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洲曲

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詩 作者:陳引馳 著


西洲曲

南朝樂府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1]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2]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3]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4]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5]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6]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7]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8]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注釋】

[1]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說,女子見到梅花又開了,回憶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給在江北的情人。江北,當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2]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

[3]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憐”,愛。

[4]蓮心:和“憐心”諧音,即憐愛之心。

[5]望飛鴻:這里暗含有望書信的意思。因為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傳說。

[6]青樓:漆成青色的樓。唐朝以前的詩中一般用來指女子的住處。

[7]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卷簾眺望,只看見高高的天空和不斷蕩漾著的碧波的江水。海水,這里指浩蕩的江水。

[8]海水夢悠悠:夢境像江水一樣悠長。

【賞析】

這是一個愛情故事,雖然我們不知道故事的經過,不知道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但這個故事一定和“西洲”有關。故事中的男子去了“江北”,因而才有了女子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而全詩也就由此展開。

相思之情貫穿全詩始終,但詩中的地點和時間卻在不斷轉換,仿佛若干組鏡頭剪輯拼接而成。每一組鏡頭都不離女子的行蹤,轉換自然流暢,畫面優(yōu)美生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的“蒙太奇”手法——

第一組鏡頭:重游西洲。全詩一共十六聯三十二句,前四聯構成一組鏡頭。第一個鏡頭是女子重游西洲,折梅寄北;第二個鏡頭呈現了女子的形象,雖然沒有直接展示女子的容貌,但是從“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清麗可愛的江南女兒;第三個鏡頭則從西洲轉到了女子的居處環(huán)境。同時從這三個鏡頭中的物象也能看出季節(jié)的轉換:“折梅”是在初春,穿“單衫”大約已到春夏之交,“伯勞”是一種鳥,仲夏始鳴,喜歡單棲,這一方面用來表示季節(jié),一方面也暗示了女子孤單的處境。

第二組鏡頭:南塘采蓮。從第五聯到第十聯,亦有三個鏡頭。第一個鏡頭是女子推門而出,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心上人突然而至的她,臉上自然浮現出失望的神色;第二個鏡頭是女子乘船進入荷花叢中,紅艷艷的荷花高高立出水面,遮沒了女子的身影;第三個鏡頭是荷花已謝,女子在采摘蓮蓬,時而俯首,時而仰望。這三個鏡頭貫穿了整個秋天,“蓮花過人頭”是早秋,“弄蓮子”是在仲秋,“鴻飛滿西洲”已是深秋景象。這一組鏡頭中女子的動作或弄蓮子或望飛鴻,都在傳達著對心上人的深深的思戀之情。“蓮子”諧音“憐子”,即“愛你”之意;“蓮心徹底紅”則象征著愛情的忠貞;“望飛鴻”的目的是期待著“鴻雁傳書”,然而卻沒有傳來心上人的音訊。

第三組鏡頭:登樓遠眺。從第十一聯到第十四聯,由兩個鏡頭構成。第一個鏡頭是近景,女子登樓遠眺,終日徘徊,終日思念;第二個鏡頭是遠景,江水滔滔,天地闊遠,心上人似遠在天涯。

第四組鏡頭:夢縈西洲。最后兩聯,組成最后兩個鏡頭。女子帶著無盡的思念與愁緒入眠,她相信心上人也會同她一樣愁緒滿懷,也在深深地思念著她;“吹夢到西洲”,不僅是希望吹她的夢到西洲,也是希望吹他的夢到西洲。這最后一個鏡頭,需要讀者自己的想象來完成:夢中,她一定能在西洲與心上人相會。

纏綿不盡,婉轉而又含蓄,正是古時江南女子的情與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