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xiāng)子
送述古〔1〕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2〕,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w路晚風輕。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3〕。秋雨晴時淚不晴。
【注釋】
〔1〕述古,即陳襄。見前《江神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注釋〔1〕。
〔2〕臨平山上塔:塔名普同,在臨平鎮(zhèn)西臨平山巔。宋蔡京父準此。山似駝形,負重能行,故作塔山頂。約建于五代,毀于元末。
〔3〕熒熒:微光閃爍貌。潘岳《悼亡賦》:“燈熒熒兮如故,帷飄飄兮若存?!?/p>
【評析】
本篇為送別陳襄離任而作。蘇軾時任杭州通判,陳襄是杭州知府,是蘇軾的上司兼同事,也是老友。
首句“回首亂山橫”,五字將蒼茫闊大的背景直送而出,看似簡單,然奇崛異常,為后文送別拓開空間?!罢l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承上以“無我之境”反襯心緒的蒼涼無著,筆妙而情深。下片寫送行歸來,至“一枕初寒夢不成”句仍隱忍不發(fā),未有一字言及離愁別苦。但到煞拍三句,傷感忽如潮水般襲來,全詞在“秋雨晴時淚不晴”的坌(bèn)涌淚花中達到高潮。
東坡詞工于發(fā)端,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做堆”、“大江東去”、“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等,本篇首二句亦然。這些發(fā)端語皆由景入情,具強大氣場。其實豈止東坡,過去的名家大抵如此?;蛎麨椤氨扰d”,說穿了也很簡單,不過就是將眼前看到的直接說出,“我手寫我口”,“辭達而已”。環(huán)境決定語境,古詩詞中常有回望、回首、遠眺之類的大視角,蓋因過去沒有現(xiàn)代大都市和高科技,但視野廣闊,心靈的自由度更大,當然更易于產(chǎn)生那種孑然立于天地的蒼茫感慨。
古代是純天然的年代。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非此即彼,觸處皆是,浸潤著人的感官世界。晴夜推門,能看到“天淡銀河垂地”;深秋早醒,聽見“露寒人遠雞相應”;黃昏時分,眼里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曉來雨過,耳邊是“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人類在本質(zhì)上是依戀自然的,除了有人類學意義上的神秘遺傳基因,更因為大自然的萬千氣象永遠無法復制??照{(diào)制冷怎敵“清風拂山崗”,霓虹燈又怎么美得過晚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