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鞏固和擴大梧州根據(jù)地

白崇禧大傳(套裝上下冊) 作者:張學繼 著


鞏固和擴大梧州根據(jù)地

占領梧州后,黃紹竑、白崇禧等開始實施既定計劃:向梧州上游發(fā)展,壯大實力,最終統(tǒng)一廣西。當時梧州附近的藤縣、平南、桂平、貴縣等地為自治軍盧得洋、黃超武、陸云高等盤踞,因而討賊軍第一期目標是解決這些部隊,占領這些沿江比較富裕的省份,并同玉林的李宗仁打成一片。進攻藤縣則是首要行動。

藤縣城依山濱水,形勢很險要。自治軍盧得洋、黃超武進駐后,很注意扼守大河(西江梧州以上的總稱),防止梧州方面西進。而陸路進攻要渡過大河、北流河,也非易事。黃紹竑、白崇禧等思考再三,決定用陸軍由水路前進。時值仲夏,河水大漲,能通行較大輪船。討賊軍集中了很多汽船和拖輪,全部軍隊都用船運送,并請粵方派兩艘小兵艦掩護。艦隊在半夜由戎圩出發(fā),于黎明到達藤縣江面。黃紹竑、白崇禧、俞作柏、夏威等都隨隊指揮。艦隊到達藤縣縣城下游附近時,黃紹竑下令開足馬力,靠江的左岸,沖過敵軍封鎖線,兩艘軍艦列于側(cè)面保護。岸上敵軍麻痹大意,多數(shù)尚在夢中,使船隊得以安全通過,毫無傷亡。

船隊開到藤縣城上游5里敵人后方時,黃紹竑、白崇禧命部登岸,占領城后一帶高地。城內(nèi)敵軍盧得洋忙率部出城迎戰(zhàn),但很快被擊潰,盧亦陣亡。討賊軍乘勝包圍縣城。守城的黃超武派代表出城,表示愿意收編。這樣,藤縣之役結(jié)束,討賊軍將該地自治軍2000余人全部解決,并將收編的黃超武部改編為討賊軍第4團,且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

占據(jù)平南、桂平、貴縣等地的自治軍陸云高所部,力量比盧得洋、黃超武大得多,有五六千人,槍械充足,且有進犯梧州之企圖。黃紹竑、白崇禧自度單憑討賊軍的力量不能取勝,于是準備聯(lián)絡李宗仁,共圖發(fā)展。1923年10月,黃紹竑派呂競秋、伍廷飏去玉林,商量兩軍合力解決陸云高的問題。雙方商定,黃紹竑部沿大河向平南上游進攻,李宗仁則向北進攻貴縣,截擊陸云高,兩部會師于桂平。

11月,討賊軍首先發(fā)動,分兩路進攻平南:一路由白崇禧率第1、第2團乘輪溯江西上,在白馬附近登陸,進攻平南;一路由夏威率第3、第4團及機炮連,由陸路進攻。兩路在大安附近會合后,直趨敵主力駐守的江口,乘敵部署未定,急行強襲,很快擊潰了敵軍。李宗仁軍也此時占領貴縣,正襲取桂平。陸云高殘部不得不向北退卻。黃紹竑、李宗仁會師后,繼續(xù)向敵攻擊,擊潰了陸部。陸率殘部往依沈鴻英,從此一蹶不振。陸云高所部營長蒙志、王贊斌、王飛虎皆率部投歸討賊軍。

討賊軍經(jīng)過兩次勝利后,聲威大振。大河一帶的散軍紛紛請求收編。黃紹竑、白崇禧先后把他們編為8個游擊部隊。討賊軍的力量迅速壯大。

1924年3月,正當黃紹竑、白崇禧準備聯(lián)合李宗仁向廣西內(nèi)地進攻時,卻發(fā)生了一件后院起火的事。駐粵桂軍第7軍軍長劉玉山見廣西局面混亂,想回廣西發(fā)展。所部陳天泰師在粵不能發(fā)展,也急欲回桂,他打著假道去廣東南路的旗號,進駐與梧州相隔不遠的廣東都城,直接威脅著梧州的討賊軍。由于他們是奉廣州大本營的命令去廣東南路的,對此,黃紹竑、白崇禧等頗費躊躇,既要解除這個威脅,又不能得罪了廣州大本營。他們只好求助李濟深,得到了李的大力支持。李濟深首先致電大本營,指出都城不是進入廣東南路的必經(jīng)之路,要求阻止陳天奉部的行動。但此電如泥牛入海,沒有得到大本營的答復。于是李濟深同黃紹竑、白崇禧商量,決心武力解決陳部,消除威脅,事后由李濟深向大本營方面解釋。

為準備作戰(zhàn),討賊軍全部集中梧州,并得到李宗仁同意,必要時派得力部隊到梧州增援。作戰(zhàn)部署如下:黃紹竑指揮夏威第3團為中路,白崇禧指揮黃超武第4團及蔡振云部為左路,俞作柏指揮所部第1團為右路,3路進擊都城;伍廷飏第2團留守梧州;另請李濟深派海軍截斷敵軍水面及增援。

戰(zhàn)斗開始前,陳天泰為察看討賊軍虛實,派其參謀長李瀾柱到梧州。白崇禧出面代表黃紹竑在梧州江面上的花艇上設宴招待他,并準備了牌局,以拖延時間。酒至半巡時,白崇禧借口還有一處應酬,需暫時離席,告辭出來。其實他離席后,即直接乘車赴都城方向,指揮部隊作戰(zhàn)。而李瀾柱卻一直蒙在鼓里。

陳天泰部素以驍勇見稱,作戰(zhàn)力較強。戰(zhàn)斗打響后,陳部雖然倉促應戰(zhàn),但由于黃紹竑中路因路程較近,接觸過早,其余兩部都未趕到,因而陳天泰命集中兵力,三面向中路猛烈反攻。討賊軍中路立足未穩(wěn),被擊退,傷亡極大,并一直退到黃紹竑的指揮所附近。若被陳天泰擊敗中路,左、右兩路都有各個擊破的危險。幸虧黃紹竑臨危不亂,堅信左右兩路會在一個小時內(nèi)按時到達,于是親自上火線作戰(zhàn),擊退了陳天泰的屢次沖鋒。戰(zhàn)至中午,白崇禧率左路趕到,加入了戰(zhàn)斗。黃紹竑趁敵軍兵力分散之機,向敵發(fā)動猛烈反攻。同時,粵軍黃琪翔、蔡廷鍇部奉李濟深之命也逼近都城。這樣,討賊軍反敗為勝,陳天泰乃率部突圍,逃向梧州方向。

鑒于第3團傷亡過重,黃紹竑率該部回梧州,而以白崇禧為追擊指揮,率部追擊敵軍。陳天泰殘部逃至大洲圩附近時,已疲憊不堪,又為當?shù)孛駡F所阻擊,后面的追兵也趕到,走投無路,不得不全部繳械投降。2000余俘虜押解到梧州后,黃紹竑、白崇禧將士兵分發(fā)各部補充,對陳天泰及其部高級官長則特別優(yōu)待,發(fā)給川資,放回廣州。

都城之役后,廣州大本營方面接到了劉玉山和陳天泰的告狀,對黃紹竑等產(chǎn)生了懷疑。黃紹竑和白崇禧聯(lián)名寫了一個報告,說明陳天泰有企圖奪取梧州的陰謀,此舉是不得不先發(fā)制人,因時機迫切,未及事前請示,敬請?zhí)幏衷圃?。此報告托李濟深轉(zhuǎn)呈給孫中山。李濟深又通過同胡漢民的師生關系,極力保證黃紹竑絕不致有二心。這樣才消弭了一場風波。但次年黃紹竑赴廣州時,又遭到陳天泰的暗算,幾至喪命,這是后話。

黃紹竑、白崇禧通過以上諸役,不僅鞏固和擴大了地盤,所部實力也得到迅速發(fā)展,達到8000人,被編為5個縱隊,分別由俞作柏、伍廷飏、夏威、黃超五、蔡振云任縱隊司令,另有8個游擊司令。

與此同時,李宗仁則打出了“廣西定桂軍”的旗幟,以示與黃部有區(qū)別,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而且兩部控制的梧(州)潯(州)玉(林)三府所屬各縣,是廣西各屬中最富庶的,為他們實力發(fā)展和壯大提供了經(jīng)濟上的支持。

梧州緊鄰廣東,水陸交通都很方便,黃紹竑、白崇禧通過廣東、香港購買了大量的軍火彈藥,不僅使討賊軍有了補充,也使定桂軍得到了補充,兩軍戰(zhàn)斗力大大加強。他們還自己裝備彈藥,制造火藥和武器裝備,進一步充實了部隊實力。另外在戰(zhàn)備上,黃紹竑、白崇禧打出了“討賊”的旗幟,矛頭直指舊桂系,引起了陸榮廷、沈鴻英的嫉恨,欲滅之而后快。但梧州地處廣西邊界,東有粵軍大力支持,西有李宗仁屏障,李宗仁的“定桂軍”旗幟仍未明,表面上仍為陸榮廷的部屬,可以從西部掩護“討賊軍”。這樣,兩軍配合默契,共同發(fā)展,為以后合作統(tǒng)一廣西打下了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