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道德教化本質探析

美是道德善的象征:文學道德教化論(人文學術) 作者:周雙麗 著


第二節(jié) 道德教化本質探析

上節(jié)主要從詞源學的角度分別就“道德”與“教化”的內涵與指涉,結合歷史沿革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們將就“道德教化”本身范疇進行進一步解析。

一、道德教化即意味著向普遍性的提升

人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世界,他不光有向外的追求,還有向內的追求,人是唯一擁有內省能力的動物,應該能夠克服那些由于自身原始生命沖動而產生的負效應。人不具備任何終極意義上的現(xiàn)成規(guī)定性,而只是根據內在的可能性不斷地籌劃自己,在永不停息的流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本質。這即是馬克思人的社會性的體現(xiàn),也是道德教化的現(xiàn)實基礎。從社會意義上來說,人生活在世界中,就總是生活在人類的文化的世界中,這個人化的世界不斷地把人(類)的文化有意無意地傳遞到個體的生命世界之中,也把人類、社會、群體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滲入個體的生命內涵之中,使個體從肉身自然的存在形式中超越出來而成為價值的存在,成為德性的存在。同時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因此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嬗變過程。人的社會化過程貫穿著人的一生。在人終身社會化過程中,道德教化作為社會化的核心內容理所當然應受到重視。這正是本文的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學說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屬性不是其生理屬性,而是其社會性。道德教化的本質也就是使個體社會化,即通過教化使作為個體的人在道德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化,成為社會所要求的盡可能完善的社會人。這個過程就是教化的過程,道德的教化就是其中的主要內容,可以說,任何教化總是包含著道德的教化。道德教化即意味著向普遍性的提升。

而長期以來,道德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道德教化被看作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但是,對道德的理解如果僅止于此,那么必然導致道德的知識化、外在化,甚至于消弭人的精神的高尚性而使道德僅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事實上,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不僅可以調整各種社會關系,而且也是滋養(yǎng)個體精神發(fā)育的養(yǎng)料。馬斯洛提出,作為個體的人不僅有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而且還有愛、自我實現(xiàn)等較高層次的需求。從人的生存、生活和發(fā)展來看,個體需要同自然、社會、他人發(fā)生關系,并且需要正確處理這種關系,其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直接指向個人的美好生活,指向人的尊嚴和生活的意義。這既體現(xiàn)了道德的內在性和個體性,也是道德規(guī)范內化的邏輯前提。道德教化正是認識到了道德的這種個人需求取向,因而直接以道德規(guī)范的主體內化為目的,更重要的是,道德教化強調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道德必須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才能內化為人的自律原則和精神價值尺度,也以現(xiàn)實人生為歸宿。因此,如果道德教化僅僅局限于“單向度”的說教與“硬性的規(guī)范”,脫離實踐,遠離生活,拒斥社會,那它就一定外在于人的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的內在性和個體性只有在道德教化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它不光是引導人類精神追求價值理想,最終還要使價值理想關照現(xiàn)實人生,內在于現(xiàn)實人生,使其得以施展到現(xiàn)實生活之中。

綜合而言,道德教化是指“一定階級或集團為使人們接受其道德行為準則,而在整個社會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感化活動,它與道德教育的含義基本相同,都是指一定的階級或集團有目的、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系統(tǒng)的道德影響。但道德教化的范圍較為廣泛,且注重對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醇化,以及對個人的道德感化作用”(38)。作為社會用倫理學說有意識地將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等傳授于人,教育感化于人,以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道德選擇能力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的一種人文精神活動,道德教化既是人文精神的構建,也是人文精神在現(xiàn)實人生中的投射,它不僅在于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等傳授,更側重于整體的人文素質的實踐與外化。從倫理道德層面上講,規(guī)范人的行為歸根到底是通過道德教化構造價值信念,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進而鍛造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擴展人的生存境界,維護人之為人的尊嚴,只有通過道德教化才是完善人性的唯一方式。高尚、純真本身就是人應該過也能夠過的一種內在生活。所以道德教化的目的不僅在于造就良好的社會秩序,而且還在于充實人的內的、審美的崇高,這才真正是人類一直向往的自由境界。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教化更是主動引導道德轉換和道德重建的基本途徑,故而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和思想家的重視,成為中西方人文傳統(tǒng)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有關道德教化的歷史考察

中國一貫注重道德教化對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與社會秩序的維持,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道德教化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中國古代社會三王時期就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傳說舜就曾經命令契擔任司徒之職,掌管教化。他還命令一位名叫夔的人用詩樂教育子弟,使他們長大以后,變得“直而溫,寬而柔,剛而無虐,簡而無傲”(39)。西周初年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等思想的提出標志著道德教化思想的萌芽。

先秦時期,眾多思想家都認識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并系統(tǒng)闡述了道德教化的手段和方法等理論。面對春秋末期“禮崩樂壞”所帶來的社會混亂狀態(tài),孔子最早提出“克己復禮”的口號,主張通過道德教化恢復禮樂社會。孟子和荀子則分別從人性的善惡的角度論證了教化和修養(yǎng)的必要性。孟子認為良好的道德教化可以使民心服,“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荀子則從人性惡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m然三者的出發(fā)點不同,但他們又都認為教化的主體功能是為了懲惡賞善使人們自覺遵守等級秩序與道德規(guī)范,為此他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理論和方法。在具體教化的手段上,儒家把禮治作為首選??鬃訉Υ俗鲞^經典闡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他認為以刑罰來整治民眾,民眾可暫時免于犯罪,但卻不能樹立以犯罪為恥的羞恥心,而若以禮來整頓民眾,民眾不僅有羞恥心,還能自覺規(guī)范并服從統(tǒng)治者,這就是儒家心目中禮治與法治的最根本的區(qū)別??梢哉f孔子奠定了儒家教化理論的基石。孟子也主張:“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髯觿t認識到以禮為準則,處理好長幼貴賤關系的重要性:“故禮者,養(yǎng)也。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保ā盾髯印ざY論》)這樣禮變成為區(qū)分尊卑貴賤、維護等級秩序的教化工具,而這種社會秩序也正是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正所謂“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惡而不自知也”(《禮記·經解》)。先秦儒家雖然注重禮治教化,但卻并不完全排斥刑罰??鬃佑芯涿裕骸安唤潭鴼?,謂之虐”(《論語·堯曰》),即是說刑罰必須以教化為先導。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則明確地提出了政治的根本在于教化,他在《春秋繁露·為人者天》指出:“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并把教化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為教化比刑罰更重要,是治理國家之本。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等著作中他還對教化的重要性以及指導思想做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提出了“獨尊儒術”的思想,形成了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膫惱韺W說體系,成為歷代封建王朝教化的最高標準和基本內容。同時他還從歷史的角度對教化的重要性及實施的必要性作了深刻的論證:“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sup >(40)

總之,儒家認為作為維護社會秩序、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道德教化是治國之本,“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各朝各代、各學派都有自己不同的道德教化觀。儒家認為國家的安危、社會的治亂,不完全取決于其貧富強弱,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的道德和風俗的好壞。只有激發(fā)起人的道德感、羞恥心,才能自覺約束人的日常行為,單靠刑法是無濟于事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道德教化就是一種政治,即倫理措施。正如《大學》所云:“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逼渲腥寮业牡赖陆袒枷朐谟趶娬{道德行為主體的內在目的和品性人格的完善,即以自律為約束的倫理。即如孔子所言:“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顏淵》)孟子也曾說:“人之有道,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庵溉巳绻耆湃巫约旱谋灸苋ド?,那么就與禽獸無異,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就是通過受“教”擺脫這種“禽獸”的狀態(tài),而上升至一種普遍的狀態(tài)。這種普遍的狀態(tài)就是儒家“仁”的境界,它是人具備了“仁”、“義”、“禮”、“智”等具體的德性品質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這也說明,人之所以稱其為人,是因為他能夠過一種合乎道德的生活。而道德教化就是幫助人實現(xiàn)這一實質性的飛躍的手段。無論是對統(tǒng)治者還是學者來說,道德教化的目的從來不止于個人人格的完善,而是整個社會的太平。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通過對每一個人的道德教化進而實現(xiàn)對民心的控制,進而建立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因此,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成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靡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41)。所以中國古代道德教化的兩個層面也決定了它在人之培養(yǎng)方面,一方面,教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養(yǎng)成遵守儒家綱常的“順民”;另一方面,還希望能夠培養(yǎng)一批“內圣外王”的“君子”,他們才是國家的中流砥柱。之所以對人的培養(yǎng)有兩種不同的標準,是為了社會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不同規(guī)格的人擔負不同的社會責任,如此,統(tǒng)治者就通過儒學教化建立了國家秩序,完成了對整個社會的整合。

與中國道德教化“政教”傳統(tǒng)不同的是,西方把道德教化更多的是看成是一種深刻的精神轉變,是人類從一種自然狀態(tài)上升到普遍狀態(tài)的過程,它不單是一種對人的理智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的過程,更是對人的整個生命的形塑與默化,是人的精神內在的整體的生長。西方道德教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向個人的,其目的是促成其“深刻的精神轉變”,更側重于教化是對心靈的培育,按心靈的內在本性對心靈品質的提升,而且其內涵也更為豐富,因為它不只包括精神的培育,也包括對“自然素質”的訓練,但是這種訓練本身并不是目的,因為它依然要服務于教化的目的。正如黑格爾指出的那樣,人類教化的一般本質就是使自身成為一個普遍的精神存在。誰沉湎于個別性,誰就是“未受到教化的”。因此,“教化作為向普遍性的提升,乃是人類的一項使命。它要求為了普遍性而舍棄特殊性”(42)。在此,舍棄特殊性乃是否定性的,即要求對個人的欲望進行抑制,以及由此擺脫欲望對象對自己的控制,并能夠自由駕馭欲望對象。也就是說,道德教化所引起的“極其深刻的精神轉變”是使人完成從自然狀態(tài)向更高級的理性狀態(tài)的飛躍,由此特殊狀態(tài)的自然人變成了一個具有普遍特征的文化人、道德人。可見盡管東西方對于道德教化強調的層面各有側重,但通過比較研究也可以發(fā)現(xiàn),東西方對道德教化的理解在此點上達成了共識,即道德教化是人之個體從一種自然狀態(tài)上升到普遍狀態(tài)的過程,它是整個生命狀態(tài)的提升。

這種道德教化中西差別正是與二者的倫理背景密切相連的。在中國社會,“倫理”與“道德”一樣,是指向現(xiàn)實的概念,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一個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道德思想和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概念。儒家倫理是從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去表述自己的倫理思想,并以此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現(xiàn)實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倫推而廣之,形成了家與國的難解難分。中國的道德是倫理,是倫理道德。在古代中國,這種建立在內心規(guī)則、信念基礎之上的道德理解,體現(xiàn)了對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考失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種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fā)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儒家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xiàn)實社會的倫理道德。與此不同,在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標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理性作為建立道德大廈的基礎;要么對個體作“超越的突破”,將上帝作為個體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標。因此與古代中國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倫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是西方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xiàn)今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三、道德教化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外在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如何才能轉換為個體自身的道德品德,國內外的許多心理學家、倫理學家用道德內化和道德教化理論來解釋這一過程。道德內化和道德教化總是與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弄清楚道德內化和道德教化的內涵,需了解社會道德及個體道德。其中所謂個體道德,是指具有一定社會身份并起一定社會作用的個人,為自我實現(xiàn)、自我完善而具備的,并適應社會一定利益關系的客觀要求的道德素質和指導自身行為選擇的內心道德準則的總和。而社會道德則主要指一定社會中的道德關系、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體現(xiàn)了整個社會的整體道德要求,存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對社會中所有人的行為都有道德規(guī)約作用,體現(xiàn)了道德的社會存在方式。一般來說,社會道德與個體道德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者都對個人提出了道德要求和規(guī)范,但兩者在個體身上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方面,個體作為一個社會的人,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發(fā)生各種社會關系,因此他需要遵守社會道德,社會道德要發(fā)揮對個體行為的調控作用;另一方面,個體對社會道德遵守的程度,反映出個體對社會道德的認同程度。也就是說,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得以發(fā)揮作用,需要社會上的成員“知道”社會道德,社會道德得以遵守需要“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

因此,從這點上說,個體道德就是社會道德的內化。那么要使整個社會道德真正成為個人的內在需要,并成為個人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就需要個體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從社會的角度看,就需要對個體進行道德教化,從個體的角度講,就需要把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品質。所謂道德教化指一定社會為了使人們遵守社會的道德原則、規(guī)范和價值,有組織、系統(tǒng)地對社會中的成員實施道德影響。道德教化只要從外部對社會個體進行約束,體現(xiàn)的是道德的他律。而道德內化則側重于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自身對社會道德的學習、選擇和認同,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目標,形成個體道德素質的過程,體現(xiàn)了道德主體在社會道德選擇過程中的自律性、主動性。道德教化和道德內化相互結合,對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xiàn),是一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特征和傾向。一般來說道德品質的形成受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生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同時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是主體自身行為的結果。這就意味著在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培養(yǎng)的過程中,人們應該注意加強外在的道德教育,注重發(fā)揮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要加強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主體自身的道德內化作用。可見,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與兩個方面有重要聯(lián)系:一是社會要對個體進行道德教化,用社會道德來對個體道德的形成施加影響,這主要從外在他律層次體現(xiàn)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二是真正形成個體道德,還需要個體自主地認可社會道德,自覺采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形成個體道德,這主要體現(xiàn)內在他律層次對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作用。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是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道德就是社會道德的內化,缺乏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利于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

除了上述道德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道德教化具有永恒價值外,一些制度難以企及的領域需要通過道德教化達到道德自律,如在網絡空間或虛擬社會里。在網絡空間環(huán)境下,網民不顯示其真實的身份,而是以“符號”身份進行交往。交往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使身份認同問題變得更復雜。行為主體身份的虛擬性使得道德責任對象模糊,對不道德行為的監(jiān)督、約束、制裁也都較困難。因此,道德自律與道德教化也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道德教化在個體德性修養(yǎng)中的重要性。孔子在談到德治的作用及其效果時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渡袝分谐珜У轮嗡枷?,如“惟乃丕先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其中,“明德慎罰”就是指崇尚道德教化而謹慎地使用刑罰??梢姡赖陆袒诘赖陆ㄔO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四、道德教化的功能與意義

任何個人的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社會對個人有塑造、控制作用,個人對社會也有依賴性,個人只有依賴于社會生產、社會規(guī)范才能獲得個人的發(fā)展。道德教化即是指社會有意識地將社會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等,通過一定的形式、途徑向人們傳授,尋求廣泛、普遍的認同,以培養(yǎng)道德主體“應然”的道德選擇能力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以下將主要以儒家道德教化為例,具體闡述道德教化的具體功能。

古代道德教化的層次性,就在于將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和規(guī)范要求傳遞到無處不在的場所,并通過這些場所中的統(tǒng)治力量加以切實的推行和強有力的評價,使儒家的倫理道德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在儒家思想由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民眾的自覺的自我意識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具體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層面:

1.教育導向功能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可以有效地整合社會秩序,對于儒家所主張的“內圣外王”的價值理念,不論是專制的帝王還是普通的庶民,都可以從這個理念所塑造的理想模式中獲得自己利益的某種表達,使得儒家思想能夠長期成為統(tǒng)治階級所奉行的政治思想,儒家的價值觀成為古代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從而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處事、社會生活發(fā)揮著導向的功能。封建統(tǒng)治者要從社會層面對人民加強控制,就必須通過社會倫理教化方法把政治統(tǒng)治與道德教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凝聚激勵功能

儒家道德教化的層次性覆蓋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及整個社會生活起著凝聚激勵的作用。從個人來說,儒家倡導的圣賢人格作為體現(xiàn)其超越性的最高理想,可以激勵人們進行長期不斷的奮斗,成為現(xiàn)實世界的人體現(xiàn)其生命價值的內在動力。從基層的社會組織家族來看,儒家強調家庭內部的感化教育,相互激勵,通過家族規(guī)法宣傳倫理綱常,強化了人們對家族的整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家族利益被視為最高利益,家族整體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儒學的道德教化變成了一條條具體操作的規(guī)范,深入人們的言行,族人鄰里之間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相互督促相互勸勉,增強了道德情感的激勵與信心的鼓舞。這樣儒家的道德教化就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凝聚起來,有力地維護了古代的家長制和宗法制,整合了社會秩序保持了社會的穩(wěn)定。

3.內化自律功能

儒家道德教化,以修身為第一位,正如《大學》中就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說。不論是家族、學校還是社會的約束機制,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賴個體成員的觀念內化和自律意識。儒家要求個人時刻反省自我,把儒家的價值標準內化為個體的自愿以及自覺遵守的認可。古代家族中的祠堂集會,學校里的仰圣祭孔以及社會里各種禮儀風俗,使儒家道德教化貫穿于這些活動中,培養(yǎng)了個人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而且這種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以這些活動為載體又內化為個人對儒家道德教化的認同感,升華為弘揚光大儒學、踐行倫常道德的使命感。在個人道德品質培養(yǎng)與道德人格提煉的過程中,這種使命感無疑是強大的推動力量,推動了儒學的官方形態(tài)向民間形態(tài)轉變。即使是今天借鑒儒家道德教化的修身自省,對于加強社會道德的內化自律功能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