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洛克時代的“世界公民”

貝多芬的骰子 作者:賈曉偉


巴洛克時代的“世界公民”

亨德爾

1754年,畫家古皮繪制了一張名叫《迷人的畜生》的漫畫,諷刺作曲家亨德爾是戴假發(fā)套的豬,坐在啤酒桶上彈琴,琴的四周懸掛著各種食物。此時年近七十周歲,身形高大、肥胖的亨德爾自然勃然大怒,除了與古皮絕交、伺機報復這兩個選項外,已沒有年輕時動不動就與人決斗的氣力。自尊心受貶,卻無損于他在英國王室受寵,錦衣玉食,大吃大喝依舊。1759年亨德爾去世,英國為這個德國人舉行盛大葬禮。不知古皮見此情形會怎么想。

作為巴赫的同代人與同行,亨德爾的人格與巴赫恰恰相反。巴赫一生幾乎是守定一個圓點不動的人,亨德爾卻浪跡天涯,在德國、意大利、英國、愛爾蘭奔走,從未婚娶,是個世界公民。他性格豪爽,反復無常,與人可以瞬間拔劍相向,瞬間又成為友人,化干戈為玉帛。其角色也令人眼花繚亂,既是作曲家,也稱劇院經理,弄潮于政治與社會,愿賭服輸,運氣非凡,近似今天所謂的成功人士。為了贏得名利,他大肆抄襲與剽竊,尤其是針對法國作曲家呂利,簡直信手拈來。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世界主義”,在其生前不僅不被指責,還有不少辯護的聲音,可見其勢力之強。但貝多芬十分崇拜亨德爾,說“亨德爾是所有大師中無可企及的大師”。在臨終前,貝多芬還在研讀他的作品,喜愛之情持續(xù)一生。

一個作曲家今生的外在際遇也許并不重要,一切以作品為憑才是依歸。就我個人趣味,亨德爾指向英國王室的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焰火》等等,應景意味太濃,狀景寫物,亦步亦趨,富麗堂皇,并沒有顯露多少才華,像皇家布滿金紐扣的復雜袍衣。而他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寫成的《12首大協(xié)奏曲》則才華橫溢,可以與巴赫的《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媲美。雖沒有巴赫的精密數(shù)學與幾何構造,但充滿一種意大利風味,樂器之間的應和溫暖、細膩,像皇家與民間的混合編舞,華麗與樸素并存,感官之美撲面而來。他的宗教作品如《彌賽亞》,與巴赫相比低一個級別,但旋律磅礴大氣,瑯瑯上口,氣勢逼人,容易被人接受。他的歌劇與清唱劇作品質量良莠不齊,一些片段還被接受與演繹。當然,亨德爾在西方音樂史上的影響與地位毋庸置疑,屬于前十位之列,盡管在20世紀聲望已經下降。

英國的“圣馬丁室內樂團”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樂團,原本由內維爾·馬里納爵士執(zhí)棒,錄制了大量室內樂精品。前些年樂團來過北京,水平依舊精湛,但執(zhí)棒者已非昔人。雖然如此,樂團演繹亨德爾還是讓人信服,尤其是布朗女士指揮,1981年錄制的《12首大協(xié)奏曲》,堪稱飛利浦公司的錄音精品。這套唱片一共三張,是樂團首席布朗女士兼任樂隊指揮的力作。她是提琴手出身,這部12首的協(xié)奏曲其實不用復雜的指揮,樂手間心領神會,呼吸與節(jié)奏相合即可保證質量。

至今我還能記得初聽這套唱片的感受,那種法國畫家布歇畫中的春日意境。亨德爾像在狀寫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小廣場,琴聲相纏,交匯后又默默離去,等著接下去舞蹈的命令。聽時甚至能感到傍晚的暖風拂面,精致的琴聲像編組的噴泉。一段旋律離去,另一段情緒飽滿地前來。那種回環(huán)與繚繞,如同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斯萬告別奧黛特時聽聞音樂的感覺。據(jù)說,普魯斯特是聽了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鳴曲》后寫出音樂回憶的段落。那是迄今為止寫音樂感受最華彩的章節(jié)。亨德爾作品的華麗與飽滿,堪與普魯斯特的文字風格匹配。

當然,今天亨德爾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彌賽亞》。據(jù)說最初演出時震撼異常,英國國王聽到《哈利路亞大合唱》部分,竟站了起來。在場的聽眾也紛紛起身,聽命于作品催眠的魔力。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著,那種萬民齊誦上帝的聲音勢不可擋。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與《馬太受難曲》也有這種氣勢。不知道崇拜亨德爾的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的合唱部分是否受到《彌賽亞》的啟發(fā)。這些大作品,都是一個量級的聲音文獻,偉大的極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