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受商務印書館之邀,做成了這一部《王維詩選》。驀然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一下子改變了許多,甚至感到走近了王維,雖然我一直以為王維是走不近的。我常對研究生們說:讀過了王維,又讀過李杜,然后再讀其他,就會有一種“一覽眾山”或“曾經滄?!钡母杏X。顧隨先生說:“欲了解唐詩、盛唐詩,當參考王維、老杜二人。幾時參出二人異同,則于中國之舊詩懂過半矣?!贝说弥橹?,讓我們越發(fā)感到:真應該好好來讀王維。
一、為什么說“盛世讀王維”?
王維是盛唐文化的特產。王維“獨步于當時,染翰之后,人皆諷誦”(《冊府元龜》)。作為京城詩人與貴族詩人的王維,被那個時代的上層社會尊為“天下文宗”。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這樣說:“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盛唐占統(tǒng)治地位的王公貴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自然就支配著唐詩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王維屬于全盛的開元、天寶,他是他那個時代的饋贈,他在他那個時代受到了最為崇高的禮遇和推崇,有一大批的王公貴族做他的“粉絲”。相對而言,李白、杜甫則是“草根詩人”。借用“草根”這個當下時髦的、反精英意識的話語,并沒有褻瀆的意思,意在還原歷史,通過對比反襯,來強調一個盛世造就王維的事實。
盛唐之后,王維的地位開始走低。然而,王維也還是一直與地位飆升了的杜甫和李白,鼎足而三??墒?,在1949—1979三十年間,王維高度降至谷底,王維研究降至冰點。王維被定性成“反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其詩被誣為表現(xiàn)“貴族、地主的閑逸心情”的樣板。在關于如何研究杜詩的問題上,著名學者葉嘉瑩認為,要看到杜詩“寫現(xiàn)實而超越現(xiàn)實”的特色,方可真正體會到杜甫的“更可注意的成就”
。意謂:如果按照現(xiàn)實主義的路子來讀現(xiàn)實性極強的杜詩,杜甫也只能被曲解,其詩的意義也只能被貶低。因此,在那種以“現(xiàn)實主義”判定詩歌優(yōu)劣的“歷史語境”中,特別是在文學研究被充當階級斗爭工具的年代,王維以及其詩被妖魔化的悲劇發(fā)生則是極其正常不過的事了。新時期以來的王維研究雖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然而,我們依然不敢說庸俗社會學的干擾就已經完全被排除了,更不敢說我們的研究就已經完全掙脫了政治比附的慣性。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似乎有著這么一個基本規(guī)律:越是社會不安定時期,詩歌的濟用精神就越會被極端強化,而詩歌也就越得去擔負那些主要不應是由詩歌來擔負的責任。王維的意義,在于完成了中國詩歌由質實向空靈的趣味轉變,使中國詩的審美從此以逸品為高,以韻味為上。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tǒng),后代的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其長處短處都在這里?!边@是非常有意味的。也就是說,即便是在詩歌的濟用精神被充分強化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于詩歌藝術精神的需求,骨子里仍然是王維的趣味?!拔ㄓ型蹙S的那種既有情又有景,外面干枯,而內部豐腴的五言絕句是別國的文學中再也找不出來再也作不出來的詩。它們是中國特有的意筆之畫與印度哲學化孕出的驕子,它們是中國一個富于想象的老人的肖像,它們是中國文化所有而他國文化所無的特產
?!?/p>
王維是中國文化的特產,是盛世社會的特產?!皬脑姼璋l(fā)生的角度看,社會興而山水文學興,政治越是穩(wěn)定,詩人的心性也越是穩(wěn)定而富足,文學所反映社會的形態(tài)也就越少激烈寫實的直接性?!惫识覀兛疾煅芯慷贸隽诉@樣的結論:“盛世讀王維?!闭卧绞欠€(wěn)定,社會越是昌盛,經濟越是繁榮,王維的讀者就越多,王維的研究也就越火。
當下之我們,已經進入了讀王維的時代。
二、為什么把王維詩定性為“詩的哲學”?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王維的詩,是詩的哲學,是詩的哲學化,是哲學化的詩。
聞一多先生說:“中國偉大的詩人可舉三位作代表,一是莊子,一是阮籍,一是陳子昂,因為他們的詩都含有深邃哲理的緣故。”把莊子定性為詩人,真可謂石破天驚之論。雖然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聞一多對莊子的評價,給我們的王維研究以深刻啟發(fā)。莊子是以哲學來表現(xiàn)詩的意蘊,而王維則是以詩來表現(xiàn)哲學的內涵。莊子是詩人型的哲學家;王維是哲學家型的詩人。王維的詩是哲學的詩,是詩的哲學。
在世界文明進程中,幾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關切人類自我救贖的問題。王維詩中思考與表現(xiàn)得最多的,就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王維最喜歡描寫自然山水的自然狀態(tài)(不管什么題材的詩中都出現(xiàn)景物描寫),最喜歡描寫落日(介于光明與黑暗之間),最喜歡描寫秋天(介于夏天的熱烈與冬天的肅殺之間),他正是通過這些描寫來演示或驗證佛義禪理,探索宇宙人生與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人類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無限以達到永恒的一種精神渴望,尋求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無限的尖銳對立的緊張狀態(tài)。他詩中所討論與反映的哲學命題包括:現(xiàn)象與本質,規(guī)律與超驗,個別與一般,宏觀與微觀,瞬間與永恒,以及有無生滅,動靜變常等等。王維十年師事道光禪師的功夫,以及嵩山、終南、輞川隱居而尋求證果的經歷,讓他獲得了佛教禪宗的“空”觀之助,使其能夠比較輕易地入定凝神,真正體驗到自然山水之禪機,從而生成自性、物性、佛性而融合為一的體驗,實現(xiàn)精神上的解脫與超越而進入禪寂境界,給予人生種種實踐以終極性的價值和意義根據(jù),從而也誕生了許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無比優(yōu)美的藝術意境。
哲學的起點便是文學的核心。讀王維的詩,特別強烈的感受就是,其詩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都是空幻不實的,都是美不勝收的。詩人凝神于景,心入于境,心似乎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繽紛絢爛。詩中的那些時明時滅的彩翠,合而復開的綠萍,轉瞬即逝的夕陽,若隱若現(xiàn)的煙嵐,都在契合剎那永恒這一本真之美,而讓人于其中領悟到的不僅是大自然的物態(tài)天趣,而且是一種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種哲理化的禪悅狀的詩性情感。古人評賞王維的詩,常用禪喻,如“字字入禪”,讀后使人“名言兩忘,色相俱泯”(胡應麟語);又如“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王士禎語);再如“不用禪語,時得禪理”(沈德潛語)等。這些評賞,其實不是將王維的詩神秘化,更不是認為其迷幻而不可解,也不是以其詩來直接對應佛教的空幻寂滅,而是將其詩哲學化,妙悟化。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的心靈深處而燦爛的發(fā)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靜穆的觀照與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二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敝拿缹W家李澤厚也認為:“禪正是詩的哲學或哲學的詩
?!惫艁硪远U喻詩的思維與觀點,源自司空圖的“言外”“象外”與嚴滄浪的“鏡花水月”的理論。李澤厚指出:司空圖《詩品》與嚴滄浪《滄浪詩話》,相對于劉勰《文心雕龍》與鐘嶸《詩品》來說,是“更為純粹更為標準的美學了”
。禪宗非常喜歡與大自然打交道,王維的詩與之同;禪宗往往出以“妙悟”思維,王維的詩亦與之同。王維以禪入詩,詩禪不辨,其所關注的已經不僅是自然人世,而是以心理本體的建設為目的,建設一種超時間的形上主體。從表面上看,王維似乎只對山水感興趣,甚至只對禪坐佛事感興趣,而對現(xiàn)實漠不關心,詩多寫無心、寫偶然、寫無思無慮的直覺印象,多創(chuàng)設恬淡靜適、清空幽謐的意境,而從勝義諦角度看,則參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空”(《金剛般若經》)的禪宗要義;從哲學的層面上看,即是內心深度開掘,向“空”而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哲學化的“空”觀境界,契合也演繹了山水自然中所蘊含的禪機與哲理。
王維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中國詩歌由質實而空靈的美麗轉身,強化了中國詩歌的形上性,也使中國詩學開始以意境為上。宗白華先生在談論意境誕生時指出:“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huán)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蓖蹙S心空則深得禪悅,興象深微。外物湛然空明,即便是在萬籟聲中,他也能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其筆下的自然界,花開草長,鳶飛魚躍,活潑而富有生命韻味,這是審美意境,也是人生境界,是其“空”觀思維所致生的心理世界。李澤厚認為:“具有禪味的詩實際上比許多禪詩更真正接近于禪
?!彼J為,王維的那些“充滿禪意的作品”,“比起莊、屈來,便具有一種充滿機巧的智慧美。它們以似乎頓時參悟某種奧秘,而啟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為非常一般的風花雪月所提供、所啟悟”
。讀其詩,讓我們染上了一身靜氣,讓浮躁之心獲得了一種恬靜的安頓。
王維的詩歌,在于使中國人在回歸山水自然的同時,從現(xiàn)實山水自然而走向了形上的山水自然,其深入空寂而興會神到的創(chuàng)作機緣,表面上是以自然山水之空來“空諸所有”,而本質上則是以“空”為內在精神與自然物質來表達其關于宇宙、人生及生命的哲學思考。李澤厚認為,讀這樣的詩需要一種“非理知思辨”的妙悟,以期進入“悅神”層次的審美愉悅。而這種“悅神”愉悅,“是感性的,并停留、徘徊在感性之中,然而同時卻又超越了感性。將來或許可以從心理學對它作出科學的分析說明;現(xiàn)在從哲學說,它便正是由于感性的超升和理性向感性的深沉積淀所造成的對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因此,我們讀王維,對王維的這種鏡花水月之空幻美的閱讀,需要改變我們的閱讀思維,尤其需要一種妙悟感受。
三、為什么此選本要重在技術層面上讀?
曾經不止一個青年教師對我說:您能不能寫一本怎么寫詩的書?
也許是因為我也寫點舊體詩賦,這些青年學者們也想練筆古詩賦,抑或是也想在教學與研究中從技術的層面來解讀詩賦。
朱光潛先生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王維詩歌的技術含量很高,乃盛唐詩之正宗。要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探驪得珠之會心,最好從王維的詩入手。
從技術層面上講,王維詩歌大致可從兩大方面說:一在意境營造,二在詞采聲律。
宗白華先生在談“禪境的表現(xiàn)”時說:“中國藝術家何以不滿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因為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從直觀感相的模寫,到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個層次?!币簿褪钦f,像王維詩歌的解讀,絕不能是平面的,進入其藝術境界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李從軍認為:“在王維的詩歌中,存在著雙重意境。畫面的和諧與美感構成了他詩歌的‘第一意境’;而在‘第一意境’后面,是更為高級的、充滿空靈和神韻的‘第二意境’。在‘第二意境’中,人們被無形的線索牽引著,進行再創(chuàng)造,去體會、感應美、情和哲理所升華的境界。在迷離的想象中,各種情絲纏繞交織在一起,或是悵惘,或是超忽,在若有所失的迷惘中,去追尋某種永恒的存在和對人生真諦的感悟
。”這種二重意境的說法,其實就是皎然所說的“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詩式》);就是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談詩書》)。殷璠早就說王維詩“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靈集》)。王維詩歌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意境”的成熟。而“意境”的成熟,使中國古代詩歌進入到藝術哲學的層面。王夫之在評論王維創(chuàng)造意境的手法時比較杜甫說:“工部之工,在即物深致,無細不章。右丞之妙,在廣攝四旁,圜中自顯?!彼J為:“右丞妙手能使在遠者近,摶虛成實,則心自旁靈,形自當位
。”他十分欣賞王維于空虛中創(chuàng)現(xiàn)生命而氣韻氤氳的造境手法。羅宗強先生亦指出:“王維山水田園詩在藝術上也達到了這一類詩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就。他把抒情與寫景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玲瓏淡泊、無跡可尋的意境來。……其實,在意境中表現(xiàn)氛圍和繪畫美,實在是盛唐詩人意境創(chuàng)造的共同成就,不過王維達到極致,足可為典型罷了
?!币虼?,我們選詩非常重視王維詩的意境美,并在解讀中注重其興會神到的創(chuàng)作機緣和意境生成機制。
再說詞采聲律。王維的詩含蓄蘊藉,神清而韻遠,語淡而意深,誠可謂“和平而不累氣,深厚而不傷格,秾麗而不乏情,幾于色相俱空,風雅備極”,乃“千古絕技”。因此,那種“表達了什么”“歌頌了什么”與“鞭撻了什么”之類的思想評判與意義揭示,而不管具體詩歌是何特殊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的解讀,是讀不了王維,也不能真正讀懂王維的。我們選本中的評賞,想在切入視角上多取巧,特別是想遠離附會政治的古代正統(tǒng)的解釋詩歌的方法,也特別不愿意從原則、概念出發(fā),而去千方百計地尋找寄托、象征或影射。此選中的評賞部分,側重于作法,譬如取景、剪裁、刻畫、結構、措辭、懸念、襯托,以及格律上的粘對平仄、對仗等。這樣的評賞,屬于細讀吧。雖然是評賞,絕不比寫論文、做著述來得容易。選注與評賞前,筆者信心十足,誓師超越自己,力圖每一首都能夠讀出新意,讀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的“這一個”。這顯然是難度寫作,是挑戰(zhàn)自我。因此,在評賞前,我收集了能夠收到的注本與選本,盡可能多地參閱與汲取。評賞時,則每每將一首詩翻來覆去地讀,就像一個玉雕匠處理一塊上好材料,反復琢磨,尋找角度,且不斷變化評賞寫法,而不敢輕易下手也。
即便如此,繳此答卷時的我,還是非常忐忑的。雖然以1993年《人文雜志》發(fā)第一篇論文為標志算起,我在王維研究上的投入已逾二十載;雖然二十年來在《文學遺產》《中國比較文學》《東北師大學報》等諸多學刊發(fā)表王維研究論文已逾四十篇,還出版了專著《縱橫論王維》,然而,真不敢說,在王維的研究上已登堂入室。甚至不敢說,讀懂了王維。不過,在做此選本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變化了好多,也提升了好多。我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解讀的思維與方法上。也因為這樣的變化,而讓我讀出了大歡喜,讀出了新感受。
四、此選本為什么這么選?
袁枚《選詩》云:“消夏閑無事,將人詩卷看。選詩如選色,總覺動人難?!痹哆x詩犯難,是因為好詩太少。我們選王維詩犯難,是因為好詩太多。王維詩歌的題材極其廣泛,且又各體兼擅,無論什么題材或體式,均佳制夥夥。而我們此選本所選王維詩僅百余首,占其存詩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實在是遺珠太多也。
王維詩之今存最早刻本乃宋代蜀刻本十卷,詩文混編,且詩不分體。錢氏述古堂影宋抄本、元刊劉須溪校本等,不易見到。通行的歷代編注集中,最早的是明代的兩種,即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556),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1559)。清趙殿成的《王右丞集箋注》,是第一部完整的王維詩文注本,也是王維詩文古注本的集大成者。王維存詩的數(shù)目一般沿用趙本統(tǒng)計的說法,即存詩四百二十一首。今人陳鐵民在趙本基礎上,糾謬補缺,探微抉奧,成功地出版了《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陳本在王維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權威性的校訂本。陳本認為,王維可信的存詩僅“三百零八目、三百七十六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維詩選本如雨后春筍,選者如陳貽焮、陳鐵民、董乃斌、楊義、陶文鵬等,都是當今一流學者;新秀如胡遂、劉寧等,也出版了王維與孟浩然的合選本。要想在選評上突破,而做出自己的面貌來,難上加難。李東陽說:“選詩誠難?!保ā稇崖刺迷娫挕罚┻x什么不選什么,反映了選者的美學趣味。選者往往借操選詩之機,裁量詩人詩歌,表達自己的詩美主張,選本因此而承擔了批評的功能,也反映了時代的審美接受意志。王維存詩四百,挑來選去,大同小異,我選何為?
一般而言,文學史對王維詩歌的分期比較粗,分為前期與后期,以張九齡罷相為界。根據(jù)王維的人生道路,我們以為分以下四個時段:早期(少年宦游到被出濟州前后)、中期(官擢右拾遺到出塞前后)、后期(輞川的半官半隱至安史之亂前)與晚期(安史之亂后)。此四個時段的詩,階段性印記十分鮮明,而階段與階段之間的漸變也是非常細膩可感的。王維早期的詩歌社會性比較強,詩人謫被濟州,蒙羞取辱,風流才子一下子灰頭土臉,詩中多不遇之慨,多不平之氣,真實反映了詩人的正義感與功名心,簡直就是個慷慨任俠的“憤青”形象。晚年的王維,英雄氣短,多寫寺廟與佛事,詩多暮氣,柔弱頹靡。其中間時段,前面的詩偏于慷慨,以行游與邊塞生活為主,其大批的邊塞詩、送別詩杰作就寫于此時期,詩風壯闊飛動,慷慨激越;而后面的詩則偏于靈動,這是王維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詩歌藝術爐火純青,以山水田園詩與寺廟描寫為主,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我們選詩,雖然不是平均分配,但還是自覺考慮到了王維詩的各時段分布。
魯迅先生說:“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保ā丁邦}未定”草(九)》)因此,選本“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題未定”草(七)》)。選詩不僅需要考慮各創(chuàng)作時段,同時也要兼顧各種題材、體式乃至風格,一本在手,可識其全詩,也可識其全人。王維的詩,從題材上說,最本色當行的是山水詩;從體式上看,最擅長五言;從創(chuàng)作時段看,其再擢右拾遺到安史之亂前這一時段最成熟,也最具藝術高度。據(jù)此而確定了我們的選詩原則:五言詩偏多,近體詩偏多,山水詩偏多,風格幽寂含蓄的詩偏多,中年時期的詩偏多。
香港學者鄧中龍認為,王維詩“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缺乏一種背景,一種令讀者深刻感染的背景”。王維的詩,的確不像李杜的詩那樣具有深刻的紀實性。但就詩而言,這未必不是個優(yōu)點。王維詩注重心靈描寫,其實心理也是一種背景。我們在細讀王維詩時發(fā)現(xiàn),這種心理背景還是很能夠獲得一種“深刻感染”的。我們將這百余首詩,按照時間順序編排,意在強化這種心理背景的“感染”性,并在評賞時有意識地突出其詩作的階段性特點,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其不同時期詩歌的不同面目,而深入肌理,讀出會心。詩選排列的先后順序,基本上參照陳鐵民先生的王維年譜,其中也有根據(jù)我們的考辨與理解做適當調整的。譬如趙本陳本編在“未編年詩”中的幾首詩,我們分別將其插入我們以為比較合適的時段。以《鳥鳴澗》詩為例,當下有研究者把其前置至王維江浙之行時。尋繹詩意,我們認為這是王維后期的作品。又譬如《偶然作六首》,趙本將六首詩放在一起,因為趙本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而陳本將其中的其六(“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拆開調整到王維后期,因為按照時間排列明顯地不能放在早期。我們以為,《偶然作六首》其四(“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也似為晚年作,因而拆開移至后面。這樣的例子,約涉及十余詩,不一而足。應該說,王維每一個時期里的詩風,都有鮮明的階段性印記,其詩歌的總體特征大致是這樣的一個走向:越寫越短,越寫越淡,越寫越平和空靈。
著名學者胡明先生說過:王維是唐代話題最多的詩人。王維,讓我有說不完的話題。然而,近幾年來,我的研究文字日少。不是我沒有了想法,也不是我失去了研究的沖動,而是喪失了勇氣,越是進入到深水區(qū),便越是不敢前行。非常感謝此叢書的策劃者厚艷芬老師,讓我不可退讓地接受了《王維詩選》的任務。前期的準備工作,我預選王維詩二百首,讓研究生歐洋通讀并學著做注。然后讓研究生顧海霞、黃逸二人同時校讀歐洋的“功課”,并給這些選詩排列順序,寫出讀后感。這樣的閱讀,讓她們都感到收益頗大。選本成形后,復邀愛徒潘鳴校讀。潘生乃著名學者董乃斌先生的博士,精于詩律,亦善辨豕亥之失也。更要深謝責編白冰無私助我,細心糾謬,多所匡正。
讀者有不同的層次,讀王維亦取舍萬殊,淺者得其淺而深者得其深。筆者聚精會神地做此選本的日子,正值蛇年與馬年之交,心無旁騖,日課一則,殫精竭力,幾可以寢不安席來形容矣。內子心疼地常在我耳邊絮聒:退休的年齡,高考的狀態(tài)。內子甚至提出了一個“蠻橫”的要求,叫我此后“金盆洗手”。意思是,該是享受生活的時候了。然而,殊不知,讀王維,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我讀王維,故我享受,我靈秀,我超越。
王志清
甲午清明于三養(yǎng)齋
- 顧隨講,葉嘉瑩筆記《顧隨詩詞講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90 — 91頁。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頁。
- 參見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級集體編著《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中華書局,1984年,第98頁。
- 鄭臨川《聞一多先生說唐詩》(下),《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5期。
- 朱湘《中書集·王維的詩》,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8年,第121頁。
- 王志清《東亞三國文化語境下的王維接受》,《中國比較文學》2012年第1期。
- 聞一多《唐詩雜論》,中華書局,2009年,第246頁。
- 《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64頁。
- 《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371頁。
- 《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第153頁。
- 《宗白華全集》第二卷,第364頁。
- 《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第368頁。
- 《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第369頁。
- 《李澤厚十年集》第一卷,第364頁。
- 《宗白華全集》第二卷,第362頁。
-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165頁。
- 王夫之《唐詩評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8頁。
- 羅宗強《唐詩小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51頁。
-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3、103頁。
- 袁枚《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二。
- 陳貽焮有《王維詩選》,1959年7月第一版,1983年4月第二次印刷。
- 鄧中龍《唐代詩歌演變》,岳麓書社,2005年,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