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者前言

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傳 作者:(奧地利)斯·茨威格


譯者前言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爆發(fā)了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這場歷經(jīng)曲折,震撼全歐,延續(xù)幾十年的大革命從一開始便出現(xiàn)了革命派和保王派。革命派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決心推翻千年之久的封建王權(quán)。波旁王室的當(dāng)朝國王乃是路易十六,聚集在他身邊的乃是僅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二的貴族和教士。他們竭力維護自己享受的一切封建特權(quán)、財富和榮耀。而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第三等級,則處于沒有權(quán)力、備受壓迫的狀態(tài),他們渴求改變現(xiàn)狀。兩派之間進行了殊死斗爭。革命派要打倒這股封建勢力,自然集中打擊國王。但路易十六和祖父路易十五不同,雖被視為無能無害之輩,但還進行過一些改革,支援過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不是一個他祖父那樣荒淫無度、大肆揮霍的昏君。革命派的矛頭便指向王后,把她和歷史上著名的妖姬淫娃相提并論,把一切臟水潑在她頭上,給她取了“奧地利母狼”“虧空夫人”的綽號,安上各式各樣的罪名。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之后,到1793年10月16日,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也被處以死刑,死于斷頭機下,時年三十八歲。

茨威格把這樣一個王后的一生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下加以描述,寫下了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傳記,并加以“一個平庸的人的肖像”這樣一個副標(biāo)題,顯然是想撥開紛繁雜亂的歷史迷霧,還歷史人物本來的面貌,也讓讀者從這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中,看出當(dāng)時的叱咤風(fēng)云者究竟是些什么樣的人物。且看茨威格如何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從人性的角度描寫她的一生。在茨威格筆下,她既非保王派所說的純潔無瑕的偉大圣女,亦非革命派攻擊的下賤娼婦,而是“一個性格平庸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并不特別聰明,也不特別愚蠢;既非烈火,亦非寒冰;沒有從善的特別力量,也無作惡的堅強意志……一個不好不壞的女人,沒有心思去做惡魔,也沒志向去當(dāng)英雄”。

稚嫩的公主 驕縱的王后

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是以睿智、開明著稱的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的小女兒。作為嬌生慣養(yǎng)的公主,在維也納美泉宮里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這位公主和普通百姓家的女兒毫無差別:聰明伶俐,但不深刻;悟性不低,但不努力;美麗迷人,舉止優(yōu)雅;溫柔善良,活潑開朗;輕率成性,漫不經(jīng)心;貪玩懶惰,不愛學(xué)習(xí),不愛思索;知識限于膚淺,注意力不肯專注……女皇的嬌女,上天的寵兒,她也的確看不出有努力的必要。可是命運偏偏讓她作為加固奧法同盟這一政治聯(lián)盟的女主人公下嫁給國力強大,而實際上已經(jīng)日趨衰微的法蘭西王國路易十五國王的孫子,未來的路易十六國王。這不是一樁因為愛情而締結(jié)的婚姻,而是兩大帝國之間進行的一樁買賣。

茨威格接著便描寫這對年輕的王太子夫婦,在新婚之夜的奇特經(jīng)歷。未來的路易十六國王,對年輕美貌的新娘居然毫無興趣。這個身材高大的青年為性無能所困擾,洞房花燭夜并未成為兩人婚姻的高潮,丈夫?qū)ζ拮雍翢o柔情。這種已婚未婚的狀況持續(xù)多年,等到王太子登基成為路易十六國王,還依然沒有變成名副其實的丈夫。國王無能已是公開的秘密,成為宮廷笑柄,使王后蒙受羞辱,國王遭人恥笑。最后是大舅子,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親自前往巴黎,說服路易十六動了手術(shù),才平息了這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小夫妻之間的這一床幃秘密,使得他們有七年之久不能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敘述這件后宮隱私,是為了說明國王何以對王后百依百順、俯首帖耳。這對了解今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國王由于性無能而產(chǎn)生自卑感,在閨房里不像丈夫,在眾人面前不像君王。他看不慣王后揮霍成性、縱情游樂,不喜歡王后的游伴,覺得這些游樂有失王家風(fēng)范,不合他的口味,但是夜夜在閨中備受羞辱,又怎能在大白天擺出主子的譜來?于是他便完全屈從于王后的意志,毫不反抗。

然而七年之久,守著一個名不副實的丈夫,望梅止渴,情欲被煽起又強行壓下,整夜受著青春的煎熬,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這不自然的克制,使得這心理生理都有正常要求的少女永遠(yuǎn)得不到滿足,變得煩躁、懊惱,又羞又恨。夜里的失望使她白天渴求用別的方式發(fā)泄,燎起的神經(jīng)只有用激烈的游樂才能得到平靜。難以排遣的柔情竟化為對女性的友誼。害怕失望,對臥床望而生畏,跳舞游樂飲宴觀劇直達(dá)清晨四五點。她的那種縱情娛樂的瘋勁實乃婚姻不幸造成的絕望心情的變形。就這樣,一個稚嫩的公主便逐漸變成一個驕縱的王后。

萬民愛戴 眾人憎惡

1773年,二十八歲的年輕王太子妃第一次進入巴黎城,城里萬人空巷,歡呼、鮮花,盛況空前,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深受震撼,寫信給她的母親,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上星期二我經(jīng)歷了一次盛典,我今生今世都永遠(yuǎn)不會忘記:我們進入巴黎的入城式。人們想象得出的一切榮耀,我們?nèi)际盏?。但是感動我最深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可憐的百姓顯示出來的柔情和激情。盡管處于沉重稅收的高壓之下,依然因為見到我們而歡欣鼓舞。在推勒里宮的御花園里人群如此眾多,足足有三刻鐘,我們進退不得。這次散步之后回來的路上,我們在露天的平臺上又足足待了半個小時。我親愛的母親,我簡直沒法向你形容大家在這一時刻,向我們迸發(fā)出來的愛和歡樂。在我們退下來之前,我們還向民眾揮手致意,他們高興已極。處于我們的地位是多么幸福啊,我們可以如此輕易地就贏得友誼??墒窃僖矝]有更加珍貴的東西了,這點我已經(jīng)很好地感覺到,我永遠(yuǎn)也不會忘記。”

可惜這位深受感動、欣喜異常的王太子妃容易激動,也容易忘懷。訪問了巴黎幾次之后,她完全被聲色犬馬所吸引。那些身處沉重稅收的高壓之下,還對她表現(xiàn)出柔情和激情的民眾,漸漸被她忘懷。她把享受這兩千萬民眾的熱愛當(dāng)作她的權(quán)利,“絲毫沒有想到,權(quán)利也意味著義務(wù)。即便是最純潔的愛,如果沒有感到回報,最后也會疲憊”。

逃離了凡爾賽宮和宮中令人厭煩的禮儀,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覺得“似乎逃出一座暖房,進入自由的空氣。在這里可以依著自己的性子生活和享受,而在那邊(在凡爾賽)只為位子而活著。她興致勃勃地出入娛樂場所,定期造訪歌劇院、法蘭西喜劇院、意大利喜劇院,參加舞會,出入賭場。最最吸引她的是化裝舞會。因為化裝舞會上的行動自由,是允許她享受的唯一自由。在這里,在面具的掩護下可以無憂無慮地縱情歡笑。在巴黎可以縱情娛樂,樂享人生”!歲月流逝,1774年4月路易十五駕崩。王儲即位成為法王路易十六?,旣悺ぐ餐型邇?nèi)特從太子妃升到王后,使她終于置身于眾人之上,不再臣屬于任何人,只聽從她自己任意妄為的脾氣??墒撬]有利用她擁有的權(quán)力和自由,作為王后贏得勝利,像她母親那樣,而是作為女人贏得勝利。于是她在之后的十五年里變成整個宮廷最為時髦,最能賣俏,穿著最好,最為驕縱,尤其是玩得最為高興的女人,成為引領(lǐng)時尚的一代名媛,風(fēng)姿卓絕嘆為觀止的洛可可王后。茨威格無情地指出,這個年輕的王后,近小人、遠(yuǎn)君子,母親的遙控她陽奉陰違,充耳不聞。兩位年長的顧問和導(dǎo)師,也不能無休止地在貴為王后的弟子耳邊絮聒個沒完。而那些精通一切誘惑靈魂、銷蝕意志之道的宮廷佞臣便乘虛而入,王后身邊恃寵而驕,牟取私利的“閨蜜”想方設(shè)法促使王后弄權(quán),造成閨蜜干政。

這些年她從未踏進過一家市民的住房,從未出席過一次議會的會議,或者參加過一次法蘭西學(xué)院的會議,從未造訪過一次醫(yī)院、市場,從來沒有試圖了解她的人民日常生活的一星半點。在探訪巴黎時,總是只待在消遣娛樂的花花世界,金碧輝煌的狹小圈子里。她乘坐著豪華馬車來來回回,卻與真正的人民和真正的巴黎擦肩而過。你置人民的疾苦于不顧,又怎么能叫民眾對你好感如舊?王后不懂民眾與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系始終是載舟覆舟的關(guān)系。二十年后,國王夫婦終于被人民所唾棄。

敵人環(huán)伺 風(fēng)云變色

究竟誰是王后的敵人?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做夢也沒有想到,密謀叛亂的司令部分布在盧森堡宮、王宮、美景宮和凡爾賽宮里,其首領(lǐng)乃是路易十五的三位終身未嫁的公主、國王和王后的姑媽。因為年輕的王后大權(quán)在握,三位年長的公主無人搭理,自尊心受到嚴(yán)重?fù)p害。等到王后越來越失去人心,三位公主居住的美景宮便越來越門庭若市,一切失意的貴婦,遭到貶抑的貴族,都在美景宮定期會面,秘密制造中傷王后的謠言,在凡爾賽宮里廣為流傳。這是老一輩的痛恨王后的敵人。

與此同時,新的潮流激醒了聰明的市民階級。他們受到盧梭關(guān)于權(quán)利的教誨,看見鄰近的英國有一個民主的政府形式,參加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回到祖國的法國人,帶來了大洋彼岸陌生國度的消息。在那里,社會等級和階層的差別,通過平等和自由的觀念而被取消。新一代人看不慣法國的宮廷無能,政府衰敗。路易十五的情婦當(dāng)政終于結(jié)束,代之以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不經(jīng)意的“王后弄權(quán)”和波利涅克等人有意識的“閨蜜干政”。這些要求有個新制度,更好的秩序,對時局不滿的革命派,聚集在奧里昂公爵的王宮里。這位公爵是和王室同樣古老的支脈之后,王后傷害了這位平庸已極的貴族的虛榮心,阻止他獲得法蘭西海軍元帥的權(quán)杖。感到深受侮辱的奧里昂公爵,決意反擊,成為一切革新派、自由派的領(lǐng)袖。還有那些不滿分子,很有教養(yǎng)卻懷才不遇的市民,閑著沒事的律師,蠱惑人心的家伙和新聞記者,一切極不安分、過于活躍的力量,日后凝聚起來成為革命突擊隊的一分子,也都聚集在奧里昂公爵的麾下。

這支強大的隊伍正枕戈待旦,等待進攻的信號,人人都認(rèn)清了方向,知道了口號:反對國王!尤其反對王后!

革命尚未爆發(fā),王后已被弄得聲名狼藉。王后的隨心所欲,國王的竭力袒護造成了敵人攻訐的諸多口實,杜撰虛構(gòu)的王后穢行竟成街談巷議的話題。

茨威格告訴我們,在革命派和反動派之間還站著一個人。此人也許是王后最危險的敵人,那就是她丈夫的親弟弟,普羅旺斯伯爵,日后的路易十八國王。在路易十六無嗣的七年里,這位御弟一直做著“國王無嗣,弟繼兄位”的春秋大夢??墒峭鹾缶o接著一連生下兩男兩女,這位御弟篡奪王位的陰謀野心遭到沉重打擊。他便不得不走著隱蔽虛偽的道路,不動聲色,強壓住徐徐冒煙的嫉妒之火,一直等到革命爆發(fā),他才活躍起來。等他逃到國外,不是千方百計地設(shè)法營救他的兄嫂,而是竭力用挑釁的宣言,使囚居在國內(nèi)的國王王后處境日益險惡。他借法國革命派之手,把他的兄嫂侄兒送進墳?zāi)?,希望在他們的棺材里找到他渴望已久的王冠——這個希望果然得到實現(xiàn)。

驕傲的王后對這種仇敵環(huán)伺、險象叢生的局面,并非渾然不覺,她也知道有不少攻擊她的諷刺詩文,她那哈布斯堡家族的驕傲使她蔑視危險,鄙夷不屑地把這些點點滴滴的臟水從衣服上拭掉。她在給母親的信里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盛行諷刺小曲的時代,人們寫這種東西攻擊宮廷中所有的人,不論男女。法蘭西的輕浮在國王面前也不止步,而我也未能幸免?!彼膽B(tài)度何等“灑脫”,卻不知這些仇恨和貪婪合作制造的卑鄙無恥的產(chǎn)品,成功地達(dá)到了它們預(yù)期的目的:使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zé)o論是作為女人,還是作為王后,在整個法國都徹底為眾人深惡痛絕。

在這期間,博馬舍的喜劇把貴族當(dāng)成笑柄,把市民塑造得聰明伶俐,也動搖了千年王權(quán)貴族神圣的根基。而王后居然在她的獨立王國特麗雅儂宮中上演《塞爾維亞的理發(fā)師》,并且親自扮演女主人公的角色。在市民的訕笑和貴族的愚昧之中,法蘭西王國的基石漸漸松動。茨威格沒有描寫法國人民如何啼饑號寒,民不聊生,于是民怨沸騰,革命的浪潮高漲,而是通過王后日漸脫離人民,王室變成孤家寡人的過程,表現(xiàn)了民眾擁戴的年輕王儲和王太子妃,如何變成民眾唾棄、萬民憎恨的國王和王后。正當(dāng)輕浮的王后樂陶陶地醉心于洛可可王后的輕歌曼舞之際,突然風(fēng)云變色,響起晴天霹靂,革命的風(fēng)暴終于爆發(fā)。

王后的秘密 費爾森伯爵

大革命爆發(fā)后,聰明人都急流勇退。王后舊日的游伴,國王的二弟阿爾托阿伯爵,宮廷顯貴都紛紛拋棄王后,逃往國外。王后身邊一片寂靜。這時,真正的朋友從黑暗中走了出來。他就是漢斯·阿克瑟爾·封·費爾森。

茨威格在塵封的史籍里,把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瑞典貴族費爾森引到讀者眼前。費爾森伯爵是王后的摯友。他們兩人的初次邂逅發(fā)生在1774年1月20日的一次假面舞會上,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那時還是王太子妃。以后他們的感情就在秘密中發(fā)展,無論是法國宮廷還是王后的敵人都不知道費爾森的存在。一直等到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王后的朋友們四下逃散。費爾森才在1789年8月底正式登場,出現(xiàn)在凡爾賽宮。在以后危機四伏、險象環(huán)生的日子里,費爾森成為王后唯一可靠的朋友和助手。10月6日,國王全家被迫從凡爾賽移居巴黎城里的推勒里宮,行動受到限制。費爾森便成為國王夫婦對外聯(lián)系的唯一可靠的信使。1791年6月20日至25日,國王全家準(zhǔn)備逃亡。整個出逃計劃,從籌措費用,定制馬車,到制訂計劃,安排沿途各站官兵的接應(yīng),都由費爾森一手操辦。其中最驚險的一步是如何走出推勒里宮,登上出租馬車,馳到巴黎城外。費爾森親自擔(dān)任馬夫。出逃失敗,費爾森又冒著生命危險,再闖推勒里宮,和國王王后一起密議,商討新的營救計劃,在王后臥室里和她單獨待了一個夜晚??梢韵胂螅@對戀人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一直到國王被處死之后,王后被囚禁在重點把守的塔樓之中,遠(yuǎn)在國外的費爾森也沒有放棄營救王后的努力。王后被殺之后,費爾森對王后的緬懷并未終止。

保王黨人不愿承認(rèn)費爾森和王后的親密關(guān)系,無法想象一個圣潔的殉道者王后竟然會有一個情夫。費爾森家族的后人也羞于承認(rèn)這段戀情,不惜涂改甚至銷毀費爾森的日記和王后給他的書信。殊不知這些動了手腳的地方正好欲蓋彌彰地暴露了他們兩人之間的真情和實情。茨威格特意舉出一封為編選者忽視的抄件,在信件的末尾寫著:“別了,一切男人當(dāng)中最深愛我的,和我最深愛的男人?!贝耐駥懙溃骸耙粋€王后這樣勇敢,這樣超乎習(xí)俗地稱呼一個男人,毫無疑問,早已把她繾綣柔情的最后證明交給了他?!?/p>

這位游戲一生的王后竟然還有一個情人,至死不渝地懷著深情思念著她。這也足以使這不幸的女人在臨終之時感到慰藉。

所以漢斯·阿克瑟爾·封·費爾森是王后生平埋得最深的秘密。沒有他的存在,許多歷史事件便不可能發(fā)生。茨威格不惜用感情濃重的筆觸,介紹這兩個人的幾乎可說是匪夷所思的戀愛,把它稱之為“一出心靈的戲劇被公之于眾,內(nèi)容精彩絕倫、險象環(huán)生,一曲牧歌,一半發(fā)生在宮廷的陰影之中,一半已籠罩著斷頭機的陰影,是那種震撼人心的長篇小說中的一部,這樣難以置信,只有歷史自己才敢于命筆撰寫:兩個人在火燒火燎的戀情之中彼此委身,迫于義務(wù)和謹(jǐn)慎,極為膽戰(zhàn)心驚地把他們的秘密嚴(yán)加隱瞞,一再被迫分離,又從渺若星空的兩個世界彼此苦苦尋覓,一個是法蘭西王國的王后,另一個則是北國陌生的小容克貴族。在這兩個人的命運當(dāng)中橫亙著一個正在崩塌的世界,一個世界末日般不祥的時代——一頁熊熊燃燒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從這些半已抹去,殘缺不全的暗號和密碼當(dāng)中,只能逐漸參透這些事件的整個真實情況,這段歷史才更加顯得激動人心”。

革命和革命派

法國革命終于摧毀了暴政,砸爛了舊制度,開啟了新時代。一向被人輕視的第三等級獲得自由平等的權(quán)利,法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令人歡欣鼓舞的變化?!白杂?、平等、博愛”的口號,《人權(quán)宣言》的內(nèi)容迅速傳到歐洲各國。

這個革命受到歐美進步人士的熱烈歡迎。革命政府宣布華盛頓、克洛卜斯托克和席勒等人為法蘭西共和國的榮譽公民。黑格爾、謝林和荷爾德林聽到法國革命的消息,在圖賓根種下自由之樹,圍著自由之樹歡呼舞蹈。席勒甚至一度打算舉家遷往法國,足見法國革命如何深得人心。

然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派是個復(fù)雜的概念。茨威格對他們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革命派的成分十分復(fù)雜??偟恼f來,是兩種人。明顯地區(qū)分為兩種典型:出于理想主義的革命者和出于怨恨憤懣的革命者。理想主義者,希望以市民階級的統(tǒng)治取代貴族階級的統(tǒng)治,用自由、平等、博愛取代千年王權(quán),一心想把群眾提升到他們自己的水平,提高群眾的教育文化、自由和生活方式。國民議會中占多數(shù)的吉倫特黨人和雅各賓黨人中的一部分便是如此。

另外一種是長期以來日子過得不好的革命者,他們想對那些日子過得更好的人進行復(fù)仇,試圖把他們新的權(quán)力發(fā)泄在從前有權(quán)有勢者身上。他們投機革命,提出極左的口號蠱惑人心,希冀奪得更大的權(quán)利,因為權(quán)利就意味著利益。”

這樣一種狀況,自然會引起革命派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的紛爭。

果然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革命政府以“自由”的名義,把原來在革命政府中掌權(quán)的溫和派革命者吉倫特黨人羅蘭夫人等送上斷頭臺。羅蘭夫人在臨行前說出了一句令人震驚的名言:“啊,自由,以你的名義犯下了多少罪行!”1792年9月,擔(dān)任司法部長的丹東,大開殺戒,制造九月恐怖,殺人無數(shù)。

受到法國革命威脅的歐洲各國迅速組織起反法聯(lián)盟,企圖一舉撲滅法國革命的烈火,聯(lián)軍直逼法國國境。法國的革命軍隊初戰(zhàn)失敗,旺代和里昂的保王黨先后起義。內(nèi)憂外患交相逼近,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危在旦夕。于是巴黎和全國群情激憤,慷慨悲歌,熱血沸騰。革命派中的激進分子越來越偏激,越來越嗜血。斷頭機不停地運轉(zhuǎn),亂葬岡里無名尸體堆積如山,不計其數(shù)的無辜百姓紛紛成為恐怖行動的犧牲品。

其實革命派也并不是非要把國王夫婦置于死地不可。就是在這種群眾歇斯底里大發(fā)作的情況下,1792年12月,開庭審訊路易十六。1793年1月16日,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國王的命運,革命派本來只求廢黜國王便算達(dá)到目的,大部分溫和派吉倫特黨人,前一天還決定不殺國王,在公開表態(tài)時,懾于激進派的壓力和民眾的激烈情緒,此時迫于形勢也紛紛主張?zhí)幩绹酢?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處死刑。

然而保王黨營救王后的計劃并未中止,而且每次都險些成功。革命派當(dāng)中的激進分子便對王后嚴(yán)加防范。保王黨的營救之所以還有可能,都是因為革命者內(nèi)部受賄的人員充當(dāng)內(nèi)應(yīng)。這些貌似革命的激進分子經(jīng)不起金錢的誘惑,其實都已開始腐化、墮落。

負(fù)責(zé)照管國王全家的,是這批滿懷怨恨的革命者當(dāng)中最為惡劣的人物埃貝爾。最為高貴、最有頭腦的革命者羅伯斯庇爾,卡米耶·德穆蘭,圣·鞠斯特早就看出這個極端齷齪的拙劣文痞,是玷污革命榮譽的一個膿瘡,他貪污受賄,位居要津,拼命斂財。正如圣·鞠斯特所說:“就像只爬行動物,根據(jù)時代的陰晴和危險的情況,變換著自己的顏色?!?/p>

這樣的變色龍在法國大革命中并非個別現(xiàn)象。三朝元老、警察大臣富歇,自動還俗的天主教主教,歷屆政府的外交大臣塔勒朗,都是這一大變動時代的典型產(chǎn)物。

備受凌辱的死囚 悲劇的女主人公

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這位奧地利幼稚嬌嫩的小公主,在奢華無比的凡爾賽宮里,從太子妃變成王后,為萬眾艷羨,為全國仰慕,過著昏天黑地的奢華靡費的生活十五年之久。直到二十九歲,巴士底獄攻陷,涌向凡爾賽的民眾吶喊、怒吼,一直攻進王后的寢宮,被殺害的近衛(wèi)軍的頭顱在長矛尖上搖晃,王后這才感到命運的壓力,開始奮起反抗,與此前判若兩人。一向慵懶成性、貪圖安樂的年輕女子,毅然決然地接受挑戰(zhàn)。國王遲鈍,逆來順受,王后便挺身而出,變得出奇地勤奮好學(xué),沒有秘書,沒有助手,一切都親力親為。和外界通信,接見來賓,制訂計劃,向外國發(fā)出呼吁,謀求外援,想方設(shè)法麻痹敵人,千方百計想奪回她丈夫和兒子即將遭到褫奪的權(quán)力。出逃失敗,王室的境遇更加困難。但是王后并不氣餒。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生前,當(dāng)女兒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未能很好地接受母親的諄諄教導(dǎo),此時她卻以女皇為榜樣,臨危不亂,臨危不懼。以后命運的打擊越來越沉重,國王被廢黜,成為囚犯,旋即被處以死刑。國民公會繼續(xù)囚禁遭到廢黜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把她當(dāng)作人質(zhì)??墒菉W地利皇帝并無通過交換俘虜,接回這位奧地利的公主之意。而保王黨營救廢后的行動一再發(fā)生,于是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被移囚關(guān)押死囚的貢西哀爾杰里監(jiān)獄。無恥文痞埃伯爾以革命政府的名義,對于王后這個孑然一身的女子施加完全沒有必要的非人道待遇,仿佛不如此便無以表示自己革命意志的堅定。他把不到十歲的王儲和年僅十五歲的公主,全都從王后身邊奪去,讓一個半文盲鞋匠西蒙充當(dāng)王儲的導(dǎo)師,旨在把這幼童教育成一個沒有教養(yǎng)沒有文化的粗人。革命法庭準(zhǔn)備對王后進行審判,埃貝爾羅織了大量的罪行,想出無恥之尤的亂倫罪,促使王儲親自出面控告生母,最后甚至命令一個憲兵待在王后的囚室里,監(jiān)視她的一舉一動,連王后臨刑前更衣都必須在憲兵的親眼監(jiān)視之下進行。這位奧地利的公主經(jīng)受嚴(yán)峻的考驗,才悟出“只有在不幸之中,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誰”的道理,失去了王冠,恢復(fù)了人的價值。無論是在囚室里,法庭上,面對看守,面對法官,甚至面對親生兒子在埃貝爾之流教唆下和她對簿公堂,她都表現(xiàn)出人的尊嚴(yán)和才智,以她父母和列祖列宗的榜樣,極力保持鎮(zhèn)定,不失尊嚴(yán),接受命運的打擊。作為王后,她是失敗者;作為人,她變成了一出悲劇的主人公。

茨威格在本書中不想對路易十六的統(tǒng)治和法國革命爆發(fā)的原因詳加闡述,只是借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一生來表達(dá)他自己的觀點,用來激起讀者的聯(lián)想,認(rèn)清自己所處的時代。他描寫的是十八世紀(jì)的政治家,勾勒的卻是當(dāng)代政治家的眾生相。政治在他們手里,直如紙牌。人人都想欺騙別人,以卑鄙無恥的陰謀詭計為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二十世紀(jì)二三十年代的德國,各種政治力量互相角逐。德國社會民主黨,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競相爭奪人民的擁戴。最無恥的自然是納粹。納粹(Nazi)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的縮寫(NSDAP)。這批政治騙子也以革命者的面貌出現(xiàn),在社會主義深入人心,工人階級勢力強大的德國,盜用這些鏗鏘有力的字眼來作為他們罪惡匪幫的稱號,借以欺騙群眾。幾年來,希特勒向各方面作出許多允諾,使各黨派重要的代表性人物紛紛受騙上當(dāng)。他們都以為,可以利用這個無名小卒的神秘力量達(dá)到自己的目的。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的保王分子,原來國防軍的軍官都視希特勒為“自己人”??尚Φ氖牵乱庵久褡迦嗣顸h的首領(lǐng)胡根貝爾格[1],自恃和希特勒有秘密協(xié)定,十拿九穩(wěn)將在希特勒內(nèi)閣里獲得最重要的席位。這位自作聰明的政客想利用別人,卻為別人所利用。他實際上在為希特勒上臺效犬馬之勞,卻還白日做夢以為希特勒在幫他飛黃騰達(dá)。這樣愚蠢的騙子又何止胡根貝爾格一人?日后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領(lǐng)袖之一的丘吉爾,在他1935年發(fā)表的《當(dāng)代偉人》一書中,也誤判希特勒為當(dāng)代偉人之一。

關(guān)于這部傳記,弗洛伊德曾經(jīng)給予高度評價。茨威格的這位亦師亦友的前輩心理學(xué)家,幾乎讀過茨威格所有的作品。他認(rèn)為茨威格的這部傳記超過了他以往寫作的所有傳記?!案兄x您的慷慨,我現(xiàn)在幾乎拜讀了您所有的大作。關(guān)于人和命運的各種描繪,我不由自主地想說,我覺得它們當(dāng)中沒有一部像最近這本關(guān)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傳記這樣令人信服,感人至深,并且很可能和那如此難以把握,可又無法替代的歷史真實如此的吻合。”(1932年10月20日致茨威格信)不僅如此,他對茨威格的風(fēng)格也極為贊賞:“便是那充分成熟,擺脫了某種激越夸張的語言,以及描述僅限于最貼近最必要的事物的手法,也證明是大師的手筆?!?/p>

翻譯這本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傳記,我獲益良多。在此書即將面世的時候,我要感謝國內(nèi)外的朋友們:我的同窗好友,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的羅新璋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xué)的卡琳·莫瑟爾·封·費爾塞克博士(Frau Doktor Karin Moser von Filseck),德國洪堡基金會的卡佳·施密特女士(Frau Katja Schmidt),熱情地幫我解答翻譯中遇到的問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的領(lǐng)導(dǎo)肖麗媛女士和編輯部主任歐陽韜先生一如既往,熱情而持久地對我鼓勵和支持。我的合作者曲耀君女士,不僅把我六百多頁的手稿和兩次修改稿打進電腦,還幫我查找了許多人名和事件的出處,保證了譯文完稿的速度。

但愿茨威格的中國朋友能夠喜歡這部譯作。

張玉書

2016年12月9日

下花園


[1] 阿爾弗雷德·胡根貝爾格(1865—1951),德國工業(yè)家,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政治家,德意志民族人民黨(DNVP)右翼領(lǐng)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