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為了孤獨
王強
偶然在萬圣書園拿起憶斯那本書時是2017年京城一個昏黃的傍晚。
海豚社版?;宜{(lán)色封面,白色題簽。書名起得簡單別致,也就記住了?!稌趧e處》。書中集入他經(jīng)年的名家訪談。因訪談前做足了功課,將訪談對象近乎可得的全數(shù)文字咀嚼得巨細(xì)無遺了如指掌,對談便進(jìn)行得從容而迅捷,環(huán)環(huán)相扣,硬是在不大的篇幅里與對談?wù)咭灰煌诰虺鲂碌乃枷肷疃?,呈現(xiàn)出對談?wù)呶淖直澈罅钊诵欧囊饬x與清晰的邏輯。
《書在別處》里的憶斯理性認(rèn)真得一板一眼。身為《深港書評》前掌門人,這不能不視為他樸實出色的看家本領(lǐng)。思考的理性和執(zhí)著的認(rèn)真打下《深港書評》文章品格的底色。這底色也就自然而然撐起他自己的書評文字,眼前我正在翻讀的書稿《為了不孤獨》。
你聽他說——
“作為文學(xué)研究者,最好不要太動感情,更不好感情用事。”
“有人說他寫的報告有金融界最優(yōu)雅、唯美的文字,然而他不僅是文筆好,金融工作的專業(yè)要求與職業(yè)素養(yǎng)也讓他對待問題極其理性,且永遠(yuǎn)會以扎實的基本面分析為基礎(chǔ),凡事均以事實出發(fā),從不做感性臆測?!?/p>
“在目前已經(jīng)出版的抗戰(zhàn)題材書籍中,并沒有太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幾本新書曾寄予厚望,但翻開一讀,仍是過往此類書籍習(xí)慣性對國仇族恨的渲染,一味地感性、抒情,站得住腳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依舊欠奉,研究視角也還是單一、老套,真讓人遺憾?!?/p>
“這樣一來,歷史貌似好看了,但卻失掉了真實性與嚴(yán)肅性?!?/p>
然而,透過文稿書評文字(記人篇什也意在評點人背后的文字),我竟欣然聆聽到熟悉的“書在別處”的理性之外,他另一種“心在別處”的微妙的聲音。這聲音細(xì)柔而倔強,從“別處”發(fā)現(xiàn)的獨特書頁出發(fā),伴隨“往事讓他醉倒”的文字,憶斯將他浮躁塵世中“不安的”心漸漸安止在與眾不同的“別處”。
你聽他說——
“時間不走的京都”/“對抗時間的噪音”/“孤獨之間的碰撞與較量”/“給世界寫封信”/“治愈童心,就是治愈我們自己”/“京城找靜兒”/“謎一樣的過去”/“內(nèi)心的聲音”/“別想擺脫書”……
“我都忘了我為什么要滿世界找《蟬》了,大概找了快十年了吧?!?/p>
“陳丹燕解讀地理閱讀的初衷,說‘你以為在探索一個新地方,其實卻是在探索你心中那些尚未明了的角落’。我猜這話奈保爾一定會同意。”
時間。不走。對抗。噪音。孤獨。碰撞。較量。寫封信。世界。治愈。自己。謎。內(nèi)心。聲音。別想。擺脫。忘了。為什么。滿世界找。找靜。探索。尚未明了的角落。這些詞語的小溪從他文字的四面八方汩汩淌來,迎著在他看來日益陌生的世界,散發(fā)出引人深思的清涼。文字的孤獨、閱讀的孤獨、思想的孤獨、生活的孤獨似乎是他對抗時間疾駛、世界陌生、無知暴力與尚未明了自我的良方。在他似乎借助文字借助閱讀努力擺脫孤獨,為了不再孤獨的剎那,我卻分明看到,他其實是在營造孤獨、走進(jìn)孤獨、棲息于孤獨,并最終享有著孤獨。
(憶斯,請原諒。讓我濫用一次作為讀者的特權(quán)。我確信我的這一解讀不是純粹的虛幻;我確信我以自己的讀解走進(jìn)了你心中“那些尚未明了的角落”,至少是其中的一個角落,而且或許是最不起眼的一個角落。但這個角落重要、深刻、迷人,因為它關(guān)乎世界、關(guān)乎當(dāng)下、關(guān)乎存在、關(guān)乎生命的質(zhì)地,雖然它可能或必然同時也重要地關(guān)乎你。)
對生命而言,孤獨從來指向截然分明的兩極。作為一類人的生存體驗,它意味著乏味寂寞枯燥抑郁甚至恐懼。作為另一類人的生存體驗,它意味著趣味專注靈動神秘興奮甚至甜蜜。前者的存在為的是逃避,為的是揚棄;后者的存在為的是獲得,為的是擁有。
社會學(xué)思想大家齊格蒙·鮑曼極其敏銳深刻地探究了當(dāng)今世界“過于擁擠的獨處”(crowded solitude)這一存在景觀。他認(rèn)為,在由電纜、網(wǎng)線和無線設(shè)備聯(lián)結(jié)編織而成的當(dāng)下世界,在虛擬的聯(lián)結(jié)中,人喪失了自己獨處的藝術(shù)。因為這一虛擬現(xiàn)實承諾我們,任何時間、任何人似乎都近在咫尺、觸手可及。我們永遠(yuǎn)在網(wǎng)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聯(lián)結(jié)之中。然而,在這個無從預(yù)測、不斷出人意料、日益感到陌生的世界里,一想到一個人獨處就會心生恐懼,因為獨處的境況極不愜意、極其郁悶、極其可怕、痛苦不堪、令人憎惡。獨處時的孤獨是一種難耐的折磨。眼前的世界里,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孤獨,但人們卻討厭自己一個人獨處。從前那種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手拉手的陪伴越來越少,人對此感到無奈的悲傷。改變了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人作繭自縛”。人與人相伴時那充滿生氣活力和令人振奮的溫暖不再可得。此時的人類不是不知道如何消磨時光,而是不知道如何填充時光。對電子裝置時刻不停的依賴進(jìn)一步加深了漸漸無人相伴所留下的生活的空虛。越是長久深陷于這一空虛,人也就越不可能使用高科技之前的手段,諸如肌肉和想象力,從這一空虛中自己爬出來。這是人類為當(dāng)下技術(shù)世界付出的巨大代價——人不再能真正徹底地獨處了。沒有了獨處,人不再可能為了自己的樂趣而沉浸在一本書里,或者畫一幅畫,或者盯著窗外想象自己之外的世界。人不再樂意同近在身旁的真實之人溝通。鮑曼告誡我們,“從孤獨(loneliness)那里跑開,你也就將自己獨處(solitude)的機會丟棄在了路上——那種機會令人贊嘆,一個人獨處之時,他可以‘匯集思想’,可以沉思,可以反省,可以創(chuàng)造,總而言之,能為交流賦予意義和實質(zhì)。然而,從來沒有細(xì)細(xì)品味過獨處的滋味,你就有可能永遠(yuǎn)不會知道你喪失了什么、丟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p>
意大利小說家、哲學(xué)家翁貝托·埃科及時呼應(yīng)道:“人失去了獨處,失去了個人的沉思默想,不停出場的只是當(dāng)下。改變并非總是等同于解放。”
此時,當(dāng)下,每個人都該讀讀捷克作家赫拉巴爾?!拔覟閷戇@本書而活著,并為寫它而推遲了死亡?!币话儆囗撐淖郑瑢懽骰ㄈニ哪?,而構(gòu)思醞釀竟用了他二十余載的生命。孤獨原來可以是延長生命的不可言說的秘訣。讀那部令人難以忘懷的《過于喧囂的孤獨》,也就眼睜睜看見獨處中生命孤獨的另一個面向,它深刻誘人、神圣必要而又不可思議。
“三十五年來我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滿了文字,儼然成了一本百科辭典。”“三十五年來我同自己、同周圍的世界相處和諧,因為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著,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的身體里,不僅滲透到我的大腦和心靈,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騰,沖擊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楊樂云譯文)
沒有深深浸泡在孤獨中的生命,也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精彩紛呈的人的生命,而拒絕平庸則是孤獨能給予我們的最偉大饋贈。孤獨是一種真正的自由,是一種徹底的解放。
法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勒龐早在《烏合之眾》中指出:“心理群體”的特點非常不同于其中“個體”所具有的特點,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個方向,他們此前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形成了一種受群體精神統(tǒng)一定律支配的獨特的存在。如果群體中的個人只是把他們共同分享的尋常品質(zhì)集中在一起,那么這只會帶來明顯的平庸。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單單是他變成一個有機群體的成員這個事實,就能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幾步。
讀,是為了呵護(hù)那自覺的個性;讀,是為了不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讀,是為了自己成為自己。
“而我會得到/孤獨的饋贈,/它干澀,激烈,/如同大海里的火焰?!薄耙牢襾碚夷悖?就像命運靠近命運,/就像善良靠近善良,/就像肋骨靠近肋骨,/就像翅膀靠近翅膀,/只有這樣靠近孤獨/才不會生長出/孤獨。”(《孤獨的饋贈》,[俄]英娜·麗斯年斯卡婭,晴朗李寒譯)
讀,是為了孤獨。而孤獨,是為了不再生長出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