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真理
彼拉多曾戲謔:“何謂真理?”然而未等到回答便離開了。
世間當(dāng)然有為朝諾夕改而歡欣的人,視堅守信仰為桎梏,在思想與行為中要求自由的意志。此派哲人已不復(fù)存在,然而此種辯術(shù)卻流傳至今,雖不像古人那般血性,卻仍與之一脈相承。
人類對謊言的偏愛,不僅是因為尋覓真理的艱辛,也不僅是覓得真理后對人心的影響,還因人類天生對謊言本身的腐朽之愛。希臘晚期諸學(xué)派中一位哲人曾研究此事,并十分困惑:謊言究竟有何種特質(zhì),令人們?nèi)绱藷釔??人們既不像詩人那樣,為了追求愉悅;也不像生意人那樣,為了追求利益;他們僅僅愛著謊言本身。但連我也無從分辨,因為真理雖毫無遮蔽、大白于日光之下,卻遠(yuǎn)比不上燭光——在燭光下,假面舞會、啞劇表演、勝利慶典才更顯得優(yōu)雅尊貴。它也許與珍珠等價,在日光下光彩奪目;但它絕比不上鉆石或紅玉,在五彩燈火中璀璨無比。摻些謊言總會讓人更愉快。若從人的頭腦中去掉那些虛榮的想法、浮夸的憧憬、錯誤的估價和扭曲的想象,以及如此種種,那么有些人就只會剩下個可憐巴巴的貧瘠大腦,滿是憂愁、厭惡和自棄了。這一點恐怕沒人會懷疑吧?
一位先賢曾無比嚴(yán)厲地將詩斥為“魔鬼之瓊漿”,因其充滿了想象。然而與謊言相比,詩只會相形見絀。不是一閃而過的謊言,而是上文提及的那種沉入腦海并安居于此的謊言,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但無論這些謊言是如何根植于人類貧瘠的判斷力和偏愛中,真理將自行評判,并教導(dǎo)人類:對真理的探尋,也就是追求熱愛它;真理的智慧,也就是真理的確實存在;對真理的信仰,也就是享受真理——這些才是人性的至善至美。上帝創(chuàng)世之初,最初的造物為感覺之光,最終的造物為理性之光。自那時起,直到安息之日,他都在以圣靈之光昭示著人類。起初,他將光明傾注于物質(zhì),也就是混沌的表面;隨后,他將光明傾注于人類的面龐;直至今日,他仍將光明傾注于被選之民,啟迪著他們。有位詩人雖然哲學(xué)性不如本派哲人,卻令本派增輝,因他這段話說得極好:駐足海邊,看千帆傾覆,是為一樂;駐足城頭,看千軍萬馬,又為一樂;然唯駐足真理之巔(無從征服之峰,永遠(yuǎn)清朗寧靜),看謬誤橫生、迷茫浪蕩、迷霧重重、風(fēng)暴動蕩,才是真正樂事。然而,這種景象斷不會引發(fā)自命不凡、自視甚高之感,只會引發(fā)惻隱之心。毋庸置疑,若人心能向仁而動,向天意而歇,盤旋于真理之柱,此即為人間天堂。
從教義的真理與哲學(xué)的真理說到世俗生意的真誠,不論那些生意人是否遵循,他們都要承認(rèn),唯有光明磊落的交易才是人性之榮耀,一旦混入虛行偽言,便如同往金銀幣中摻入銅鐵,或許能令這合金更堅硬耐用,卻也使其貶值。這種扭曲的行為,恰如毒蛇行徑,因為沒有蛇足,只能卑賤地腹部貼地前行。最令人無地自容的惡行便是弄虛作假,背信棄義。因此,蒙田所言甚是,當(dāng)他思考為何謊言如此卑賤、如此令人生厭時,他說,如若仔細(xì)思量,說一個人撒謊,就像是說他無懼上帝,面對同類卻膽小如鼠。因為謊言直面上帝,卻逃避人類。沒有什么能比這句話更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虛行假言的邪惡及其對信仰的背叛。謊言將會是最后的警鐘,敲響上帝對人類的審判,正如預(yù)言所云:基督再度降臨之時,世間將無忠信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