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蘇曼殊詩全注全解 作者:邵盈午 著


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一)

蹈海魯連不帝秦,[1]茫茫煙水著浮身[2]。國民孤憤[3]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4]

題解

此詩初刊于1903年10月7日《國民日日報》的附章《黑暗世界》,署名蘇非非。為曼殊現(xiàn)存的最早作品,是年作者20歲,就讀于日本成城學(xué)校(陸軍的預(yù)備學(xué)校)。是年4月,沙皇俄國向清政府提出長期控制東北的七項無理要求,激于愛國義憤,曼殊毅然加入留日學(xué)生的革命組織“拒俄義勇隊”,為救亡奔走呼號。但他的這一愛國行動卻招致表哥林紫垣的反對,斷絕經(jīng)濟供給,迫令他輟學(xué)回故里。無奈之下,曼殊遂于9月初乘博愛丸返國。于舟中作偽遺書寄林紫垣,言已蹈海自殺。船抵上海,曼殊登岸赴蘇州吳中公學(xué)任教。據(jù)當(dāng)年跟他一起共事的包天笑回憶:“曼殊從日本渡海而來,即到蘇州,神清貌癯,穿一破舊之布衲,我等延之在吳中公學(xué)教書,時居喜作畫,為我畫一《兒童撲滿圖》。爾時在清季,我輩正競談革命,撲滿者,隱為撲滅清朝之意?!保▍⒖次能啤堵馍先嗽妰浴罚娚虅?wù)印書館香港分館所輯《藝林叢錄》第五編。)在蘇州稍作逗留,曼殊旋又轉(zhuǎn)至上海《國民日日報》社任翻譯。這組詩是他臨離開蘇州時連同一幅畫一并送給湯國頓的。當(dāng)時包天笑亦有兩首《送別蘇子谷》詩,分別為:“劍不光芒酒不溫,沉沉歌哭叩天閽,死生流轉(zhuǎn)終相值,風(fēng)雪來招武士魂。”“激浪怒濤翻海水,腥風(fēng)羶雨撲胡塵。低徊我自無言說,珍重前途為國民。”

湯國頓名睿,廣東人,康有為弟子,曼殊在吳中公學(xué)時的同事兼好友。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國銀行總裁,1916年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運動中,代表已獨立的廣西軍閥陸榮廷同廣州擁袁軍閥龍濟光談判,在4月12日的珠海會議上,被刺殺。一說湯國頓是曼殊在大同學(xué)校的老師;此詩為他離開東京時并畫留贈給他的。不過,從詩題看(直稱湯氏其名),老師之說未必允當(dāng)。若從內(nèi)容上考量,將此詩斷為離日時贈友之作似更切合。

注釋

[1]蹈海魯連不帝秦——典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公元前258年,齊高士魯仲連去趙國游歷,適逢秦兵包圍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贊王派使者辛垣衍勸說趙孝成王尊秦為帝。魯仲連往見辛垣衍,申明利害,極力勸阻,并說:“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濒斶B即魯仲連。秦,這里比喻帝國主義列強。按:曼殊當(dāng)時毅然加入陳獨秀領(lǐng)導(dǎo)的“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的“青年會”。自此進入了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時期。他把苦悶拋在一邊,把孤獨遺向過去,肩著苦難,沐著血腥,義無反顧地投入民族解放的前沿。故此處“不帝秦”的“魯連”,實乃詩人之自況。

[2]浮身——指自身四海飄零,行蹤無定。

[3]國民孤憤——指人民群眾對帝國主義和清朝政府的憤慨。孤憤:耿直孤行,憤世嫉俗?!俄n非子》有《孤憤》篇?!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索隱:“孤憤,憤孤直不容于時也?!?/p>

[4]鮫綃——一種鮫人所織的不透水的龍紗。典出《吳都賦》,李善注:南海中有鮫人,水居如魚,善于紡織,曾出水寄寓人家賣綃。臨去時,向主人索一盤子,泣淚變珠盈盤,以贈主人。這里指揮淚作畫。又據(jù)《述異記》卷上載:“南海出鮫綃紗,泉室(鮫人)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边@里指所贈畫幅的絹本。——以上兩句意謂:自己將飽蘸著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憤恨的淚血,傾注到畫幅上,以此贈予老友湯國頓。

(二)

海天龍戰(zhàn)血玄黃,[1]披發(fā)長歌覽大荒。[2]易水蕭蕭人去也,[3]一天明月白如霜。[4]

注釋

[1]海天——此處形容戰(zhàn)爭規(guī)模大,范圍廣。龍戰(zhàn)血玄黃——比喻戰(zhàn)爭激烈,尸橫遍野,血流成河。語出《易經(jīng)·乾卦上六爻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饼垜?zhàn),舊時稱群雄并峙,互相爭奪。玄黃:《易經(jīng)·坤卦·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贝酥改念伾??!司浣柚傅蹏髁x侵略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zāi)難。

[2]披發(fā)長歌覽大荒——語本蘇軾《潮州修韓文公廟記》:“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發(fā)下大荒?!贝司湟庵^:祖國危亡,堪可長歌當(dāng)哭,凝注神州大地的浮沉。

[3]易水蕭蕭人去也——典出《戰(zhàn)國策·燕策》和《史記·刺客列傳》:戰(zhàn)國末年,衛(wèi)國人荊軻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太子丹派他去行刺秦王。赴秦時,太子丹與賓客皆以白衣冠相送于易水之上。此時,高漸離擊筑,荊軻慷慨和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蕭蕭,象聲詞,這里指寒風(fēng)的聲音。人,指荊軻。這里是作者自比。

[4]“一天”句——借景言情,謀求興象之合,曼殊堪稱此道高手。末句以景語、壯語作結(jié),慷慨激昂,悲壯豪縱,讀之令人感發(fā)興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