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臺
文游臺是我們縣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臺在泰山廟后。
泰山廟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橋,橋很高,橋洞很大。走到橋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覺得體重變得輕了,有凌空之感。拱橋之美,正在使人有凌空感。我們每年清明節(jié)后到東鄉(xiāng)上墳都要從橋上過(鄉(xiāng)俗,清明節(jié)前上新墳,節(jié)后上老墳)。這正是雜花生樹、良苗懷新的時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極為舒暢。
澄河產(chǎn)瓜魚,長四五寸,通體雪白,瑩潤如羊脂玉,無鱗,無刺,背部有細(xì)骨一條,烹制后骨亦酥軟可吃。極鮮美。這種魚別處其實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魚,北京偶亦有賣,叫面條魚,但我的家鄉(xiāng)人認(rèn)定這種魚只有我的家鄉(xiāng)有,而且只有文游臺前面澄河里有!家鄉(xiāng)人愛家鄉(xiāng),只好由著他說。不過別處的這種魚不似澄河的產(chǎn)的味美,倒是真的,因為都經(jīng)過冷藏轉(zhuǎn)運(yùn),不新鮮了。為什么叫“瓜魚”呢?據(jù)說是因黃瓜開花時魚始出,到黃瓜落架時就再捕不到了,故又名“黃瓜魚”。是不是這么回事,誰知道。
泰山廟亦名東岳廟,差不多每個縣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廟。所祀之神稱為東岳大帝。泰山廟的香火是很盛的,因為好多人都以為東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初一十五,特別是東岳大帝的生日(中國的神佛都有一個生日,不知道是從什么檔案里查出來的),來燒香的善男信女(主要是信女)絡(luò)繹不絕。一進(jìn)廟門就聞到一股觸鼻的香氣。從門樓到甬道,兩旁排列的都是乞丐,大都偽裝成瞎子、啞巴、爛腿的殘廢(爛腿是用蠟燭油畫的),來燒香的總是要準(zhǔn)備一兩吊銅錢施舍給他們的。
正面是大殿,神龕里坐著大帝,油白臉,疏眉細(xì)目,五綹長須,頗慈祥的樣子。穿了一件簇新的大紅蟒袍,手捧一把折扇。東岳大帝何許人也?據(jù)說是《封神榜》上的黃飛虎!
正殿兩旁,是“七十二司”,即陰間的種種酷刑,上刀山、下油鍋、鋸人、磨人……這是對活人施加的精神威懾:你生前做壞事,死后就是這樣!
我到泰山廟是去看戲。
正殿的對面有一座戲臺。戲臺很高,下面可以走人。這倒也好,看戲的不會往前頭擠,因為太靠近,看不到臺上的戲。
戲臺與正殿之間是觀眾席。沒有什么“席”,只是一片空場,看戲的大都是站著。也有自己從家里扛了長凳來坐著看的。
沒有什么名角,也沒有什么好戲。戲班子是“草臺班子”,因為只在里下河一帶轉(zhuǎn),亦稱“下河班子”。唱的是京戲,但有些戲是徽調(diào)。不知道為什么,哪個班子都有一出《楊松下書》。這出戲劇情很平淡,我小時最不愛看這出戲。到了生意不好,沒有什么觀眾的時候(這種戲班子,觀眾入場也還要收一點錢),就演《三本鐵公雞》,再不就演《九更天》、《殺子報》。演《殺子報》是要加錢的,因為下河班子的聞太師勾的是金臉。下河班子演戲是很隨便的,沒有準(zhǔn)綱準(zhǔn)詞。只有一年,來了一個叫周素娟的女演員,是個正工青衣,在南方的科班時坐科學(xué)過戲,唱戲很規(guī)矩,能唱《武家坡》、《汾河灣》這類的戲,甚至能唱《祭江》、《祭塔》……我的家鄉(xiāng)真懂京戲的人不多,但是在周素娟唱大段慢板的時候,臺下也能鴉雀無聲,聽得很入神。周素娟混得到里下河來搭班,是“賣了胰子”落魄了。有一個班子有一個大花臉,嗓子很沖,姓顏,大家就叫他顏大花臉。有一回,我聽他在戲臺旁邊的廊子上對著燒開水的“水鍋”大聲嚷嚷:“打洗臉?biāo)?!”我從他的聲音里聽出了一腔悲憤,滿腹牢騷。我一直對顏大花臉的喊叫不能忘。江湖藝人,吃這碗開口飯,是充滿辛酸的。
泰山廟正殿的后面,即屬于文游臺范圍。沿磚路北行,路東有秦少游讀書臺,更北,地勢漸高即文游臺。臺基是一個大土墩。墩之一側(cè)為四賢祠。四賢名字,說法不一。這本是一個“淫祠”,是一位蒲圻“先生”把它改造了的。蒲圻先生姓胡,字堯元。明代張綖《謁文游臺四賢祠》詩云:“邇來風(fēng)流文澌燼,文游名在無遺蹤。雖有高臺可游眺,異端丹碧徒穹窿。嘉禾不植稂莠盛,邦人奔走如狂朦。蒲圻先生獨(dú)好古,一掃陋俗隆高風(fēng)。長繩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边@位蒲圻先生實在是多事,把“淫像”留下來讓我們看看也好。我小時到文游臺,不但看不到“淫像”,連“四子衣冠容”也沒有,只有四個藍(lán)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為盍簪堂?!邦留ⅰ敝?,比較生僻。出處在易經(jīng)?!兑住ぴァ罚骸拔鹨?,朋盍簪?!蓖蹂鲎ⅲ骸邦粒弦?;簪,疾也?!笨追f達(dá)疏:“群朋合聚而疾來也。”如果用大白話說,就是“快來堂”。我覺得“快來堂”也挺不錯。我們小時候?qū)︻留⑻玫呐d趣比四賢祠大得多,因為堂的兩壁刻著《秦郵帖》。小時候以為帖上的字是這些書法家在高郵寫的。不是的。是把各家的書法雜湊起來的(帖都是雜湊起來的)。帖是清代嘉慶年間一個叫師亮采的地方官屬錢梅溪刻的。錢泳《履園叢論》:“二十年乙亥……是年秋八月為韓城師禹門太守刻《秦郵帖》四卷,皆取蘇東坡、黃山谷、宋元章、秦少游諸公書,而殿以松雪、華亭二家?!痹腥丝甲C,帖中書頗多贗鼎,是假的。我們不管這些,對它還是很有感情。我們用薄紙蒙在帖上,用鉛筆來回磨蹭,把這些字“拓”下來帶回家。有時翻出來看看,覺得字都很美。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樓,是文游臺的主體建筑。樓頗宏大,東西兩面都是大窗戶。我讀小學(xué)時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臺,扒在兩邊窗臺上看半天。東邊是農(nóng)田,碧綠的麥苗、油菜、蠶豆正在開花,很喜人。西邊是人家,鱗次櫛比。最西可看到運(yùn)河堤上的楊柳,看到船帆在樹頭后面緩緩移動。緩緩移動的船帆叫我的心有點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臺的出名,是因為這是蘇東坡、秦少游、王定國、孫莘老聚會的地方,他們在樓上飲酒、賦詩、傾談、笑傲。實際上文游諸賢之中,最牽動高郵人心的是秦少游。蘇東坡只是在高郵停留一個很短的時期。王定國不是高郵人。孫莘老不知道為什么給人一個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歡。文游臺實際上是秦少游的臺。
秦少游是高郵人的驕傲,高郵人對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為他是大才子,“國士無雙”,詞寫得好,為人正派,關(guān)心人民生活(著過《蠶書》)……還因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遷謫中度過。四十六歲“坐黨籍”,改館閣??保鰹楹贾萃ㄅ?。這一年由于御史劉拯給他打了小報告,說他增損《實錄》,貶監(jiān)處州酒稅。叫一個才子去管酒稅,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四十八歲因為有人揭發(fā)他寫佛書,削秩徙郴州。五十歲,遷橫州。五十一歲遷雷州。幾乎每年都要調(diào)動一次,而且越調(diào)越遠(yuǎn)。后來朝廷下了赦令,廷臣多內(nèi)徙,少游啟程北歸,至藤州,出游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終年五十三歲。
遷謫生活,難以為懷,少游晚年詩詞頗多傷心語,但他還是很曠達(dá),很看得開的,能于顛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儀《說郛》卷八十二:
秦觀南遷,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貴者,久在少游家,隨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濘不能進(jìn),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方盤跚策杖而至,視少游嘆曰:“學(xué)士,學(xué)士!他們?nèi)×烁毁F,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來陪奉他們!波波地打閑官,方落得甚聲名!”怒而不飯。少游再三勉之,曰“沒奈何?!逼淙伺q未已,曰:“可知是沒奈何!”少游后見鄧博文言之,大笑,且謂鄧曰:“到京見諸公,不可不舉似以發(fā)大笑也?!?/p>
我以為這是秦少游傳記資料中寫得最生動的一則。而且是可靠的。這樣如聞其聲的口語化的對白是偽造不來的。這也是白話文學(xué)史中很珍貴的資料,老仆、少游,都躍然紙上。我很希望中國的傳記文學(xué)、歷史題材的小說戲曲都能寫成這樣。然而可遇而不可求?,F(xiàn)在的傳記歷史題材的小說,都空空廓廓,有事無人,而且注入許多“觀點”,使人搔癢不著,吞蠅欲吐。歷史電視連續(xù)劇則大多數(shù)是胡說八道!
東坡聞少游兇信,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嗚呼哀哉。
1946年或1947年(上海)
四十年代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