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余少好子集之學,長有述作之志。諸子百家,則作“探源”以辨正偽,作“集注”以明訓詁,作“傳論”以考行實,作“學案”以闡義理。歷代文學,則先錄“文學家傳記集”,再作“文學家列傳”,以述文人生平;先作各類“文學史”,再作“文學史類編”,以疏文學源流;先輯“文學批評論集”,再作“文學批評史”,以探批評奧蘊。資賦駑鈍,人事俶擾,年至不惑,學無一成?!疤皆础薄皞髡摗?,成書不全(“傳論”止成《孟子》一種,商務(wù)印書館出版;“探源”較多,單印者有中華書局出版之《管子探源》,余則收入開明書店出版之《古史辨》第四、六兩冊);“集注”“學案”,汗青無期;“文學家傳記集”則舊錄已佚,新錄未終;各類“文學史”,則《樂府》悔其少作(北平文化學社出版),他亦不欲問世;“批評論集”則充溢篋笥,徒自賞玩;“批評史”亦止此五代以上五篇,差敢寫付梓人耳。
蓋莊周論道,蘄察“古人之全”;荀卿勸學,必解“一曲”之蔽,況乎史之為書,職司載述,不該不遍,不足語于實錄;予取予奪,何得稱為直筆?至《春秋》立褒貶之義,《史記》成一家之言,斯則以孔子憫道不行,筆削以垂訓,馬遷受辱發(fā)憤,纂著以自明。后人無孔子之圣,馬遷之賢,而妄以支離卑痹之說,謬附筆削一家之言,未有不如王通《續(xù)經(jīng)》,見詆通人者也。故今茲所作,不敢以一家言自詭;搜覽務(wù)全,銓敘務(wù)公,祛陰陽偏私之見,存歷史事實之真,庶不致厚蔑古人,貽誤來者。
一九二七年秋,負笈清華大學研究院。越明年,至開封,任河南大學教授。又明年,移保定河北大學。一九三一年春,即返故都。從此迄一九三七年盧溝事變,惟一九三四年秋,至一九三五年夏,赴安慶,任教安徽大學,余皆寄居北京,前后七年有半。故都多公私藏書,余亦量力購求,止詩話一類,已積得四五百種,手稿秘笈,絡(luò)繹縹緗,閑窗籀讀,以為快樂。最珍貴者,有明刊本宋人蔡傳《吟窗雜錄》,明人胡文煥《詩法統(tǒng)宗》。二書皆詩學叢書,收有晚唐、五代以至宋初詩格詩句圖甚多,得以分述于五篇二、三、四各章,由是五代前后之文學批評,頓然炳蔚。其有公私珍藏,不能割讓,或割讓而索價太昂,則傭人繕寫,亦積得數(shù)十冊。聞傅沅叔先生藏有《永樂大典》本詩話數(shù)種,未及借鈔,變起倉皇,至今猶于邑于懷也。又以詩話盛于宋,而宋人詩話,泰半亡佚,與內(nèi)子曼漪,從《苕溪漁隱叢話》《詩話總龜》《詩林廣記》及諸家筆記中,輯出數(shù)十種,顏曰《兩宋詩話輯校》。事變后,浮海南來,道出徐、濟,南至京師,北返開封,然后西走長安,又隨西北聯(lián)合大學,播遷漢上,雖續(xù)有所得,而博考無從。聞中央大學自京移渝,載書頗富,遂于一九四〇年一月,由陜?nèi)氪?,重理叢殘,際千載復興之運,述先哲不朽之言,曾曾小子,誠不勝歡忭鼓舞矣!
竊嘗以謂古昔賢俊,學貴博綜,運思含毫,吐納萬象,舉凡天地之大,蟲魚之微,幽明之情狀,古今之嬗變,以至六府三事,眾技百家,莫不隨意陳辭,即事為篇。摛金振玉者,最為文集;布實達旨者,匯為筆記;文集筆記者,儒先績業(yè)之總萃,而文學批評亦寓藏其中。此外則群經(jīng)子史,總集詩集,品藻之言,亦往往間出。余性魯愨,不敢自信記誦,不得不一一繹。清顧炎武謂著書譬猶鑄幣,宜開采山銅,不宜充鑄舊錢。文學批評史之山銅為詩話文論,而文集筆記則為沙金;因彼開卷已得,此必排簡始見也。
日月遄邁,呆拙濡滯,肇造迄今,忽將十稔。始以講授清華大學,策蹇疾書,草成一至三篇;秋間增刪復講,翌年筆削付印(北平人文書店出版,事變后書店停業(yè),印出之書,付之一炬)。而四、五兩篇,又在師范大學,講習編著,亦陸續(xù)脫稿。六篇以下,屬寫未竟,抗戰(zhàn)軍興,故都淪為異域,已梓三篇,亦全數(shù)焚毀,故裒集董理,重托剞劂。陳鐘凡、郭紹虞兩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方宗岳先生《中國文學批評》,日人鈴木虎雄《中國古代文藝論史》,皆曾參閱;朱自清、朱東潤、伍叔儻、汪辟疆、李翊灼、李長之、胡小石、吳世昌、樓光來、黎錦熙、劉盼遂、劉汝霖、儲皖峰諸先生,皆曾商正;匡啟之誼,所不敢忘。漢班彪論司馬遷《史記》,“采獲今古,貫穿經(jīng)傳,一人之力,文重思煩,故刊落不盡,多不齊一”。矧余不材,寧免疵累?世有君子,可覽教焉。一九四二年雙十節(jié)自序于中央大學。
付印時,以篇辭繁重,分為《周秦兩漢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隋唐文學批評史》《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四冊,宋以后亦陸續(xù)刊布焉。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根澤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