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歌與楚辭

中國詩體流變 作者:程毅中 著


楚歌與楚辭

楚辭是中國第一個大詩人屈原在楚民歌的基礎(chǔ)上加工創(chuàng)造的。他的作品豐富多彩,富有獨(dú)創(chuàng)性。根據(jù)多數(shù)文學(xué)史家的研究,都認(rèn)為楚辭是采用了當(dāng)時南方的楚歌體,又加以改造變化而建立的一種新詩體?!毒鸥琛肥亲罱咏诔璧淖髌?,它是屈原改編的還是創(chuàng)作的,是屈原早期的還是晚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連是不是屈原的作品還有人懷疑??墒乔闹鳈?quán)是推翻不了的,因為懷疑派的理由并不充足。從《九歌》的內(nèi)容看,的確帶有更多民歌的情調(diào)和手法,也注入了許多祭神樂歌的神話色彩,但《九歌》和屈原其他作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是一致的,而且在用詞造語上也有不少相同之處(參看游國恩先生《屈原》,中華書局,1980,52頁)。

楚歌最顯著的特點(diǎn)是多用“兮”字,這一點(diǎn)并不是楚民族所特有的,《詩經(jīng)》里已經(jīng)有不少用“兮”字的詩句,但是都用在句末。當(dāng)時南方流行的詩歌則把“兮”字用在句中。如《孟子·離婁》里記載的《孺子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據(jù)說是孔子聽一個小孩唱的,那就應(yīng)該在屈原之前二百年左右。這兩句歌辭又見于傳為屈原所作的《漁父》。盡管作者是誰還難以肯定,但作為先秦時流傳于楚國的民歌是基本可信的?!墩撜Z·微子》載有楚狂接輿的歌: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史記》有“兮”字),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它也是較早的楚歌,但和《孺子歌》的句式稍有不同?!缎滦颉す?jié)士》記載徐人為延陵季子所作的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這也是較早的詩歌。徐國也屬于南方地區(qū)。

《說苑·善說》載有一首《越人歌》,是楚國貴族鄂君子皙聽了越歌,因為不懂,叫人用楚語翻譯過來的,于是就采用了楚歌體?!对饺烁琛返淖g文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首歌更接近于楚辭了,尤其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兩句,與《九歌·湘夫人》的“沅有#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兩句,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楚歌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節(jié)奏和新的句型,與國風(fēng)體是迥然不同的。而《九歌》則最后完成了新詩體的建設(shè)。

屈原的作品本來并沒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只有《橘頌》題中有“頌”字,說明它屬于頌體?!毒鸥琛愤@個名稱可能是早有的,因為《離騷》里也提到“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是夏代就有的樂章,所以屈原用來作為一組祭歌的總名。到了漢代,才有楚辭的名稱,專指屈原《離騷》、《九章》之類的文體。《史記·屈原列傳》說:“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边€沒有說“楚辭”。倒是在《酷吏列傳》中提到:“莊助使人言(朱)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薄稘h書·地理志》又說:

漢興,高祖王兄之子濞于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yán)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yán)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fā),故世傳楚辭。

據(j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朱買臣傳》等文獻(xiàn)記載,開始是靠近楚地的諸侯王欣賞楚辭,招致了一些會寫楚辭的文人賓客。隨后,是漢武帝也賞識能作楚辭的朱買臣及擅寫辭賦的司馬相如等人。以后,漢宣帝又征召了一位能誦讀楚辭的九江被公(見《漢書·王褒傳》)。由于帝王的提倡,楚辭盛行一時。但這時楚辭又發(fā)展為賦。后人把這類作品統(tǒng)稱之為賦,如《漢書·藝文志》就把屈原作品歸入賦類。東漢人王逸把屈原和其他人的辭體作品編成一集,書名還叫作《楚辭》,后人把這種文體稱為楚辭體或騷體,以有別于后世的賦。宋代人黃伯思在《東觀馀論》卷下《校定楚詞序》中曾作解釋:

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jì)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解釋。然而他只解釋了一個“楚”字,并沒有解釋“辭”字。為什么稱之為辭(詞)而不稱為歌?為什么楚辭又稱作賦?為什么屈原以前沒有楚辭,王逸以后就沒有人再把自己的作品稱為楚辭呢?這些問題很值得研究。楚辭只是一種過渡形式,體制還沒有完全固定。即使屈原一個人的作品,也有很多類型,很難說哪一種是標(biāo)準(zhǔn)的楚辭。當(dāng)然,后世很多人把楚辭統(tǒng)稱為“離騷”或騷體,那就應(yīng)該說《離騷》才是楚辭的代表作。

現(xiàn)在就以屈原作品為例,分別開來看。

(一)以四言為主的作品有《天問》、《招魂》和《九章·橘頌》。如《天問》開頭一段: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它和《周南·關(guān)雎》詩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等句式基本相似,只是采取了提問的方式。更可以作為比較的是《九章·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nèi)白,類可任兮。紛踨宜缊,脩而不丑兮。

這篇頌基本上是整齊的四言句,在這一段里只有兩句是五個字。偶句句末用“兮”字,“兮”字上面那個字是韻腳,四句一換韻。這種句式和《召南·有梅》約略相似:

有梅,其實(shí)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也可以和《王風(fēng)·采葛》、《陳風(fēng)·月出》、《魏風(fēng)·十畝之間》等詩(見前)相比較。詩句以四言為主,也夾雜了三言或五言。如果拿“兮”字作為一個停頓的符號,那么可以說“兮”字是放在有韻句的末尾的。除了《橘頌》,還有《涉江》、《抽思》、《懷沙》的亂辭也是如此。從這方面看,和《詩經(jīng)》里的作品體制還沒有多大差別。但是屈原作品富于個性,善于變化,都不再用分章疊句的方式。《橘頌》的篇幅也比一般風(fēng)詩長了。

(二)以六言、七言為主的是《九歌》。其中雜有一部分五言句,“兮”字放在句中。如《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脩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以六言為主的如《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

《九歌》中這一種句式最多。還有全篇七言的是《山鬼》和《國殤》。如:

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疑有脫句)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鳴。

風(fēng)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山鬼》)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詄兮擊鳴鼓。(《國殤》)

《九歌》里的詩都是“兮”字用在句中,隔句用韻或每句用韻。五言是上二下二,六言是上三下二,七言是上三下三,中間加上一個“兮”字。應(yīng)該說,這是標(biāo)準(zhǔn)的楚歌格式,比之《孺子歌》、《越人歌》,不但篇幅擴(kuò)大,而且句型也更整齊了。尤其是《山鬼》、《國殤》,格式非常嚴(yán)整,顯然出于詩人的精心結(jié)構(gòu),而不是即興式的歌謠了。

(三)《離騷》和《九章》中的大部分作品是所謂騷體的標(biāo)準(zhǔn)格式。先引兩段原文來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元·張渥《九歌圖·山鬼》

元·張渥《九歌圖·國殤》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jì)乎江湘。(《涉江》)

一般人都認(rèn)為這種騷體詩是兩句一韻,只有奇數(shù)句才加“兮”字。那么大體上是六個字左右一句,兩句中間插上一個“兮”字。但也有人認(rèn)為這應(yīng)該算作一句一韻,句中用一個“兮”字,上下對稱,使太長的句子在半句上可以換一口氣。它和《九歌》的句式相同,不過句子卻延長了(參考林庚先生《楚辭里“兮”字的性質(zhì)》、《從楚辭的斷句說到<涉江>》兩文,載《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101—119頁)。也就是說,騷體詩是每句用韻的,像“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一個十三字的長句。這兩種讀法似乎都可以通,但也都會遇上困難,特別是《涉江》這一篇句法有些特別,在長句中夾上了“被明月兮佩寶璐”、“登昆侖兮食玉英”幾個短句,好像是一個獨(dú)立的句子;而“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又像是兩個短句。因此林庚先生認(rèn)為這里有錯簡,應(yīng)該把下面“接輿髡首兮桑扈粃行”一句移上來,才能解釋通。這是一種獨(dú)到的見解。不管怎么說,楚辭的句式變化很多,“兮”字是不是一個斷句的憑藉,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明它的體制還沒有固定,正處在發(fā)展變化的階段。

這里只提出幾點(diǎn)不成熟的意見:

第一,楚辭的體制是靈活多樣的。這種詩體的發(fā)展過程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可是從前后有關(guān)資料看,像《橘頌》那樣的四言詩大概和《詩經(jīng)》里的風(fēng)詩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離騷》這樣的長詩則是后來漢賦的先聲。從這一點(diǎn)看,騷體在去掉了“兮”字之后,就確立為兩句一韻的漢賦了。所以還不能斷定楚辭一概都是“兮”字在句中的長句。

第二,從楚歌的源流看,《九歌》是最接近民歌形式的。《孺子歌》、《越人歌》可能是楚歌的早期作品,但還存在一些疑問。一是《孺子歌》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實(shí)際上是兩個五言句,因為“清”和“纓”協(xié)韻,下句“濁”和“足”協(xié)韻也是如此。它和《九歌》中的句式有一定距離。二是《越人歌》首見于《說苑》,時代不無可疑。而且它前面四句都是九個字以上的長句,只有后面兩句比較接近《九歌》。因此,它也可以說是在楚辭比較成熟以后的產(chǎn)物。

楚歌的特點(diǎn)之一是“兮”字用在句中,但句子的長短比較靈活,一般是每句押韻。像《離騷》那樣上下對稱的長句,可以分成兩句,可能是屈原的獨(dú)創(chuàng)。而“兮”字放在句中的楚歌則確是先秦歌謠的普遍模式。除了《孺子歌》、《越人歌》之外,還有見于《新序》的《徐人歌》,也不無疑問。但不妨拿約略同一時代的詩歌來印證。如見于《史記·伯夷列傳》的《采薇歌》,雖然不像是周初的作品,但很可能出于先秦的傳說,也把“兮”字放在句中,“兮”字前沒有韻: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當(dāng)然,像第三句那樣長的句子,就可以分成兩句了。又如見于《戰(zhàn)國策》的荊軻《易水歌》: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也和楚歌的體制相同。荊軻原是衛(wèi)國人,入燕后為太子丹刺秦王,臨行時餞別于易水之上。這首詩悲壯激越,已成為千古絕唱。后世人認(rèn)為是燕趙悲歌。此時已在楚亡之后,是不是楚歌已經(jīng)傳布到北方了呢?再看出于《戰(zhàn)國策》的馮□《彈鋏歌》: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句中的“乎”字和“兮”字的性質(zhì)相同,可見齊國的歌和楚歌也大同小異。

再拿漢初的楚歌來比較,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fēng)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只有三句,每句都用韻,句中加“兮”字,正是楚歌的代表作。

又如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四句,兩句一轉(zhuǎn)韻,不過后兩句都用“何”字為韻,不免有些粗率。

唐代詩人章碣曾說:“劉項元來不讀書?!睗h高祖和楚霸王未必讀過《九歌》,他們作歌時只是按照江東子弟們常唱的腔調(diào)配上自己吟詠性情的新辭,所以不能說楚歌是《九歌》影響下的產(chǎn)物,而前人所謂《九歌》來源于民歌的說法,還是比較合理的。

第三,楚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七言句,為七言詩的成立奠定了基礎(chǔ)?!百狻弊謴木淠┮频骄渲校窃婓w的一大變化。國風(fēng)體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基本上是兩字一頓的節(jié)奏。楚辭在句中加上了“兮”字,成為五言,如“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湘君》),也還是兩頓,因為“兮”字實(shí)際上算不上一個字。后漢秦嘉妻徐淑所作《答秦嘉詩》,全篇都是中間用“兮”字的五字句,也不能算五言詩。而七言句則不同,如“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fēng)兮載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少司命》),出現(xiàn)了三字節(jié)奏,就不能說是兩字一頓了。三字節(jié)奏的出現(xiàn),就為七言詩準(zhǔn)備了條件。楚歌體的七言句雖然還不能說是真正的七言詩,然而卻具備了七言詩的基礎(chǔ)——三字尾(或稱為三字腳)。楚歌體中的“兮”字是一個靈活的因素,可以算一個字,也可以不算一個字。大概可以唱成長音,也可唱成短音。如《大風(fēng)歌》的“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是一個七言句;“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八言句,然而三句的節(jié)奏相同,就因為后兩句的“兮”字可以不占一個字的地位,猶如詞曲中的襯字?!百狻弊衷谠娭屑热徊]有實(shí)義,省略了也無妨。如把《易水歌》改成:“風(fēng)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fù)還?!本涂梢运阕髌哐栽?。后出的詩歌頭一句用“兮”字,第二句不用,如張衡《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就很像后世的民歌:

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diǎn)紅燈。

可見“兮”字和今天民歌里常用的“來”字性質(zhì)差不多(參看林庚先生說)?!百狻弊挚赡芤埠汀皝怼弊忠粯?,在詩歌中逐漸讀成了輕聲。如果從輕聲再進(jìn)一步演變到消失,就成為兩個三言句子。如漢樂府里的句子:

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鐃歌·戰(zhàn)城南》)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平陵東》)

這種三三七的句式,是七言歌行中常見的。白居易的《新樂府》里也常運(yùn)用。至于中間加“兮”字的八言句,如“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那樣的句子,實(shí)際上就是上四下三的七言句了。整篇上四下三的有如烏孫公主的《悲愁歌》(見后)。這類詩歌形式上是八言,實(shí)際上“兮”字可以省略,就成為句句押韻的所謂柏梁體了。其中三字尾是最關(guān)鍵的因素。有了三字尾,上半截怎么變都可以成為詩的句式。三個字可以加“兮”字,四個字可以加也可以不加,兩個字就不能加“兮”字。上二下三的五言詩句式似乎和楚歌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但《孺子歌》里“滄浪之水清”和“可以濯我纓”,實(shí)際上是兩個押韻的五言句,也可以看作五言詩的淵源。所以楚歌對于后世詩體發(fā)展的歷史貢獻(xiàn),首先就應(yīng)該說是它確立了三字尾的節(jié)奏。至于漢代人所謂的賦,倒是它的變體。楚辭則是介于二者的過渡形態(tài)。

談了楚辭之后,不能不連帶談到賦。前人把屈原的作品稱作賦,至今還有人沿襲這個名稱(如郭沫若《屈原賦今譯》、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但至少《九歌》這樣的作品和賦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也有人把楚辭統(tǒng)稱為“騷”的,另立一類騷體(如《文心雕龍》里分立《辨騷》與《詮賦》兩篇)。實(shí)際上賦和楚辭確有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附帶在這里談?wù)劇?/p>

賦是詩歌的一種變體。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劉勰說:“然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文心雕龍·詮賦》)《漢書·藝文志》把賦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屈原等二十家,第二類是陸賈等二十一家,第三類是孫卿等十家,第四類是雜賦十二家。班固的分類標(biāo)準(zhǔn)不大明白,因為現(xiàn)存的作品不多了。我們就現(xiàn)存的作品看,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一)騷體。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漢代人模擬楚辭而作的如賈誼的《惜誓》、《吊屈原賦》、《鳥賦》,淮南小山的《招隱士》等?!兜跚x》命名為賦,文體實(shí)即騷體,如:

國其莫我知兮,獨(dú)壹郁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yuǎn)去。襲九淵之神龍兮,飣深潛以自珍。禯□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皛!

(二)駢體。漢代的大賦多數(shù)已經(jīng)走向駢偶化,到魏晉更進(jìn)一步發(fā)展為駢賦,后人或稱之為俳賦。這類賦的句式以四六言為主,大體上押韻,還保持著詩歌的特征。駢賦中四言句占優(yōu)勢,可能淵源出自《天問》、《招魂》,但上下兩句對仗的形式卻是從《九歌》、《離騷》變化而來的。如《湘君》里已有這樣的對仗: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jié)兮北渚。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錌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

《離騷》也有對仗的句子: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賦就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駢儷化,成為對仗整齊的四六句。例如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都有不少駢體的句子。這里先舉早期作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為例:

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郁,隆崇□肳;岑肶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云;罷池陂陁,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昆吾;玄厲,石碔

這還是較早的作品,格律不夠嚴(yán)密整齊。但已經(jīng)可以看出它以四言為主,排比對仗的句子增多了,和騷體有明顯的不同。后世的賦,就更為駢儷化,句和句、段和段之間都形成了整齊對稱的格式。如晉代左思的《蜀都賦》:

夫蜀都者,蓋兆基于上世,開國于中古。廓靈關(guān)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于是乎邛竹緣嶺,菌桂臨崖。旁挺龍目,側(cè)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jié)朱實(shí)之離離。迎隆冬而不凋,常曄曄以猗猗。

這類大賦篇幅太長,節(jié)引幾句,恐怕還很難顯示出它鋪張揚(yáng)厲的特色。唐代以后的律賦又是從這類賦發(fā)展而成。作為科舉考試的一個項目,律賦的要求更為嚴(yán)格,一般分七段或八段,還指定用哪幾個字押韻,甚至必須用指定的字作每段末一聯(lián)的韻腳。

(三)散文體。后世或稱之為文賦。這類賦大概起源于傳為屈原所作的《卜居》、《漁父》。宋玉的《風(fēng)賦》可為代表:

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fēng)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dāng)之,曰:“快哉此風(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dú)大王之風(fēng)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fēng)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dú)以為寡人之風(fēng),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fēng),其所托者然,則風(fēng)氣殊焉。”

從開頭一段看,完全和散文一樣。不過賦中間還夾雜一部分有韻的排比句,所以也稱之為賦。這類賦一般采用了問答體,如揚(yáng)雄的《長楊賦》。有些作品又用了特別的名稱,如枚乘的《七發(fā)》,后人就稱之為“七”體。馀如東方朔的《答客難》,揚(yáng)雄的《解嘲》,也都是賦的別體。這類賦里還有一些帶有詼諧嘲弄的性質(zhì),有的還富于故事性。魏晉以后,又演變?yōu)橥ㄋ椎臄⑹沦x,如曹植的《鷂雀賦》以及敦煌出土的《晏子賦》等。散文體的賦到宋代更有所發(fā)展,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就是文賦的代表作。

(四)雜賦。雜賦的名稱見于《漢書·藝文志》,其中有雜行出及頌德賦和雜禽獸六畜昆蟲賦等,似乎是以題材分類的,現(xiàn)在都見不到傳本,所以無從知道它的體制有什么特點(diǎn)。但雜賦中包括有成相雜辭十一篇,我們還可以拿荀子的《成相篇》作為實(shí)例來參證。前人都認(rèn)為《成相篇》是摹仿當(dāng)時的說唱文學(xué)而寫的,而成相之命名大約起于勞動的歌唱。俞樾《諸子平議》卷15說:

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抖Y記·曲禮》篇:“鄰有喪舂不相?!编嵶⒃唬骸跋?,謂送杵聲?!鄙w古人于勞役之事,必為歌謳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

如果說成相辭也是賦的一體,那么它倒是更近于詩歌的。請看《成相篇》的句式:

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

請布基,慎圣人,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茍勝群臣莫諫必逢災(zāi)。

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都是三、三、七、十一句式,四句為一章,第四句十一個字又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三字尾雜言歌辭的出現(xiàn),也為七言歌行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有人說成相即“后世彈詞之祖”,還是看得過于狹窄。它是最早的有格律的長短句歌辭,不同于國風(fēng)體、楚歌體的以齊言為主,又以三字節(jié)奏為造句的基本結(jié)構(gòu),而且還可以聯(lián)章?lián)Q韻,形成長篇歌行?!冻上嗥废騺碇皇且粋€孤證特例,直到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為吏之道》竹簡,上面載有《成相辭》八首,才找到了旁證?!冻上噢o》也流行于楚地,可能和楚歌有一定關(guān)系。但現(xiàn)存作品不多,一般詩歌總集不收《成相篇》,只能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法附在賦體一起。

賦還有很多別體,很難綜合分類。如六朝人所作小賦就有不少新的變化,有的完全是五七言詩的句式;到了唐五代還有流傳在敦煌的敘事俗賦,體制也很多樣。這里只能略而不論。

賦是詩發(fā)展演變而來的。但自漢以來文史學(xué)者并不把它看作詩歌的一體。《文心雕龍》把《明詩》和《詮賦》分開來談。清人編的《全唐詩》里不包括賦,而賦是收在《全唐文》里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也收了唐以前的賦??梢娰x是屬于文的范圍的。為什么賦不算詩而算作文呢?根據(jù)詩體發(fā)展過程的考察,大致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賦里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散文體。散文化顯然不是詩歌發(fā)展的正軌。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fēng)》、《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彼J(rèn)為從荀況的《賦篇》開始,賦就和詩劃境而治,分道揚(yáng)鑣了。

第二,從楚辭發(fā)展為賦,已經(jīng)遠(yuǎn)離了民歌的傳統(tǒng)?!稘h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笨梢娰x是只能誦而不能唱的,因而也就失去了廣泛流傳的生命力。

第三,漢魏時代五七言詩已經(jīng)逐步成熟,取得了詩歌的主體地位。賦無論騷體或駢體,都比較穩(wěn)重平板,越來越向繁復(fù)冗長發(fā)展,無法和新體詩競賽。

第四,從內(nèi)容上看,賦逐漸變?yōu)椤颁伈沙Q文”,用以歌頌京都宮室、夸耀園林田獵的貴族文學(xué)之后,已經(jīng)失去了“言志”和“吟詠性情”的特征,因而也就離開了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傳統(tǒng)。林庚先生在《詩化和賦化》一文(《煙臺大學(xué)學(xué)報》1988年第1期)中把詩化和賦化看作寒士文學(xué)與貴族文學(xué)的分野,這對我們也很有啟發(fā)。當(dāng)然,賦也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內(nèi)容,也有向詩化或小說化發(fā)展的趨勢,如六朝人的小賦和敦煌的俗賦,不過這不代表賦的主流了。

從這幾方面看,賦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與詩畫境”而不能并駕齊驅(qū),是有其內(nèi)在原因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