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土行孫娶親:陰差陽錯還是兩情相悅?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
人與人之間的相戀相守,據(jù)說是上天早已預(yù)定好了的事情,至少上面席慕容的詩句中是這樣認為的。在《封神演義》中,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婚姻,姜子牙也是這樣認為的。
在《封神演義》中,是土行孫是一位擅長“土遁”絕技也叫“地行術(shù)”的侏儒。土行孫身高不過四尺,非常靈活,只要碰著一點點土,他就可以在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馬上鉆入地下,在地下快速潛行而不被人發(fā)覺,就像魚兒游進大海一樣。他是玉虛十二仙之一俱留孫的大弟子,因而有較高的本領(lǐng),沒有人可以破解。
土行孫在《封神演義》中一開始被石磯所利用,想盡各種辦法對付姜子牙和周軍。但后來土行孫終于看清了石磯以及申公豹的種種劣行和險惡用心,所以轉(zhuǎn)而投靠西岐,并且在姜子牙的撮合之下,與鄧嬋玉最終結(jié)為百年之好,實現(xiàn)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但是土行孫結(jié)婚之后,仍然比較好色,所以他并不像《白雪公主》中的七個小矮人那么招人喜歡。
說起土行孫與鄧嬋玉的姻緣,就不得不提起土行孫的種種風(fēng)流往事?!斗馍裱萘x》里寫道,土行孫為了能夠早日迎娶鄧嬋玉,就在別人的慫恿鼓舞下,趁夜?jié)撊氲轿麽臓I房,準備行刺武王和姜子牙。在茫茫黑夜當(dāng)中,土行孫割掉了正處于酣睡中的“武王”的頭,心中竊喜,自以為已經(jīng)大功告成,馬上就能見到如花似玉的鄧嬋玉。卻殊不知這個“武王”并不是真的武王,而是楊戩利用自己的法術(shù)變化的。后來楊戩又施展同樣的法術(shù),把自己變成嬌嬌怯怯,千嬌百媚的武王妃子。土行孫是個好色之徒,見到此種美人,頓時色心驟起,心生歹意,竟欲強奸。楊戩趁機活捉了光著全身的土行孫,但終究被他利用自己的遁地術(shù)給逃脫。
盡管如此,歷盡千辛萬難,土行孫還是成功地將鄧玉嬋給“拿下”?!斗馍裱萘x》花了不少的筆墨來描寫土行孫強逼嬋玉入洞房的場景,這在整部書中都算是少見的。我們現(xiàn)在很難知道,當(dāng)這位美艷如花、嬌滴滴的嬋玉被土行孫這個長得奇丑無比的侏儒霸占之后,內(nèi)心充滿了怎樣的反抗和掙扎。她是否愿意就這么心甘情愿地與土行孫長相廝守,白頭到老?所有的答案,我們都將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倒是完全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嬋玉的婚姻不由她做主,她一生都無法與自己相愛的人共同度過,哪怕僅僅只是一天。
這或許就是古代女子的悲哀吧!
土行孫和鄧嬋玉的婚姻到底算是幸抑或不幸,或許只有嬋玉自己知道了。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如果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的話,土行孫絕對是個好色鬼,說好聽一點就是登徒子。不但人品有問題,長相上面實在也難以說得過去,而且還是個侏儒,如果用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個已經(jīng)被人用得很俗的比喻來說的話,嬋玉在嫁給土行孫的那天,她的命運仿佛就是天鵝不幸在落地的時候被癩蛤蟆給一口咬住了一樣。更為可恨的是姜子牙,表面上是打著上天的名義,其實有可能是為了留住和利用土行孫,活生生從中作梗將鄧嬋玉這朵鮮花給插到了牛糞上。
但人的命運有時候也很難講,當(dāng)鮮花被插到牛糞上的時候,或許也會因禍得福,因為靠著肥沃的營養(yǎng),說不定會比其他話開得更為嬌艷。所以,土行孫后來為武周立下了汗馬功勞,屢建奇功,被武王和姜子牙所賞識,當(dāng)然也為后人稱道。在那樣一個講究妻以夫貴的年代,鄧嬋玉的內(nèi)心或許比別人更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誰又能知道呢?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無論是精衛(wèi)還是土行孫,他們都屬于神怪一類。這些神怪們大多性格突出、善惡分明、恩怨分明,他們都是以神話的方式,把老百姓心中所想所怨的復(fù)雜感情,給表現(xiàn)出來。但比較遺憾的是,這些故事的收場,多數(shù)都是悲劇。例如,《白娘子傳奇》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就是可愛的白蛇,被法海和尚壓在雷峰塔下,不能與自己相愛的人相見。原因就是人與精靈來自不同的世界,因而就不能長相廝守,這樣的結(jié)局總是讓現(xiàn)代人人感慨萬千。
土行孫與鄧嬋玉的結(jié)局也同樣如此,土行孫為西岐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不幸最后卻被張奎所殺,他的老婆鄧嬋玉為了給土行孫報仇,也戰(zhàn)死在沙場。在《封神演義》原著第“八十二回”中是這樣描述的:
話說張奎一日來至澠池縣,夫妻相見,將殺死土行孫一事說了一遍,夫妻大喜,隨把土行孫的首級號令在城上。只見周營中探馬見澠池縣里號令出頭來,近前看時,卻是土行孫首級,忙報入中軍:“啟元帥:澠池縣城上號令了土行孫首級,不知何故,請令定奪。”子牙曰:“他往夾龍山去了,不在行營,又未出陣,如何被害?”子牙掐指一算,拍案大呼曰:“土行孫死于無辜,是吾之過也!”子牙甚是傷感。不意帳后驚動了鄧嬋玉,聞知丈夫已死,哭上帳來,“愿與夫主報仇!”子牙曰:“你還斟酌,不可造次?!编噵扔衲抢锟献?,啼泣上馬,來至城下,只叫:“張奎出來見我!”哨馬報入城中:“有女將搦戰(zhàn)?!备咛m英曰:“這賤人!我正欲報一石之恨,今日合該死于此地!”高蘭英上馬提刀,先將一紅葫蘆執(zhí)在手中,放出四十九根太陽神針,先在城里提出。鄧嬋玉只聽得馬響,二目被神針射住,觀看不明,早被高蘭英手起一刀,揮于馬下,可憐!
可憐的不僅僅是鄧嬋玉,同樣還有土行孫吧,一對歷經(jīng)千辛萬難結(jié)成的歡喜冤家,就這樣一同踏上了黃泉路。
由此可見,在土行孫與鄧嬋玉成婚之初,或許兩人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真情實感,至少鄧嬋玉對土行孫抱有很多的不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二人日久生情,鄧嬋玉也就逐漸認可和接受了土行孫,并漸漸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直至最后聽說土行孫戰(zhàn)死疆場的時候,她也為土行孫殉情而死。
或許在鄧嬋玉看來,土行孫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但卻是世界上對她最好的男人。
讀完鄧嬋玉與土行孫的愛情故事后,我們腦海中不由地浮現(xiàn)出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的一句經(jīng)典名言: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