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尚書》,即上古之書,亦稱“書經(jīng)”,是一部記言的古史。其內(nèi)容大多是有關(guān)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尚書》有今文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是秦焚書后漢初經(jīng)師所保存,用當(dāng)時通行的隸書所寫;古文尚書是漢武帝時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用先秦文字所寫的文本,已佚。今存《尚書》共五十八篇,分為《商書》、《周書》、《虞書》、《夏書》,其中《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為東晉梅賾所獻(xiàn),后儒以為是偽作。今人也有不同看法。
無逸[1]
周公曰[2]:“烏乎[3]!君子所其無逸[4]。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5]。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弗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6];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7]!’”
周公曰:“烏乎!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yán)龔寅畏天命,自度治民[8];祇懼,弗敢荒寧[9]。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10]。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11]。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12]。其惟弗言,言乃雍[13]。弗敢荒寧,嘉靖殷邦[14]。至于小大,無時或怨[15]。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義惟王,舊為小人[16]。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弗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17]。生則逸,弗聞小人之勞,惟湛樂是從[18]。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19]?!?/p>
周公曰:“烏乎!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20]。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21]。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22]。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萬民[23]。文王弗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共[24]。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25]。”
周公曰:“烏乎!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共[26]。無皇曰:‘今日湛樂[27]’。乃非民攸訓(xùn),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28]。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29]!”
周公曰:“烏乎!我聞曰:古之人,猷胥訓(xùn)告,胥?;荩憬陶d,民無或張為幻[30]。此厥弗聽,人乃訓(xùn)之[31]。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32]。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33]。”
周公曰:“烏乎!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34]。厥或告之曰:‘小人怨女詈女,則皇自敬德[35]’。厥愆,曰:‘朕之愆[36]。’允若時,弗啻弗敢含怒[37]。此厥弗聽,人乃或張為幻。曰:‘小人怨女詈女’,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38]。”
周公曰:“烏乎!嗣王!其監(jiān)于茲[39]!”
說明
這篇文章是周公姬旦歸政成王時,對成王的告誡之詞。通篇以“君子所其無逸”為主題,論證“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依”的君主才能“嘉靖邦國”;闡明君主應(yīng)當(dāng)品德高尚、仁厚恭謹(jǐn),以“咸和萬民”。文章以殷紂王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不要隨意變亂先王之法,不要亂殺無辜。文中雖有“天命自度”、“寅畏天命”那種天子受命于天、君臨萬民的思想,但作者一再強(qiáng)調(diào)的是“知小人之依,能?;萦谑瘢ジ移埚姽选钡摹叭省?,后世孔子“仁者愛人”和孟子“保民而王”的觀點(diǎn)于此可見其濫觴。
本文結(jié)構(gòu)清晰,敘述有條不紊,風(fēng)格懇切持重,是一篇較為成熟的上古散文。其中“以史為鑒”的論證方法,開后世政論文歷史方法論之先河;而圍繞中心高度概括史實(shí),則開辟了后世論說文“據(jù)題抒論”的蹊徑。
集評
孔穎達(dá)曰:上智不肯為非,下愚戒之無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不能勉強(qiáng),多好逸豫。故周公作書以戒之,使無逸。此雖指戒成王,以為人之大法。成王以圣賢輔之,當(dāng)在中人以上,其實(shí)本性亦中人耳。
——《尚書正義》卷十六
呂思勉曰:此篇亦周公告戒成王之語。篇中歷舉殷代諸王及文王享國長短。共和以前,古史年代之可考者,以此為最可據(jù)矣。
——《論學(xué)集林·經(jīng)子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