見學問,于揮灑中見才情。
另外,少游早年為了應舉,在蘇軾指導下,于“論理、論事、敘事、托詞、成體”(《韓愈論》)之文,細心揣摩,深造自得。故所作策論,頗具卓識,蘇軾稱“詞采絢發(fā),議論鋒起”(《辨賈易彈奏待罪札子》),《宋史》本傳亦稱其“長于議論,文麗而思深”。為文如此,作詩勢必也受到影響,其中以古體詩尤為突出。如《漫郎》、《題大唐中興頌》、《送李端叔從辟中山》等,立意高遠,議論精當,縱橫捭闔,讀來倍覺豪氣逼人。
以上就秦少游詩歌成就的原因淺談一些看法。當然他的詩,與其個性及身世遭遇頗有關(guān)連。徐培均先生為本叢書撰寫的總序?qū)η厣儆蔚奈膶W成就作了全面精辟的論述,這里不展開了。
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箋注》以日藏宋乾道九年(1173)癸巳高郵軍學本為底本,《秦少游詩精品》底本同此。遇有異文,如底本文字較優(yōu),一律不出校。編年基本據(jù)徐先生所作《秦少游年譜長編》,注釋、輯評除參考《淮海集箋注》(以下簡稱徐《箋》)外,也參考了周義敢、周雷兩先生所輯《秦觀資料匯編》。
徐先生為當代研究秦少游專家,是全面箋注秦少游詩詞文的第一人。先生《淮海集箋注》,堪與施元之等注《東坡詩》、任淵注《山谷詩》相媲美,正如王運熙先生所云“誠不愧為少游之功臣,藝林之佳構(gòu)也”。十幾年前,由張珍懷先生介紹,予有幸與先生結(jié)為忘年交,備蒙教益。此次承先生不棄,薦予擔任秦少游詩的選注工作,并惠贈《秦少游年譜長編》。感荷之馀,乃勉力為之。同時還得到程郁綴、朱惠國兩先生的全力支持,龐堅先生的費心審閱,在此一并深致謝忱。秦詩佳作甚多,限于篇幅,有些只能割愛。由于本人才疏學淺,選注不當之處,敬請讀者和專家不吝賜教。
2013年6月黃思維于鳳翔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