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憲義先生生平

追求卓越,義憲法林:緬懷著名法學家、教育家曾憲義先生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編寫組 編


曾憲義先生生平

曾憲義教授,山東濟寧人,1936年1月31日生,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著名的法學家、杰出的法學教育家,日本國名譽博士、法國名譽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全國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國家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專家召集人;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專家,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法學家》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曾憲義教授因病于2011年1月15日10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曾憲義教授于1951年1月在山東省濟寧市公安局參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8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60年8月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90年至2005年先后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法學院院長,2006年以來任法學院名譽院長。曾憲義教授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fā)展殫精竭慮,帶領全院師生齊心協力,團結奮斗,使法學院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奠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全國法學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國際法學教育界擁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開始躋身于世界一流法學院行列。

作為杰出的法學教育家,曾憲義教授為中國法學事業(yè)和法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嘔心瀝血、櫛風沐雨,傾注了畢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貢獻。曾憲義教授在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和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期間,積極探索法學教育發(fā)展的中國模式,推動了中國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的繁榮。曾榮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等眾多教學、科研獎項。主編的《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中英文版),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法律圖書一等獎、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獎,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國際知名的教育家,曾憲義教授為推動中國的法學教育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開創(chuàng)了中國法學教育走向世界的嶄新局面,引領了“世界法學教育走進中國,中國法學教育走向世界”的進程。曾憲義教授致力于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功舉辦了首屆“中美著名法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中國—歐洲著名法學院院長論壇”、“中國—亞洲法學教育論壇”、“中國—非洲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論壇”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2000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李鵬委員長等國家領導人蒞會。這些會議和論壇的舉辦,加強了中國法學教育界與世界各國法學教育界的交流,擴大了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影響,向世界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學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曾憲義教授是著名的法律史學家,長期從事法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中國法律史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擔任中國法律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fā)表和出版了《中國傳統(tǒng)法的結構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和《中國法制史》等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和著作,主持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等重大研究課題,深入挖掘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的體系化。

曾憲義教授師風垂范,桃李天下,五十余年始終親臨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弦歌不息,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法律人才。在任教期間,曾憲義教授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北京優(yōu)秀共產黨員、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眾多榮譽稱號。2005年成立的“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以促進中國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的發(fā)展為宗旨,設立了“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獎”、“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促進了法學教育的發(fā)展,繁榮了法律文化的研究。

曾憲義教授的一生,是獻身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建設的一生,是獻身于中國法學教育事業(yè)的一生,是獻身于中國法治建設的一生。他政治堅定,實事求是;他為人師表,德高望重;他學力堅深,筆耕不輟。曾憲義教授的逝世,不僅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法學界、法學教育界的重大損失。我們要學習他的敬業(yè)精神、崇高品德和優(yōu)良作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事業(yè)而努力奮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