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滄州(今河北景縣)人。少年時孤貧,長時間客居梁宋。天寶八年(749),參加科舉中第,被任命為封丘尉。天寶十一年辭官,第二年進入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書記。安史之亂后升為侍御史,后任諫議大夫。肅宗時,曾任御史大夫、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后轉(zhuǎn)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后期任散騎常侍,被封為渤海侯,直至病逝。他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歌風格豪邁粗獷,尤以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最有特色。他與岑參一起被后人稱為“高岑”。
燕歌行并序
【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1]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2]。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3]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注釋】
[1]碣石: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
[2]狼山:狼居胥山。
[3]三時:指一整天,包括早、中、晚三時。
【譯文】
開元二十六年,有客人隨從主帥出塞返回內(nèi)地,作《燕歌行》給我看。有感于出征之事,因而和詩。
漢代戰(zhàn)亂多發(fā)生在東北邊境,將士們離家去殺兇殘之敵。男兒有志就愿意馳騁疆場,何況天子還特別加以獎勵。鳴金擊鼓浩浩蕩蕩下榆關,旌旗飄蕩連綿直到碣石山。校尉將緊急文書傳過瀚海,單于打獵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蕭條直到邊境的盡頭,胡兵入侵來勢如狂風暴雨。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有大半陣亡,將軍帳中美人還歡歌曼舞。深秋沙漠里野草已經(jīng)枯黃,孤城近黃昏士兵越來越少。邊將身受國恩竟輕敵誤國,戰(zhàn)士死戰(zhàn)仍難解關山重圍。長年守邊疆征人辛苦勞累,家中妻子念丈夫痛苦流淚。少婦佇立城南傷心欲斷腸,征人在薊北望鄉(xiāng)空自嘆息。戰(zhàn)亂形勢動蕩哪里可猜度,邊疆除了荒漠無任何東西。早中晚三時殺氣化作陣云,整夜只聽到凄寒的刁斗聲。短兵相接刀刃上血滴紛飛,為國獻身豈能顧個人功勛。君不見沙場上爭戰(zhàn)多殘酷,至今人們還懷念李廣將軍。
【鑒賞】
《燕歌行》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優(yōu)秀之作,清朝的趙熙稱之為高適的“第一大篇”。其題目來自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的題名。這首詩主要是贊揚士兵保衛(wèi)國家的英勇精神,但也指出了將領的平庸和不負責任,同時指責了朝廷的用人不當。
高適北去薊門的時間是開元十五年。開元二十年,他得知信安王李祎征討奚、契丹,便去幽燕希望為其供職,但沒能成功。開元二十一年之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負責邊關事務,開始時建立了不少戰(zhàn)功。但后來據(jù)《資治通鑒》所載,開元二十四年,張命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但“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另據(jù)《舊唐書》載,趙堪、白真陀羅二人于開元二十六年假借張守珪的命令,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最后兵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面對開元二十四年后的兩次兵敗,高適頗有感觸,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以簡潔的筆墨描寫了一次戰(zhàn)役。前八句是第一部分,寫了出軍的性質(zhì)和戰(zhàn)爭的發(fā)生地。該八句詩有幾個關鍵的地名——榆關、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后經(jīng)歷的地方,將讀者的情緒帶入到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中。
中間的八句是第二部分——戰(zhàn)爭的失敗。蕭條的邊境戰(zhàn)場上,剽悍的“胡騎”突擊過來。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不顧生死。而那些不負責任的將領們此時卻在美人帳中享樂。如此鮮明的對比,指明了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將領和士兵之間的不和諧。而這之后的陰郁的邊塞景色——大漠窮秋、孤城落日,更是烘托出了兵敗后士兵們的悲涼心情。
第三部分是最后十二句,寫出了戰(zhàn)士們的悲慘結(jié)局?!拌F衣”和“少婦”兩聯(lián)對照著寫出了征人和思婦的思念之苦,離別的傷感在這種寫法中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白天還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就變成“寒聲一夜傳刁斗”的描寫,讓人生發(fā)出誰將士兵們推向死亡的質(zhì)疑。最后,詩人用兩聯(lián)令人回味無窮的感慨結(jié)束全篇。
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對戰(zhàn)士們的同情和對不負責任的將領的譴責。這主要是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對比手法等實現(xiàn)的。這也賦予該詩一種悲壯激越的蒼涼之美。
該詩是邊塞詩中的著名篇章,被人們廣為傳誦。這緣于其磅礴的戰(zhàn)爭氣勢、悲壯的氛圍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同時,其和諧的音韻美和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也很吸引人。
別董大
【原文】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黃沙蔽日,染黃了發(fā)出蒼白光芒的太陽。北風凜冽,大雪紛飛,鴻雁凄鳴。不要擔心前行路上找不到知己,放眼宇內(nèi)有誰不認識你呢?
【鑒賞】
該詩是高適所寫的兩首《別董大》中的第一首,第二首是:“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這兩首詩都是為離別而作的詩,當時的大致情況是高適與董大重逢小聚之后又各奔他方。雖然當時詩人正處于無錢買酒的窘?jīng)r中,但他在這首詩中沒有流露出絲毫愁郁的情緒,相反倒有一種豪邁開闊的胸襟。
第一、二句是對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第一句展現(xiàn)了一種奇特的風光:西北黃土高原上,黃沙肆虐,遮天蔽日,只能看見一點日光。而第二句所交代的是分別之時的季節(jié)和天氣情況:入夜之后,北風呼嘯,下起了紛紛揚揚的雪花,耳邊又不時傳來陣陣鴻雁的哀鳴,令人頓生一種悲涼寂寥的孤獨感。
第三、四句是寬慰他人的經(jīng)典詩句。第三句是高適安慰董大之語,告訴他在遠行的路上不用發(fā)愁沒有朋友。在第四句中,他又對董大進行鼓勵,認為憑其現(xiàn)在的才情,一定會前途無量。這兩句的詩意很大氣,看似圍繞董大而寫,實則表達了自己“四海之內(nèi)皆朋友”的思想。
塞上聽吹笛
【原文】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譯文】
冰雪初融,胡地到了牧馬的季節(jié)。日落時,士兵驅(qū)逐馬群歸來。月光皎潔,戍樓中傳出熟悉的《梅花落》曲調(diào),這曲調(diào)落在了何處?借著風,它在一夜間傳遍關山。
【鑒賞】
高適的詩有一種蒼勁之感,充滿了邊塞情懷。這與他在邊關生活過,心中充滿保家衛(wèi)國的思想有關。但從這首《塞上聽吹笛》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另一種風格,與其他的寫邊塞內(nèi)容的詩歌不太相同。
全詩開篇就呈現(xiàn)出一種邊塞題材詩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圍,這主要是通過前兩句的實景描寫表現(xiàn)的?!把﹥簟北砻鬟呹P的季節(jié),春天來了,積雪融盡,邊關一望無際的開闊背景中,戰(zhàn)士們“牧馬”歸來。而夜晚之后,“月明”下的邊塞又一片祥和,彌漫著一種柔和明朗的氛圍。其中,“雪凈”和“牧馬還”均暗指邊關平靜,戰(zhàn)事結(jié)束。
下面兩句寫的是虛景。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用《梅花落》的曲名,在“梅花落”三個字中間加入了“何處”二字。茫茫邊塞的寧靜夜色中,《梅花落》的曲子不知從哪一座戍樓上傳了過來。借著風,這熟悉的旋律傳遍關山,給人一種深遠的意境。
該詩前兩句實寫,后兩句虛寫,寫法獨特,文字優(yōu)美,意蘊無窮。在諸多的唐代邊塞詩歌中,獨樹一幟,堪稱佳作。
封丘作
【原文】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悲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日遲回。乃知梅福徒為爾,轉(zhuǎn)憶陶潛歸去來。
【譯文】
我本在孟諸一帶混跡于漁夫樵夫間,也許一生都會悠閑瀟灑,有時還能在荒野草澤放聲高歌。如今卻淪落風塵,種種不快做一個卑微小吏。起初只考慮邑小官閑,一入公門才知道事事有規(guī)矩,處處受束縛。迎接長官時我心緒煩亂,鞭打普通百姓更讓我悲傷難以自禁。悲傷之后回家向妻子兒女傾訴,他們卻笑我,說如今就是這個世道。我天生就應該種田務農(nóng),讓那些人情世故都像流水一樣遠去吧??赡橇钗一隊繅衾@的歸宿又在哪里呢?受命于君哪能立刻脫身,只好推遲回去的時間。既然知道漢代的梅福鞠躬盡瘁也只是徒勞,我還是多想想作《歸去來兮辭》的陶淵明吧。
【鑒賞】
該詩前四句用激烈的文字表現(xiàn)了詩人面對現(xiàn)實時的不平心理和后悔之意。在當時,縣尉只負責抓捕盜賊、追查奸宄之類的小事。不僅職位低,只有“從九品”,而且對于一個有抱負的飽學之士來說,無異于自我墮落。這讓他很不甘心,不禁想起了以前在孟諸(今河南商丘縣東)打魚砍柴的瀟灑日子。
下面四句進一步寫了做“小吏”的苦楚,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潔性情和官場的昏暗。雖然一直都有壯志,但因為職位卑微,他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一樁接著一樁的繁雜公事、諸多條條框框的束縛,令詩人非常厭煩。而“拜迎長官”、“鞭撻黎庶”更是詩人那高潔的性情所無法忍受的,于是他“心欲碎”、“令人悲”。
在接下來的四句中,詩人流露出了歸隱田園之意。詩人無法忍耐心中的郁悶,于是向家人傾訴。妻子兒女聽后,不禁“笑”了起來,說世上的事都是這樣的。這種對比反映出了詩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詩人無法理解現(xiàn)實中的黑暗,于是想辭官歸隱。
結(jié)尾的四句中,詩人寫了自己處境的矛盾,又借典故說明了明君對他的重要?!皦簟眱删鋸膫?cè)面說明了詩人的為官所累,因為既然受命為官,就只能等到命令下來才能回去,夢中的舊山可能無法再見了。但一想到漢代的南昌尉梅福雖然一直忠君之事,卻也因沒有明君而未受重視,便不禁又想到歸隱。陶淵明和其在《歸去來》中描繪的生活,也是詩人和自身愿望的象征。
該詩圍繞詩人心中的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展開,文字樸實,一氣呵成,有感染力。
營州歌
【原文】
營州少年厭原野,孤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譯文】
營州少年自小就習慣茫茫的原野,時常能在城外的郊野上看見他們打獵的身影。喝千鐘胡虜酒都不能使人醉倒,胡人十歲就能騎馬了。
【鑒賞】
高適的這首絕句好似風情速寫,頗有邊塞生活的情趣。
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郊野上打獵,這在一般人眼里難免有些粗野,但在營州,這卻是平常的生活情景。生活在這里的少年,從小受牧獵騎射之風熏陶,養(yǎng)成了好酒豪飲的習慣,練成了馳騁疆場的本事。詩人正是從這似乎有些粗野的城下打獵活動中,看到了邊塞少年那向往原野的純真心靈,豪放性情,勇敢精神,令人感到新鮮興奮,并由衷地欣賞。詩中少年形象生動鮮明?!昂妹扇住保@出了純真;“千鐘不醉”,顯出了豪放之性;“十歲騎馬”,顯出了勇敢。這一切都展示出了典型的邊塞生活。
詩人在構(gòu)思上直抒胸臆,即興寄情;采用白描的手法但筆墨粗放,這是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詩人好像瞬間就被那城下少年的打獵活動給吸引住了,似乎是出口成章地贊揚了他們的精神,一氣呵成,毫無拖泥帶水之感。細節(jié)描寫真實而又夸張,少年性格典型而又鮮明。詩人擅長抓住生活現(xiàn)象的本質(zhì)特征,并能精練地表達出來,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邊塞風情。在唐代詩人所作的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贊美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并不多見,所以這首絕句也就顯得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