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樣的戰(zhàn)士

魯迅著作分類全編:希望 作者:魯迅


這樣的戰(zhàn)士

要有這樣的一種戰(zhàn)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著雪亮的毛瑟槍的;也并不疲憊如中國綠營兵而卻佩著盒子炮。他毫無乞靈于牛皮和廢鐵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

他走進(jìn)無物之陣,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知道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戰(zhàn)士都在此滅亡,正如炮彈一般,使猛士無所用其力。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xué)者,文士,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xué)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們同聲立了誓講說,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別的偏心的人類兩樣。他們都在胸前放著護(hù)心鏡,就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證。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微笑,左側(cè)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

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jīng)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終于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于不是戰(zhàn)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

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zhàn)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題注: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北京《語絲》第五十八期(1925年12月21日)。

1931年他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本篇“是有感于文人學(xué)士們幫助軍閥而作”。在寫本篇后,又寫了《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1926年寫《我還不能“帶住”》也有相關(guān)話題,可參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