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新的春風

他在紅塵看風景:弘一大師傳 作者:康螞 著


維新的春風

甲午戰(zhàn)爭后,天津和同時期的許多城市一樣,作為租界地和資本輸出市場而飽受帝國主義國家的奴役和壓榨,但城市封閉卻也因此被打破。帝國主義在向天津大量輸出資本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其先進的精神文明、科學技術、思想文化也隨之傳播到天津。

天津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地位及其包容、多元、開放的特點,使天津在開埠,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后成為中西文化碰撞的焦點,在文化、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開中國風氣之先河,也使當時生活在天津的一部分思想敏銳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開始了解西方文明,于是維新意識開始在天津萌生,維新思潮在天津形成并逐漸影響到全國。

李叔同從天津輔仁書院結束學業(yè)后,以童生資格參加天津縣儒學考試,寫過七八篇時事評論文章。對于當時的時局變幻,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管仲晏子合論》道出李叔同內心暗藏的支持變革的潛流:“閑嘗讀史至齊威王、宣王世。而地方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粟如邱山。三軍之眾,疾如錐矢,戰(zhàn)如雷霆,解如風雨。竊嘆齊以彈丸之邑,何況若是之繁盛乎!而不知溯其興國者有管仲,溯其保國者有晏子?!?/p>

在李叔同看來,國之棟梁者,管仲和晏子最負盛名。放眼當下,中國有幾個管仲、晏子這樣的人才能重振國威,告別屈辱?李叔同期待有人站出來變法圖存,拯救國家之危難。

在《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論》課卷文章中,李叔同諷刺中國官員“少也不讀一書,不知一物”,不學無術而又故步自封因循守舊,導致在對外交往中受辱于西方諸國。但中國官員仍夜郎自大,“見有開礦產者,有習格致者,有圖制作者”,皆認為“區(qū)區(qū)小道,吾儒不屑為也”,恥于向西方學習,不懂得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為“不識時務者”。

李叔同認為要振興國家,使其不辱于西方諸國,中國官員應放下頑固守舊的觀念,改變夜郎自大的想法,看清當今世界的時局,順應歷史的潮流,進行變革,進行維新,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科學技術。

在《論廢八股興學論》中,李叔同認為“我中國以仁厚之朝,何竟若是之萎靡不振”,是由于“時文取士一事”。而從其“至今時則八股之作,愈變愈失其本來。昔時八股之興,以其闡發(fā)圣賢之義理,可以使人共明孝弟之大原。至今時則以辭藻為先,以聲調為尚,于圣賢之義理毫無關系。胸無名理,出而治兵,所以無一謀”。

從中可以看出,李叔同通過對八股取士這一科舉制度的分析,認為現(xiàn)今國家之所以衰弱,是由于八股取士造成的。

面對國家日益衰敗的境況,朝廷仍以這一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而現(xiàn)今八股文流于形式,思想空洞,華而不實。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所選拔出的也只是“抱八股韻,謂極宇宙之文”的思想守舊的知識分子,而非“能識時務之儒”。這些人對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內政外交所需要的諸多知識都不屑學習。因此國家“烏能振乎”?八股取士并不能給國家選送有用的人才。所以,要振興國家,使國家富強,應當廢除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積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一八九八年二月至三月,李叔同參加第二次考試,寫了文兩篇,詩一首,字一段,獲得第十四名的成績。

兩篇文分別為:一、《眾食之者》(節(jié)選):“家為生財之大源,可進念夫食之者焉。夫以眾生財,則眾亦生財者所甚賴也。然猶有食之者在,能不進念之乎!在昔夫子適衛(wèi),首嘆以夫庶,繼加以富,誠以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也。若乃率土息游惰之風,勤儉之規(guī)模常懔,而大廷有趨承之輔,鼎鐘之祿養(yǎng)堪思。則在下咸安夫崇實黜華,而在上咸冀夫大烹厚糈矣。如生財有大道,而首驗夫生之者?!幢娨则炈桃娚斢械酪?。雖然,眾所以生財者,雖為家室計,實為朝廷計也。蓋家室咸愔,貨殖之源?!?/p>

考試命題出自四書《大學》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考官根據(jù)句中意提出“眾食之者”作為題目,讓童生作文。

本文主要議論“眾生財”的民生問題,上到皇帝官員,下到普通百姓,都得吃飯。這就需要有人種地,以此為大眾提供食物,所以要讓“眾生財”。

李叔同的觀點是:在國家穩(wěn)定的前提下,老百姓才能安心種田養(yǎng)蠶,同時還要克服懶惰,艱苦樸素。朝廷要限制高俸祿,官員要戒奢華之風。國庫里的錢多用于支持農耕,由此才能滄海變桑田,這就是生財有道。只要家室殷實富裕,國家經濟就有發(fā)展之源了。

二、《則天下之民》(節(jié)選):“且民為國之本,是知至重者莫如民,尤莫如天下之民。彼輕夫民者,微特不知有民,且并不知有國,然又何妨使未睹之全功,作已然之快論。一為之即夫民而懸想之也。如今天下之人,牧有定理焉?!^民而極于天下,則至于天下而觀民之心止矣。然而觀天下者而必曰:天下之民。蓋言民乃天下之大本者也,觀天下而極于民,則至于民而觀天下之心微矣。以言天下之民,雖其齊類不齊,然己皆引領而望之也,豈不美歟!”

考試命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之“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試題根據(jù)此句中的“則天下之民”作為題目,讓童生作文。

李叔同的觀點是:民為國之根本。統(tǒng)治者不把老百姓當回事,就等于不把這個國家當回事,雖然老百姓中亦有不足之憾,但大多數(shù)還是良善的人民。國運傳承幾千年,華夏文明依然璀璨,但“民”素養(yǎng)之提升空間,依然無窮大,“國”之精神探究,應該也是無窮盡的了。對于這些善良的人民,統(tǒng)治者更應該施行仁政,這樣才是最省心省事的治國方略。

從以上兩份試卷中可以看出,李叔同所推崇的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民與國并非是依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成全的關系。國家的發(fā)展,是要讓國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物質的豐裕和精神的滿足。而每一個國民的立德立功,成功成仁,也都內蘊于這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國家與國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也相互見證。

李叔同報考縣學考試前后,正是中國維新思潮興起之時。青年李叔同受到了維新思潮的影響,然后將自己的思索見于筆端。他已逐漸擺脫封建舊儒夜郎自大的保守觀念,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先進的西方,開始自覺生發(fā)出對新學的渴望,并有了自己的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