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序

王爾德詩選(英漢對照) 作者:(英)奧斯卡·王爾德 著


譯序

在我們置身的這片土地上,美曾經(jīng)是一種禁忌,這是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們根本無法想象的。但這并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1981年9月,我懷抱一個詩歌夢跨進了杭州大學(現(xiàn)浙江大學)的校園。那時,我們的文學教科書還停留在以政治圖解文學、強調(diào)文學的工具作用和現(xiàn)實主義獨尊的思維模式中。出于本能,我極其反感這種簡單化的做法,于是,就在課下熱衷于搜尋與之相逆反的所謂“消極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傾向的作品閱讀。找不到中譯,我就直接借英文原版書來讀,一旦讀得來了興致,也嘗試著自己翻譯一些。日積月累,我的筆記本中也攢下了不少詩歌的初譯稿。記得當時翻譯過的詩歌,除了文藝復興時期和玄學派一些詩人的作品,最多的就是王爾德、華茲華斯和愛倫·坡的作品,各有三十來首。后來,偶有個別的翻譯習作曾在刊物上發(fā)表過,其余的大多數(shù)則被鎖進了抽屜。如今,承蒙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青睞,我得到了一個機會來修訂當年那些青澀的譯作,匯集成這部《王爾德詩選》,讓它們重見天日,也算是對已逝的青春時代一個不乏唯美的紀念。

奧斯卡·王爾德是19世紀生于愛爾蘭的文學奇才,他在詩歌、童話、戲劇、小說和批評諸領域都有驕人的成就。同時,他也是詩化人生、沖擊時代道德底線的一個令人矚目的先驅(qū),是人類精神發(fā)展史上最具爭議性的文化人物之一。他曾對紀德說過,“你想知道我生活中的偉大戲劇嗎?我在生活中注入的是整個天才,而在我的作品中——注入的只是我的才能。”對照他的另一句話:“我生來是要出名的,沒有美名,也會有惡名?!蔽覀兛梢园l(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他注入天才的生活一直頗遭非議,而僅僅注入了四分之一才能的作品卻成為了世界文學史上流芳百世的杰作,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1854年10月16日,王爾德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父母給他取的名字是奧斯卡·芬戈爾·奧弗拉赫提·威爾斯·王爾德,后因讀念和書寫太長而被詩人有意簡化掉了“芬戈爾”與“奧弗拉赫提”。父親威廉·王爾德是耳外科和眼科醫(yī)生,還是一名考古學專家,因為在人口統(tǒng)計方面做出了貢獻而被授予爵士稱號。他身材高大,儀表堂堂,為人慷慨豪爽,同時也風流多情。母親珍·弗蘭西斯卡·艾爾吉是一位頗有文名的詩人,筆名“斯皮蘭薩”,經(jīng)常在家里舉辦沙龍,集聚了愛爾蘭的一大批文人騷客。父母身上的某些基因也傳承給了這位將來的唯美主義信徒。奧斯卡·王爾德是家里的次子,曾經(jīng)有過一個夭折的妹妹。據(jù)說,母親一直渴望有個女兒,在受到喪女的打擊后,就把這一意愿移射到了小兒子的身上,因此,她就刻意給童年的奧斯卡穿漂亮的女裝?;蛟S,這一做法也多少培養(yǎng)了詩人對奇裝異服的興趣和潛在的同性戀傾向。

在《獄中書簡》的自述中,王爾德告訴人們,他的人生有兩大轉(zhuǎn)折,其一是被父親送到牛津大學,其二是被社會投入監(jiān)獄。

王爾德少年聰慧,20歲不到就精通了法語、德語、拉丁語,曾多次獲得學校的獎學金,深受老師們的賞識。在都柏林三一公學求學期間,他曾隨同著名的古希臘文化研究者瑪哈菲教授游歷希臘、意大利等地,對古典藝術的美產(chǎn)生了異常強烈的興趣。1874年,王爾德得到了一筆古典學科的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這在滿足了這位少年的虛榮心的同時,也鼓勵了他在藝術道路上繼續(xù)向前。在牛津期間,他先后選修過藝術評論家羅斯金和佩特的課程。前者被王爾德看做“英國的柏拉圖”、“啟示真善美的先知”、“一朵把信仰的芬芳散播在天宇之間的紫羅蘭”,他本人并不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但早期探究過“美的永恒規(guī)律”,呼吁世人以“美”來矯正現(xiàn)實中的“丑”。后者寫過《文藝復興》一書,他在書中認為美是人生唯一的目標,它與倫理思想格格不入。生命必有一死,但藝術可以讓生命豐富和擴展,得到“更多的脈搏跳動”,因此,他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王爾德認為,佩特對其一生的影響殊為深遠,正是這位導師給了自己充分的滋養(yǎng)和培植,“他把藝術的最高形式——美的嚴峻——教給了我”。

大學畢業(yè)以后,王爾德躊躇滿志地來到了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倫敦,期望在這里實現(xiàn)他的生活理想和藝術主張。在王爾德看來,“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背后議論更糟,那就是根本沒有人議論你”。所以,不甘寂寞的他經(jīng)常長發(fā)披肩,穿著一身專門定做的天鵝絨面料的禮服,露出飾有精美花邊的絲綢襯衣,系著一根寬大的腰帶,胸口別上一朵碩大的向日葵或百合花,下著緞子馬褲和黑色長筒襪,旁若無人地出入倫敦的各種社交場合。王爾德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時常以連珠式的妙語征服周圍的聽眾。1882年,他到美國舉行巡回演講,在抵達美洲大陸時,傲然對海關人員宣稱,“除了我的天才,其余沒有任何東西需要報稅”。自負與率性由此可見一斑。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王爾德一邊過著揮霍、奢華、夸張到近乎表演的生活,一邊勤奮地進行火山噴涌式的創(chuàng)作,他接連推出了兩本童話集、一本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以及劇本《莎樂美》、《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和《不可兒戲》等,同時還撰寫了數(shù)量眾多的隨筆和評論。這些作品和文章不僅顯示了王爾德作為英語文學史上第一流作家和批評家的天賦,也幫助他登上了聲名的一個高峰,贏得了大批的崇拜者。

就是在這個階段,王爾德走到了人生的第二個轉(zhuǎn)折期。1895年,王爾德因同性戀事件被捕入獄。兩年的獄中生活摧毀了他的身體和意志。身陷囹圄讓高傲的詩人倍感屈辱,同時,監(jiān)獄惡劣的生活條件也讓他看到了社會最黑暗的一面,令他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以至于出獄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王爾德都處于精神恍惚的狀態(tài)。1897年,為了改變處境,王爾德來到了巴黎。這時,最忠實地追隨他的只有貧困與孤獨,以及仍然狂放不羈的驕傲。在貧病交加之際,詩人悲憤地說道:“如果到20世紀我還活著,受不了的就不僅僅是英國了?!边@似乎成了一句讖言。1900年11月30日,他因腦膜炎病死在寓居的阿爾薩斯賓館。不過,他的肉體雖說不曾踏進新的世紀,其藝術精神卻伴隨他的作品在未來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在《謊言的衰朽》一文中,王爾德驚世駭俗地提出:“生活模仿藝術,生活事實上是鏡子,而藝術卻是現(xiàn)實。”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王爾德認為,生活實際是藝術的學生,并且是唯一的學生。藝術是我們?nèi)粘摓橹畩^斗的目標。沒有藝術的生活是乏味的,如同沙漠上的沙粒,瑣碎而松散。生活是一種欠缺、一個過程,藝術是補償,是完成的方向。對生活和藝術的這種理解使得王爾德的生活充滿了意外,充滿了傳奇,充滿了一系列有悖常情的細節(jié),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他的詩歌、童話、戲劇和小說閃爍著異樣的光彩。

王爾德的作品早在“五四”期間就已被譯介到中國,1915年,陳獨秀在《現(xiàn)代歐洲文藝史譚》中將王爾德列為歐洲四大作家,與易卜生、屠格涅夫和梅特林克等量齊觀。他在20年代引起了中國著名詩人、作家和學者,如魯迅、周作人、徐志摩、杜衡、穆木天、巴金、梁實秋、沈澤民、張聞天、汪馥泉、潘家洵等人的高度關注,其主要作品幾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介紹和迻譯。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階段的翻譯相對比較粗糙,隨意增刪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譯名多為意譯,甚至有時根本不能還原。在當時的中國詩壇,王爾德及其唯美主義思潮引起了頗為熱烈的共鳴,例如:著名新月派詩人邵洵美不僅身體力行創(chuàng)辦了金屋書店和《獅吼》、《金屋》、《新月》等刊物,而且還公開在作品中描寫“花一般的罪惡”和“頹加蕩的愛”;“惡魔詩人”于賡虞則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魔鬼的舞蹈”、“骷髏上的薔薇”。此外,“玫瑰”、“百合”、“鴿子”、“死亡”、“罪惡”等意象和用詞,也一度成為最受中國詩人青睞的“舶來品”。

王爾德認為,美是一種超越功利的存在,藝術除了自身以外沒有其他的目的。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必須放在美和藝術的范疇內(nèi)來思考。美,實際就是不斷去除功利與實用的一種存在,它是對生命自由的還原。也就是說,這一主張實際是對偽道德外衣的剝除。另外,藝術本身應該有其自足的一面,正如政治學、倫理學和經(jīng)濟學各有自己的關注對象,藝術也需要確立自己的地界,如果在藝術內(nèi)部還有指向其他方向的目的,無疑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這方面我們有過太多的教訓,曾幾何時,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就承擔過不少非它們所能承受的重負。有鑒于此,我們不妨堅持一點“為藝術而藝術”。而憑借此點,讀者或許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爾德對藝術內(nèi)部的思考及其實踐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詩人是王爾德一生最看重的稱號,他文學上最初的榮譽也來自詩歌。1878年,他獲得了英國詩歌的“紐蓋特獎”,當時他還是一名在讀的大學生。從數(shù)量上看,王爾德并不屬于那類高產(chǎn)的詩人,他一生所寫的詩歌甚至還沒有超過一百首。但他的詩歌在形式上卻有著多樣的嘗試和貢獻,其中既有格律嚴謹?shù)膫鹘y(tǒng)商籟體(十四行詩),也有散漫的民間謠曲風格,還有法國式的三行體,以及西班牙的短歌體和普羅旺斯傳統(tǒng)的小夜曲。在句式鋪排上,王爾德既擅長運用如《安魂曲》、《玫瑰與蕓香》和《林中》那樣或輕柔或鏗鏘的短句,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傳達哀而不傷的氣息;也能自如地操縱如《金銀柳之戀》那樣綿密的長句子,細膩地表現(xiàn)甜澀參半的復雜情感。另外,他也非常注意跟隨文脈與語流來斷句與換行,照顧到詩歌題旨和音韻之間的和諧表達,絕不拘泥于一格和陳規(guī)。這使得他的這些作品獲得了很高的審美效果,適度變化而又不失整飭,華貴、靡麗而不艷俗,沉郁、傷感卻依舊清新。

中國傳統(tǒng)詩學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確地指明了詩畫之間相互滲透的淵源。王爾德的詩歌也有繪畫的質(zhì)感,其中烙有強烈的印象主義印痕,他善于以精簡的文字捕捉倏忽即逝的意象,這無疑得益于跟著名畫家惠斯勒的交往。惠斯勒給他的教誨是,天才總是遠離人群的,他自己給自己制定法則。在藝術實踐中,王爾德也是如此履行這位導師的教誨,刻意為喜愛的寫作“創(chuàng)格”,其一部分以“印象”為題的作品就像是20世紀20、30年代美國意象派詩歌的先期試驗,它們凸顯的“風景”充分表達了布萊克以瞬間捕捉永恒、從一粒沙子中窺看世界的努力。他像一名成熟畫家似的斟酌自己的詞句,利用聲音來調(diào)整光線的明暗,突出畫面的強光部分,而以柔和的單詞表現(xiàn)整個畫面的陰暗部分,白色、藍色、紅色、黃色和綠色在流動的音響中依次出場,在色點的顫動中喚起人們朦朧、迷離的感受,進入回憶和夢幻的世界。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詩選的譯文修訂主要根據(jù)的版本是伊莎貝爾·莫萊編注、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1997年出版的《奧·王爾德詩全集》,同時參考了克·阿塔洛娃編選的由莫斯科彩虹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英俄對照本《奧·王爾德詩選》。詩無達詁,譯詩更是不可能有盡善盡美的作品。盡管我已竭盡自己的能力進行了潤色與修訂,但這些譯作也仍然是不完美的。好在目前呈現(xiàn)的是一個英漢對照本,讀者與方家對其中的謬誤與缺失當可一目了然,因此,懇請諸君不吝賜教,讓我們共同為貼近王爾德那一顆敏感的心靈及其創(chuàng)作而努力。這樣,前述的那種不完美或許就可以作為小小的路標,標示出某個通往詩之完美的方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