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李密

人物中國·隋唐五代十國遼宋西夏金元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5章 李 密

死亦為鬼雄

李密(582~619)

Li Mi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舊唐書·李密傳》


李密,字法主,長安人,出身貴族。其曾祖及祖父為北朝顯貴,父親為隋朝柱國、蒲山郡公。李密承襲父爵,為侍從官。隋大業(yè)初年,他假稱有病自求免去官職,閉門讀書。楊玄感起兵反隋時,李密前往投奔,成為謀主。后來楊玄感兵敗,李密逃亡,投奔了由翟讓領導的瓦崗寨起義軍,是瓦崗軍后期領袖。

好漢齊聚瓦崗寨

翟讓原為東郡法曹,隋大業(yè)七年(611),因犯罪而被下獄,獄吏黃君漢私自釋放了他。于是,他逃亡到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事。其故交單雄信、徐世勣等人也都前往投奔。單雄信的父親是北周護國將軍,鎮(zhèn)守山東東昌(今聊城),后因兵敗城破被殺。單雄信兄弟二人由寡母扶養(yǎng)長大,他們疾惡如仇,豪俠仗義,人稱“二賢”。他們蓋了“聚賢堂”,修了“演武廳”,接納江湖豪杰,廣交天下英雄。單雄信與徐世勣等一同投奔瓦崗軍,他們在大運河的永濟渠沿岸劫奪來往船只,積聚實力,歸附者越來越多,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李密到達瓦崗寨之后,通過早年相識的好友(一說是學生)王伯當拜見了翟讓。李密向翟讓指出:劉邦也是平民出身,卻成就了千古帝王之業(yè)。隋煬帝昏庸無道,百姓無不怨恨。此時隋軍的精銳力量被派往遼東征戰(zhàn),皇帝本人又在江都(今江蘇揚州)巡游,正是舉兵的大好時機。以瓦崗軍的實力,蕩平京師,除掉隋煬帝,隋朝很快就會滅亡。然而翟讓卻無此大志,表示自己聚眾起事不過是為了奪些財貨,茍且偷生,至于推翻隋朝統(tǒng)治這樣的大事,實在力所不能及。但是李密認為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勢在必行,他急于說服翟讓,因此暗暗尋找機會。據說,他得知翟讓的軍師賈雄擅長陰陽占卜,而翟讓對他言聽計從,于是,就刻意結交賈雄,使其在翟讓面前進言。賈雄果然抓住機會,對翟讓說:如果你自立為王,未必能成就事業(yè),如果立李密,則可以成就大事。翟讓很懷疑:如果當真如此,那么李密自立為王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來投靠我呢?賈雄解釋說:李密之所以投奔你,是因為你姓翟,翟即澤也,而李密為蒲山郡公,蒲非澤不生,所以李密離不開你。對于賈雄的說法,翟讓深信不疑,從此以后,他在很多關鍵問題上都聽取李密的建議,這使得李密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多謀善斷、善于打仗的才能。

攻占洛口倉

與翟讓相比,李密的確有更長遠的政治眼光,他建議翟讓積極發(fā)展勢力,擴大影響。在他的建議下,瓦崗軍首先攻取了滎陽。滎陽是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向東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關?;⒗侮P以西的鞏縣有隋朝的大糧倉洛口倉。取得洛口倉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而且已逼近東都洛陽。可見,奪取滎陽是瓦崗軍發(fā)展勢力的重要一步。面臨強大的瓦崗軍,滎陽太守楊慶無可奈何,隋煬帝特派“號為名將”、“威振東夏”的張須陀為滎陽通守,鎮(zhèn)壓瓦崗軍。李密認為張須陀勇而無謀,于是建議翟讓與張須陀正面作戰(zhàn),并且假裝戰(zhàn)敗向北逃走。李密則率領精兵埋伏在滎陽以北的大海寺附近,當張須陀緊隨翟讓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間時,李密伏兵四起,隋軍陷入重圍。張須陀原本就掉以輕心,突然遭遇強敵,措手不及,戰(zhàn)敗被殺。隋軍晝夜號哭,長達數日不止。瓦崗軍的這次勝利是對隋煬帝政權的沉重打擊。

大業(yè)十三年(617)二月,瓦崗軍攻取洛口倉并開倉濟貧。貧苦農民大量參加起義軍。隋朝在洛陽的越王楊侗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軍二萬五千人前往鎮(zhèn)壓。翟讓、李密預先偵知了隋軍的動向,做了周密的部署。劉長恭對瓦崗軍的情況卻一無所知,只是從表面上看到瓦崗軍的人數不多,便麻痹大意起來,瓦崗軍乘隋軍初來乍到、饑餓疲憊之時,大舉進攻,隋軍大敗,死者十之五六。劉長恭倉皇逃回東都。瓦崗軍得到大量的輜重器甲,力量壯大,聲威大振。

四月,瓦崗軍逼近東都城郊,攻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東北),致使東都糧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崗軍又攻破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東南),開倉濟貧,百姓紛紛歸附,起義軍增加了二十多萬。這時,瓦崗軍有數十萬之眾,控制了中原廣大地區(qū),達到了鼎盛時期。瓦崗軍還公開宣布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明確表示要推翻他的統(tǒng)治。正當瓦崗軍日益強大的時候,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了。在此之前,由于李密屢建戰(zhàn)功,威望越來越高。不僅取得了翟讓的信任,而且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以李密、房彥藻、常何、時德睿、李玄英、祖君彥等為核心的勢力。大業(yè)十三年初,李密獲準建立“蒲山公營”,由他直接領導。二月,在王伯當等人的推動下,翟讓推李密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軍元帥府,等于把義軍的領導地位讓給了李密。然而,翟讓的哥哥翟弘等人心懷不滿,又勸翟讓奪回領導權,于是二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十一月,翟讓與李密的矛盾終于爆發(fā),發(fā)生了火并,李密藉口置酒招待翟讓等飲宴,于席間殺翟讓、翟弘及隨從數百人;徐世勣受傷,單雄信叩頭請命,得免于死。李密于是分翟讓本營,由王伯當、徐世勣、單雄信分領,后來李密又命徐世勣出守黎陽,把單雄信降為外馬軍統(tǒng)領。

悲劇英雄 慘烈結局

瓦崗寨內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另一支意在推翻隋朝統(tǒng)治的力量——李淵領導的隊伍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并建立了唐朝,年號武德。唐武德元年(隋大業(yè)十四年,618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兵變,宇文化及等人殺死隋煬帝,并率眾十余萬西歸。越王楊侗招撫李密,希望借助李密的力量抗擊宇文化及。兩軍在黎陽附近激戰(zhàn),宇文化及敗走,然而瓦崗軍也遭到了重創(chuàng)。之后,王世充在洛陽發(fā)動兵變,乘勢襲擊瓦崗軍。李密與王世充在偃師(今河南偃師東)決戰(zhàn),命王伯當守后方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北)。不久,李密大敗,王伯當棄金墉城,北走河陽(今河南孟縣東南),與李密相會。李密走投無路,帶領王伯當等兩萬人降唐。降唐后,李密因不被重用,心存不滿,且疑心李淵有意加害于己,于是又帶領王伯當等人反叛。唐武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619年1月19日),李密與王伯當率領幾十人在熊耳山被唐將盛彥師伏擊,一起被殺。

在瓦崗軍敗于偃師之時,單雄信等人無奈之下投奔了王世充,此后他多次與秦王李世民對陣并險些要了李世民的性命。在成臬一戰(zhàn)中單雄信所部幾乎全軍覆沒,他不愿意屈從唐朝,便聯(lián)絡山東、河南的瓦崗舊部,重整旗鼓舉起反唐大旗。李世民愛惜單雄信是個英雄,幾次派人下書勸其歸順,但單雄信撕掉來書,表示與唐朝誓不兩立。后單雄信所部被唐軍圍困伏牛山,血戰(zhàn)三天三夜,無望逃脫,單雄信驅馬跳崖未死,被俘后仍拒不投降,最后被斬于洛陽。唐朝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受到人民擁護。然而單雄信的豪爽仗義,忠誠守信亦頗為世人所稱道,尤其為史家和小說家所描述和渲染,因此留下了小說《說唐》、京劇《鎖五龍》、《雄信反唐》、《斬單通》等文藝作品,贊揚他叱咤風云的性格和壯烈人生。明代曹州詩人楊清《詠單雄信墓》詩云:飄泊殘魂土一丘,斷碑千古共松楸。寒烏啼落陵前月,疑訴當年汗馬愁。

瓦崗軍是隋末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他們在中原消滅了大量隋軍的有生力量,割斷了江都與洛陽的聯(lián)系,使隋煬帝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能控制全國。雖然未能最后取得政權,然而瓦崗英雄的故事卻代代流傳,深入人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