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作者:李靜 等 著


前言

唐詩與宋詞歷來并稱雙絕,是中國古代文學閬苑里的兩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態(tài)、脫俗的神韻爭奇斗艷,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從古至今,唐詩、宋詞蘊涵著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誠實的品質(zhì),始終散發(fā)著無盡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輝煌。

本書是唐詩與宋詞的鑒賞全集,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遴選了歷代最負盛名的詩詞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傳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見錄于一般選本的遺珠,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唐詩宋詞的總體風貌,有助于讀者朋友體會作品的美學內(nèi)涵,陶冶性情。

我國被譽為詩的國度,詩歌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唐代是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極其燦爛輝煌的時代,唐詩可以說是中國詩歌藝術的巔峰。它把我國古典詩歌音律和諧、文字精練的藝術特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庇纱丝梢娞圃姵删椭y以超越、難以企及。

唐詩的形式豐富多彩,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而且大大拓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五言、七言古詩之詩體,而且開拓了敘事言情的鴻篇巨制,基本上形成了包括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內(nèi)的六種形式,用韻講究對仗和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極具美感。

有唐一代,近300年,涌現(xiàn)的詩人有2000多家,流傳下來的詩作近5萬首。當時的詩壇可謂是千紅爭奇、萬艷共榮。初唐時期是唐詩發(fā)展的準備期,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再加上一個陳子昂。盛唐時期是唐詩發(fā)展的頂峰期,當時詩歌題材廣泛,流派眾多,“邊塞詩派”與“山水田園詩派”尤其有代表性。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是該時期最優(yōu)秀的詩人。他們的詩雄視古今、冠絕千古,就像韓愈說的那樣:“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敝刑婆c晚唐時期,唐詩的發(fā)展更臻成熟。此時最為著名的詩人主要有白居易、元稹、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等。其中成就最大的當數(shù)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主張,并親自領導“新樂府運動”,為詩壇開創(chuàng)新風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詞歷來與唐詩齊名,最早的稱謂是隋時有音樂曲調(diào)之藝術特色的“曲子詞”。宋初,在唐詩已經(jīng)洗盡鉛華之后,“曲子詞”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它最初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極盡艷麗浮華,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后來,它不斷充實內(nèi)涵,最終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窠臼,升華為一種能夠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文學體裁,取得了與詩歌同等的地位。宋時詞的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名篇佳作不斷涌現(xiàn),《全宋詞》共收錄了流傳至今的詞作近2萬首,可見當時詞壇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發(fā)展高峰是在宋代,后人認為詞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因此也就有了“唐詩、宋詞”的說法。

宋詞的發(fā)展歷經(jīng)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由唐入宋的過渡期,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等人承襲“花間”余緒為這一過渡作出了很多努力;第二階段為宋詞發(fā)展到風格多樣、爭奇斗艷的繁盛期,期間柳永、蘇軾、秦觀、賀鑄等人領一代詞風;第三階段是宋詞的成熟期,以周邦彥為代表的詞人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xiàn)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明時,有學者將詞區(qū)分為“婉約”和“豪放”兩“體”,清代王士禎繼承此說,認為“詞派有二”,即婉約派和豪放派。從此,兩派之說便盛行開來,流傳至今。婉約詞情調(diào)柔美,意境幽妙,音律諧婉,語言圓潤,“多以清切婉麗之詞,寫房幃兒女之事”,在題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一派的詞人以柳永、秦觀等人為代表。豪放詞則氣魄雄渾,風格剛健,意境超脫,豐富了詞的內(nèi)容,提升了詞的意境,甚至達到了“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的境界,把詞的社會功用提到了更高的層次,這一派的詞人以蘇軾、辛棄疾、范仲淹等人為代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年在詩壇、詞壇叱咤風云的文豪已經(jīng)全部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他們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作品,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其驚艷絕倫,一如當年。本書除了選取作品原典之外,還增加了大量注釋和鑒賞之言,注釋用于疏通作品含義,力求簡潔準確;鑒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包含眾多大家、名著對詩詞的評價,優(yōu)美精當,有助于讀者朋友體會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編者真誠地希望您能跟隨這本《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感受到唐詩宋詞的非凡成就與雋永神韻,從而更加相信偉大的中華文化必將永遠令人驚嘆、令人仰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