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詩經(jīng) 作者:王秀梅 譯


前言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生命起點。它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另有6篇只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不包括在內(nèi))?!对娊?jīng)》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才稱為《詩經(jīng)》。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了詩歌。

《詩經(jīng)》是按《風》、《雅》、《頌》三類編輯的。“風”大多為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風”又叫“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部分,收詩160篇。根據(jù)十五國風的名稱以及詩的內(nèi)容,大致可推斷出詩的產(chǎn)生地相當于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地區(qū),地域相當遼闊。《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缎⊙拧?4篇,大部分是貴族宴享時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間歌謠;《大雅》31篇,是諸侯朝會時的樂歌。這些詩大多產(chǎn)生于西周、東周的都城地區(qū),即鎬京(今陜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陽)?!俄灐肥浅⒑唾F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周頌》、《魯頌》和《商頌》?!吨茼灐?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產(chǎn)生地在鎬京?!遏旐灐?篇,是魯國貴族祭祀宗廟的樂歌,產(chǎn)生地在今山東曲阜。《商頌》5篇,是宋國貴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頌歌,產(chǎn)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詩經(jīng)》作品產(chǎn)生的年代,大致說來,最早為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葉,以公元來計算,為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歷時五百多年。

關于詩三百篇的作者,古代學者作了許多考證,探尋出多篇作品的作者姓名。這些成果,有的被大家所公認,有的卻不那么讓人信服。因《詩經(jīng)》中大部分作品為民歌,是經(jīng)過長期流傳,不斷加工而成的,作者雖有個人,但大多是群體,他們的名字是不會流傳下來的。即使那些文人、官吏或貴族的作品,有的在詩中也說明了作者的姓名,如《小雅·節(jié)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兇”,《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大雅·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作者的名字“家父”、“寺人”、“吉甫”我們知道了,但他們的身份、生平卻淹沒在歷史長河中。能確知作者的只有《鄘風·載馳》等極少數(shù)篇章。我們在閱讀這些詩作時,如能分析出作品大約出于哪個階層、哪個時代就可以增進對其內(nèi)容的了解。

這些流傳前后約五百年的詩歌,又產(chǎn)生在如此廣闊的地區(qū),是如何收集和編輯起來的呢?對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一是采詩說,一是獻詩說。據(jù)說“采詩”是上古時代的一種制度,到周代還有采詩官,他們稱“行人”、“遒人”或“軒車使者”,專門負責到民間采集民歌民謠,然后上報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察看朝政的正誤得失。獻詩說在《國語·周語》中有記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目的也是“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這些選擇來的詩經(jīng)過篩選整理,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編定成書。

歷史上還有“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币源藖砜?,詩的編定工作是由孔子完成的。對此,古人就提出懷疑。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禮,魯國樂師為他演奏了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樂歌,其編排順序與流傳至今的《詩經(jīng)》大體相同,而那年孔子才八歲,怎么能作刪詩工作呢?《論語·子罕》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笨磥砜鬃釉鵀槿倨鬟^正樂,即糾正曲調(diào)錯誤的工作,這是可能的。總之,《詩經(jīng)》是經(jīng)過很多人長時間的收集整理加工而成書的,非一人一時之功。

這些遠古時代留下來的詩篇,千姿百態(tài),內(nèi)容非常豐富,它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真實地描繪出兩千五百多年前那漫長歷史時期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面貌。

在那個時代,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相互攻伐,對民眾橫征暴斂,民眾生活艱辛困苦,《詩經(jīng)》中很多篇章對這些普通民眾的生活作了詳細的記錄。最典型的要數(shù)《豳風·七月》,它生動具體地記述了勞動者一年四季的生活,從春到冬,不停勞作,耕種收割,采桑摘茶,養(yǎng)蠶紡織,砍柴打獵,鑿冰釀酒,筑場蓋屋,周而復始,沒有一刻閑暇。統(tǒng)治者享受著他們的勞動成果,過著優(yōu)裕的日子,而勞動者卻住破屋吃瓜菜,“無衣無褐”,二者形成鮮明對照。在《魏風·伐檀》中,指斥統(tǒng)治者不耕不稼,不狩不獵,卻糧滿倉獸滿院。在《魏風·碩鼠》中,把統(tǒng)治者比喻成貪吃的大老鼠,喂肥了自己,卻不顧百姓死活,因而百姓發(fā)誓要離開他們,到那沒有碩鼠的理想國去。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他們四處奔波服役,長年不能回家,《鴇羽》寫王事沒完沒了,征人無法贍養(yǎng)父母的痛苦?!稏|山》寫戍卒在外的悲哀和歸家途中的悲喜交集?!稉艄摹穼懯渌細w不得的哀嘆。伴隨著徭役、兵役的繁重,士兵厭戰(zhàn)思鄉(xiāng),妻子懷念征人,還出現(xiàn)了一些離人思婦之作?!恫狻穼懪铀寄钸h征丈夫,無心梳洗,相思成病?!毒佑谝邸穼懪釉谀红\中望眼欲穿,渴望丈夫早日歸來。

愛情是詩歌的永恒主題,《詩經(jīng)》中對愛情和婚姻也有較多的描繪。這些詩,有的寫出愛情的歡樂,有的訴說相思的痛苦,有的反映婦女被遺棄的悲慘。對愛情中的各種表現(xiàn)和心理變化描摹得真摯動人,是《詩經(jīng)》中極富情采的篇章。全書的第一篇《關雎》就是一首情歌,寫一個青年追求“窈窕淑女”而不得的焦慮和痛苦?!恫筛稹穼懸晃荒凶訉Σ筛鸸媚锏膼勰胶退紤?,一日不見,有如“三月”、“三秋”、“三歲”?!鹅o女》寫男女約會時,等待的焦急及會面的歡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氓》這首長詩,把女子戀愛、結婚、婚后生活和被遺棄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來,表現(xiàn)了她命運的不幸和性格的剛強。

《詩經(jīng)》中還有一些政治諷喻詩,大約是一些富有正義感,對國家命運比較關心,或不得志的文人、官吏的作品。他們揭露當權者的昏聵,批評執(zhí)政者排斥賢才聽信讒言,指斥一些權臣拉幫結伙,嫉賢妒能。還斥責統(tǒng)治者采用荒唐的治國策略,導致國家危機四伏,民眾苦不堪言?!缎⊙拧分械摹豆?jié)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些詩不僅對認識當時的社會很有意義,就是今天,也是關照社會的一面鏡子。

《詩經(jīng)》中還有一些反映周部族發(fā)展的史詩,如《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綿》、《生民》、《公劉》等篇,詳細地記述了周族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詩的篇幅雖長,可讀來毫不枯燥。

《詩經(jīng)》中有相當篇幅是頌歌祭歌,或歌頌祖先,祈求降福子孫,或歌頌在上者的功德,思想價值不是很大。但有些記錄了當時農(nóng)、牧、漁的生產(chǎn)情況,先人們開拓疆土、營建宮室的情景,生動地再現(xiàn)了昔日風貌,是了解當時社會的寶貴史料。

總之,《詩經(jīng)》的內(nèi)容是相當豐富的,藝術水平也是很高的。讀了這些詩,會使我們受到深深的震撼,能深切地感到今人的思想感情和古人是相通的。

對《詩經(jīng)》的藝術手法,經(jīng)前人總結,用“賦”、“比”、“興”三字來概括?!百x”就是直接抒寫和鋪述,這是所有文學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興”,用朱熹的話來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集傳》)。細究“興”字,有發(fā)端的意思,也稱起興,一般用在詩歌開頭。起興的句子可以與詩的內(nèi)容有關,也可以無關。賦、比、興三種方法,在《詩經(jīng)》中交互使用,有的側重用賦的方法,如《大雅》和《頌》,而《國風》和《小雅》則用比、興較多。

重疊的章句,回旋反復地吟唱,是《詩經(jīng)》中眾多民歌的一大特色。它加強了詩的音樂感、節(jié)奏感,在一唱三嘆中,使詩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發(fā)。另外,雙聲、疊韻、疊字的修辭手法,也增加了詩的美感和感染力。

《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雖只區(qū)區(qū)四字,但句法多樣,語氣自然,創(chuàng)造出很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如“楊柳依依”、“雨雪霏霏”、“風雨凄凄”、“風雨蕭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至今還經(jīng)常運用。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為句的。句式的靈活多變,使《詩經(jīng)》的詩更加色彩紛呈,多姿感人。

《詩經(jīng)》到漢代被尊為“經(jīng)”以后,傳習的人就多了起來,相傳有魯、齊、韓、毛四家?!遏斣姟烦鲇隰斎松旯菨h文帝博士?!洱R詩》出于齊人轅固生,他是漢景帝博士?!俄n詩》出于燕人韓嬰,他也是漢文帝博士?!睹姟烦鲇诿嗪兔O,毛亨曾為河間獻王博士。魯、齊、韓三家傳“今文經(jīng)”,即用漢初通行的隸書寫的《詩經(jīng)》?!睹姟穫鳌肮盼慕?jīng)”,即用先秦使用的籀文。因各家依據(jù)的本子在文字上存在差異,所以對詩義的解釋也有許多不同。

東漢以后,《毛詩》盛行,魯、齊、韓三家詩逐漸衰亡,后來其書也亡佚了?,F(xiàn)在留存的三家說都是清代學者從各種典籍中鉤輯出來的,如魏源的《詩古微》、王先謙的《詩三家義疏》等。

《毛詩》在后世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很多學者為其作注,最有名的是漢代經(jīng)學大師鄭玄作的“箋”。到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將唐以前關于《毛詩》的各家學說匯集到一起,成了《毛詩》的集大成之作。至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作《詩集傳》,成為后來士子考取功名的必讀之作。及至清代,由于校勘、考據(jù)、音韻、訓詁學的盛行,解經(jīng)的著作煙海波起,學術成就也很高。清代關于《詩經(jīng)》的著作有陳啟源的《毛詩稽古編》、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的《毛詩后箋》、陳奐的《詩毛氏傳疏》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解說突破了經(jīng)學藩籬,又不拘泥于三家之說,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就很有特色,他主張“循文按義以求詩的主旨”,注意到《詩經(jīng)》的文學意義,解說文字辭采斐然,是值得一讀的佳作。王先謙的《詩三家義疏》輯三家遺說最為完備,是三家詩學的集大成之作。到了近代,有林光義的《詩經(jīng)通解》、吳闿生的《詩義會通》、聞一多的《詩經(jīng)新義》、《詩經(jīng)通義》等,對《詩經(jīng)》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煩瑣考證和穿鑿附會的舊說,提出不少新的見解。

在閱讀有關《詩經(jīng)》著作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詩序”的問題,不了解這個問題,對初學者就會造成障礙。什么是“詩序”呢?一般認為列在《毛詩》各篇之前解釋每篇主題的文字就是“詩序”,也稱“毛詩序”。詩序的作者,一說子夏,一說子夏和毛公,一說為東漢人衛(wèi)宏。還有說子夏作,毛公、衛(wèi)宏增益潤色,迄無定論?!霸娦颉碧岢龊芏嗌婕霸姼枥碚摰膯栴},如“六義”、“正變”、“美刺”等說。“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并對每項都作了解釋?!罢儭敝浮帮L”詩、“雅”詩有正聲,有變聲。政治清明時,贊美某某的詩就是正聲;王道衰微、政教廢弛時,所作諷刺某某的詩就是變聲。后來鄭玄根據(jù)“詩序”的說法,將《國風》和二《雅》的265篇詩,劃分出正詩59篇,變詩206篇?!霸娦颉边€提出了“美刺”說,即政治的清明與黑暗,決定了詩贊美什么,諷刺什么?!霸娦颉边€對詩與志、志與情的關系,對詩與政治的關系提出了精辟的見解,對讀者很有啟發(fā),對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也起過積極作用。“詩序”對每篇詩義的解說,有的確有依據(jù),比較符合詩的本意,但也有不少穿鑿附會之說,不可全信。

對于詩的作用,孔子有很高的評價。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蟲魚之名?!保ā墩撜Z·陽貨》)又說:“興于詩,立于禮?!保ā墩撜Z·泰伯》)這就是說《詩》在修身方面有教育作用,在治國方面可以觀察時政得失,還可以使士人相互切磋砥礪,以至批評怨刺統(tǒng)治者的政策措施,把詩教提到了治國興邦的高度。

《詩經(jīng)》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寫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的寫作手法,開創(chuàng)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歷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同程度地受到《詩經(jīng)》的影響?!对娊?jīng)》曾被譯為多國文字,日本、朝鮮、越南、法國、德國、英國、俄國都有譯本,流傳非常廣泛。作為創(chuàng)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們一定要很好地繼承這一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

本選本入選的篇目都是歷來公認的名篇,因篇幅所限,只選了102首,為全書的三分之一。選本分題解、正文、注釋、譯文四部分。題解主要講詩的主旨,注釋力求簡潔明了,譯文力求準確流暢。選本中的每首詩,都是在廣讀眾書的基礎上,細心斟酌,反復思索,竭力弄清一首詩的主旨和各章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力求做到言之有據(jù),然后用淺白語言譯解。但由于《詩經(jīng)》寫作年代距今久遠,對每首詩的原始義和每個字詞都作出絕對確切的解釋是不可能的。難怪古人已有“詩無達詁”(對《詩經(jīng)》沒有絕對確切的訓詁或解釋)和“詩無通詁”(即沒有公認一致的解釋)的感慨。因此本書的題解、注釋、譯文都只可稱為一己之言,難免有不當之處,敬希讀者指正。

在譯注時,筆者參閱了不少前人和今人的有關著作,尤從程俊英先生書中獲益良多,謹在此表示感謝。

王秀梅

2015年12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