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 作者:陸建德


自序

這本書論及以林紓和嚴復(fù)為主的幾位清末民初人物,書名《海潮大聲起木鐸》是康有為詩句,借來向林紓和嚴復(fù)溝通中外的翻譯事業(yè)表示敬意。這兩位赤誠的愛國者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過今人不以為然的選擇:林紓不認可辛亥革命,自稱“清室遺民”;嚴復(fù)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有人稱他“帝制余孽”。事后諸葛亮總是容易做的。米蘭·昆德拉說:“人是在迷霧中前進的。但當他回過頭來評判往昔之人時,他在他們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絲濃霧。他所處的現(xiàn)今也即他們遙遠的未來,站在這一點上,他們的道路在他看來一片光明,一覽無余?;仡^看,人看到了道路,他看到前進中的人們,他看到他們的錯誤,但迷霧不再有了。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爾,……戈特弗里德·貝恩、圣-瓊·佩斯、季奧諾,他們都在迷霧中行走,我們不妨設(shè)問一下:誰最盲目?”(1)昆德拉想說的是我們自己最盲目。評判晚清人物,尤其應(yīng)該意識到他們身邊的濃霧。

以往我們經(jīng)常根據(jù)歷史事件參與者公開打出的旗號來評價相關(guān)事件的性質(zhì)。晚清新政期間,四川紳商獲準集股建造通往湖北的鐵路,但是公司管理不善,陷入困境。1911年5月,清廷得到英法德美四國銀行貸款,宣布了意在利民利國的“鐵路國有”政策,不料引起一套“愛國保路”話語的猛烈爆發(fā)。這年8月9日,《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在一封私信里表達了他對清廷這次融資的樂觀:“最近這次鐵路大借款,亦即一千萬英鎊的湘鄂川鐵路大借款,其條款比以往的所有貸款都較為對中國人有利,然而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擔(dān)心這筆款子會不用于它所以借貸的目的?!?sup>(2)莫里循通常極有見識,這次卻誤判了。保路運動直接導(dǎo)致清廷崩潰,各省宣布獨立。對很多覬覦中國的日本謀略家而言,武昌的軍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他們在保路運動中也有鼓煽之功。1912年3月28日,中國基督教男青年會的英國職員瓦萊士從日本東京密告莫里循:

去年7月,我曾打算把當時四國向粵漢和川漢鐵路貸款引起的風(fēng)潮中,我所注意到的一些事情寫信告訴你,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忘了動筆,接著革命爆發(fā),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雖然它目前已經(jīng)成為陳舊的歷史,然而可以從中看出這個國家的人民所采取的一些方法,也許還有點意思。在這次貸款的風(fēng)潮期間,一些自稱與警察當局有關(guān)的日本人,同中國學(xué)生中各省同學(xué)會的主席都有接觸,并竭力勸說中國學(xué)生盡一切所能采取向本省拍電報等辦法,挑起反對計劃中貸款的風(fēng)潮?!谖铱磥?,這件事很值得重視,因為它顯示出日本人所采取的達到其目的的方法。(3)

這些留學(xué)生在日本人的攛弄下發(fā)急電譴責(zé)貸款,堅持鐵路民辦,在后來標準版本的保路敘述中,他們反而是“政治覺醒”的楷模。日本被排擠在提供貸款的國家之外,自然擔(dān)心自己在“天府之國”的利益受損。當時梁啟超還在日本,他獲知四國貸款的消息后,寫了《論政府違法借債之罪》,基本上也是唱譴責(zé)“賣路”的調(diào)子。這篇旨在打擊、推翻清廷的文章勢必也在留日學(xué)生中起了表率的作用,是否有人授意?但是一年前,梁啟超撰長文《外債平議》分析外債利弊,在“最宜利用外債之事項”中,“用以大筑鐵路”為其中之一。他當時還指出川漢公司強制性集資,看起來巧妙,實則是剝削農(nóng)民之舉,附股實際上是只有政府才有權(quán)力征收的“義捐”、“田賦附加稅”或財產(chǎn)稅,“私法人的集股”居然變成“公法人之征稅”,自然“大悖于公正之原則”。(4)介紹這些保路運動中的細節(jié)是想使我們同情地理解林紓和嚴復(fù)的難處。

1917年年初,胡適的《文學(xué)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xué)革命論》先后在《新青年》發(fā)表,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意在廢棄古文。林紓反應(yīng)激烈,寫了《論古文之不當廢》。他用歐美存留拉丁文來維護古文:“知臘丁之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有其不宜廢者。吾識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則嗜古者之痼也?!眱赡旰笏謱懥恕墩摴盼陌自捴嘞L》,重申古文不滅。已經(jīng)開始用白話文寫小說的魯迅在《新青年》給予林紓迎頭一擊:“明明是現(xiàn)代人,吸著現(xiàn)在的空氣,卻偏要勒派腐朽的名教,僵死的語言,侮蔑盡現(xiàn)在,這都是‘現(xiàn)在的屠殺者’。殺了‘現(xiàn)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5)魯迅一度傾心于世界語,一直到30年代還主張漢字拉丁化。古文是否當廢,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必討論,然而關(guān)于新文化運動,我還想說幾句。

《再說〈荊生〉——兼及運動之術(shù)》是我在外文所工作時寫的,我想證明《荊生》中的“偉丈夫”指的不是徐樹錚,而是林紓自己,這樣林紓就不會有抱“軍閥”大腿的嫌疑了。我在寫文章的時候?qū)π挛幕\動的幾位代表人物略有不敬,現(xiàn)在有點懊悔。近年來,我越來越感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們所繼承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由它催生的現(xiàn)代文學(xué)時間跨度不過區(qū)區(qū)幾十年,成就卻是不朽的,堪稱中國文學(xué)史上罕見的高峰之一。莫言近日表示,他愿意用自己的所有作品換一篇《阿Q正傳》,可見魯迅在他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魯迅在作于清末的《文化偏至論》里提出“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道出了個人解放的先聲。個人解放的理念在《新青年》中進一步光大。陳獨秀的《一九一六年》發(fā)表于1916年1月15日出版的《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五號(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號改名為《新青年》),他呼吁國人“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他寫道:“儒者三綱之說,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為臣綱,則民于君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父為子綱,則子于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夫為妻綱,則妻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為臣,為子,為妻,而不見有一獨立自主之人者,三綱之說為之也。緣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詞,——曰忠,曰孝,曰節(jié),——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sup>(6)本書中所談人物將如何看待這些文字?這是我給自己和讀者留下來的問題。

陸建德

2017年9月16日


(1)米蘭·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余中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250—251頁。

(2)駱惠敏編《清末民初政情內(nèi)幕:莫里循書信集》(上冊),劉桂梁等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第737—738頁。

(3)駱惠敏編《清末民初政情內(nèi)幕:莫里循書信集》(上冊),劉桂梁等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第927頁。

(4)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二十二,中華書局,1936年,第79—81頁。進入民國后,無人堅持鐵路商辦。曾鯤化在《中國鐵路史》(1924)中詳細分析了晚清鐵路商辦的弊端。

(5)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366頁。

(6)陳獨秀:《獨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35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