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221—前206)
白起遷陰密
張新民 于凌鵬
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郿(今陜西眉縣東)人。白起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等數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設置南郡,楚被迫東徙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三十四年,白起擊破趙、魏聯軍于華陽(今河南鄭州南),斬首十五萬。四十七年長平之戰(zhàn),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余萬。戰(zhàn)后,白起主張乘勝進軍,攻破趙國,但因秦相范雎妒其大功,終許韓、趙割地求和而罷兵。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
四十九年,秦發(fā)兵圍邯鄲失利,秦王親命白起出任圍邯鄲的主將。白起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zhàn)機,此次圍邯鄲必無功而敗,遂托病不行。昭王一再要求白起為攻趙主將,白起拒絕出戰(zhàn)。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所率秦軍敗績。當時白起病愈,但他仍拒絕出征。
由于多次抗拒王命,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月,白起被免去武安君的爵號,貶為平民,遷往陰密(今甘肅靈臺縣百里鎮(zhèn))。白起因病,滯留咸陽未遷。昭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白起被剝奪軍權之后,在咸陽三月不行,軍中高級將領多為魏冉和白起所提拔重用的舊部,對此忿忿不平,競相慰問,紛紛致金。白起門客甚眾,多為慷慨就義之士,倡言反意,白起不置可否。且其舊將不聽朝廷調遣,引起了秦昭王的極大恐慌。同時,由于白起和魏冉交厚,二人先后掌握秦國的軍權,都是宣太后的追隨者,這對違反諾言想把君位傳給自己兒子的昭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在昭王朝的絕大多數時間里,是宣太后主持大局,魏冉輔政,并且定下了兄終弟及的約定。在昭王的幾次主動示好后,白起都沒有明確的歸服態(tài)度。這讓政權不穩(wěn)的昭王更加擔憂,被迫冒著兵變的危險先發(fā)制人,驅除白起。
白起出咸陽,至杜郵(今陜西咸陽東北的麟游縣),突遇昭王使者軍,賜之以昭王之劍,令其自裁。白起拔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么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zhàn),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白起的家人和部下就地將其埋葬,繼續(xù)向陰密進發(fā),最后在陰密居住下來,繁衍生息。至今在靈臺縣的百里鄉(xiāng)、星火鄉(xiāng),還有許多白姓的人家,他們都說是白起的后裔。
參考資料:
1.田志義主編《靈臺史話》(2007年甘肅文化出版社)
2.朱建堂著《靈臺史話》(2001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3.〔漢〕劉向《戰(zhàn)國策》(2004年5月1日華夏出版社出版)
4.〔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