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1]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2]。執(zhí)事不以釁[3]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4]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5]?!睂υ唬骸耙跃`,累臣[6]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7]。若從君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8]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于事,而帥偏師[9]以修封疆,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蓖踉唬骸皶x未可與爭?!?/p>
重為之禮而歸之。
吳評
玩篇首“于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二語,便見楚有不得不許之意。“德我”“報我”,全是捉官路當私情也。楚王句句逼入,知罃句句撇開,末一段所對非所問,尤匪夷所思。
[1]荀首:知罃之父知莊子。宣公十二年,晉、楚戰(zhàn)于邲,知莊子射殺連尹襄老、公子谷臣,后將兩人尸體歸還,以贖知罃。
[2]俘馘:俘虜。捆綁為俘,割下左耳為馘。
[3]釁:血祭。
[4]宥:寬恕。
[5]不榖:謙稱。
[6]累臣:被囚禁于他國的官吏自稱。累,捆綁。
[7]不朽:指楚王之恩不朽。
[8]外臣:對異國君主稱外臣。
[9]偏師:副將、副帥所屬軍隊。因其父為上君佐,故率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