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給我舊聞與新知
我最早看到的香港電影都是由中資電影公司拍攝的,像鳳凰、中原、長城這樣的制片單位。那時候是70年代末,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我還是個孩子。
“文革”前后有一個政治運動,叫做“破四舊”。在當時的狂熱觀念里,封建文化都是糟粕??讖R會被砸破,古籍會被焚燒。這些運動切斷了我們這些孩子與中國古代的聯(lián)系,以及我們對古代的想象。對我這種70年代出生的孩子來說,一睜眼看到的就是城市里無處不在的紅旗,接受的是“階級斗爭”哲學,學習的是《毛主席語錄》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這種革命文藝的新世界中,是沒有過去、沒有古人的。
但“文革”一結(jié)束,就有一些香港中資企業(yè)拍攝的古裝片被允許在內(nèi)地發(fā)行了。當時有一部黃梅調(diào)電影,故事是經(jīng)典的傳奇“唐伯虎點秋香”,片名叫《三笑》。用香港話來說,它是一個“勾女”的故事,講風流才子唐伯虎和大戶人家的貌美丫鬟秋香之間的愛情故事。在當時內(nèi)地嚴肅的話語氛圍里,能允許這樣的古裝喜劇放映,一下子讓年輕人從中找到了世俗娛樂的感覺。電影里很多幽默的細節(jié)、對白、愛情滋生的情節(jié),都讓我們在街頭津津樂道。其中有一段唱詞在當時家喻戶曉,連我們這群六七歲的孩子都會唱:“尊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華安本是塊好材料……”
當時我并不能理性地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喜歡這樣的香港片,但是今天回想起來很簡單,因為世俗生活里的男歡女愛出現(xiàn)在了電影里,而且它跟歷史有所連接。它講述明代的故事,有對古代社會的想象。我們那時候?qū)τ诠诺湮膶W的閱讀,僅限于《紅樓夢》和《水滸傳》。在閱讀的過程中,仍是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認識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港片中有對古代世俗社會的呈現(xiàn),甚至會講述像《三笑》這樣的愛情故事時,自然對這種面貌煥然一新的電影有足夠的好感。
后來上映的是《畫皮》,之前我們沒看機會看到恐怖片,也無法接觸到鬼怪傳說。因為鬼怪故事也被認為是封建主義的糟粕,連《聊齋志異》這樣的經(jīng)典小說也被列入不允許閱讀的范疇。所以《畫皮》一上,風靡一時。當時,成為男女青年談戀愛的必選電影。因為,這部電影制造的恐怖氣氛往往會讓女孩子害怕,在電影院的黑暗中,在恐懼的氣氛下,女孩子會不由自主地去拉男孩子的手,這時男孩子很滿足于以強者的形象出現(xiàn),并且突破界線,和意中人有了肌膚的接觸。真不知道《畫皮》促成了多少愛情。
1949年后,新政府提倡無神論,風水陰陽、鬼怪、狐貍精、民間傳說……所有東西諸如此類的都被禁止。但當《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章節(jié)被演繹成電影《畫皮》,作為香港電影引進內(nèi)地之后,卻銜接起了我們這一代人與被割裂的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當時,另外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香港電影是《審妻》。它以隋朝末年隋煬帝的腐朽生活為背景,講述隋朝的一個官員王日成與瓦崗寨有所勾連,因為他妻子的美貌受隋煬帝垂涎,他與隋煬帝展開了智慧較量。時間久遠,這部電影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我已經(jīng)有些模糊,但卻記住了其中的驚險段落、宮廷腐朽生活,特別是其中的性暗示場面。
我覺得香港電影彌補了我這一代中國觀眾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不足。香港電影讓我們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民間社會的同時,學會了尊重世俗生活和人們的娛樂需要,而這些東西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內(nèi)地電影最缺乏的。
原載《中國周刊》(2009年第02期)